南通市构建全程审计机制规范“一把手”权力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通市论文,把手论文,全程论文,权力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合“一把手”工作特点,全面审计施政行为
根据“一把手”权力大、责任重、工作跨度大、主导性强等特点,我们在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始终坚持以全面审计为主。
一是在对象上做到全员审。我们明确规定,党政“一把手”在任期内都必须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按照这一规定,每年都对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一把手”进行审计,确保每三年完成一轮“普审”。在“全员审”的同时,突出“五个重点”,强调“四个必审”。“五个重点”即: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情况及其效果;重大经济事项(投资)决策过程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四个必审”即:任前、离任的“一把手”必审;在同一单位任职三年的“一把手”必审;来信来访较多或有举报的“一把手”必审;56岁以上的“一把手”每年必审。这样,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全面性与必要性的统一,普遍适用与重点应用的统一。
二是对任职期间全程审。一开始,我们对“一把手”采取的审计方式主要是离任审计。但离任审计毕竟是事后监督,在教育、引导、规范、防范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002年,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对领导干部实施任前、任中、离任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制度,把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继续抓好离任审计的同时,切实加强任前、任中审计。2004年我市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中,属任中审计的已占80%。这使审计手段的应用更为经常化,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任职期间随时介入、全程监督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三是在内容上做到重点审。我们在加强财政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重大投资、经费管理、廉政建设等领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从偏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真实性、合法性与科学性、效益性审计并重的方向转化。重点审计内容为:(1)决策行为审计。近两年来,我们将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的情况列为重点审计内容,看该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是不是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是不是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是不是符合法律规定,通过对决策行为的审计,引导广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管理行为审计。我们把推进经济管理作为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来抓,并突出了三大重点,财政资金是否安全有效运行,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对下属单位的管理是否到位,国有资产是否实现保值增值。(3)廉政行为审计。核查领导干部在住房、收入、出国、购买保险等方面的情况,根据群众举报重点查,采取调查座谈广泛查,结合财务账册深入查,坚持用实事说话,用数字说话。
二、适应强化“一把手”监督的需要,将审计过程公开一是审前公告。在进点审计前三日进行审计预告,将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组成员、审计组工作的地点、联系方式等予以公布,欢迎群众反映问题,并对审计组的工作进行监督。
二是审计过程公开。坚持审计工作开始时,在被审计单位召开由干部群众参加的动员会,就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内容作进一步宣传;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就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述职报告,内容包括主要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和执行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情况等,并就群众关心的疑点问题当场作出解释和说明。在审计中,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审计组或组织部反映有关问题,我们都认真接待,对其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案,并在审计活动结束时给予答复。我们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察工作同步进行,做到审计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形式相结合,与干部监督管理中的群众信访、监督热线、监督信箱等形式相结合,做到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的公开。
三是审计结果公开。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中明确规定,审计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它不宜公开的内容外,都应通过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审计结果,我们一般在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中进行公示;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审计对象,审计结果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公示。我们还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曾在《南通日报》头版头条专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进行报道,并开设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专栏,努力扩大这项工作的影响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综合运用审计成果,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2003年,我们研究制定了《南通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试行)》,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如何结合各自的职能,运用好审计成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责任和具体操作办法。联席会议每半年对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分析,保证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利用审计成果,教育引导干部,推进监督管理。近几年,我们坚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抓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宣传,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领导干部廉政意识、法纪意识、接受监督的意识普遍增强。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我们认真开展领导干部的函询制度、诫勉谈话制度、民主生活会专项治理制度等,使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更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二是利用审计成果,深化对干部的考察,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我们坚持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干部考察评价中,努力做到干部考察与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汇报干部考察情况时一同汇报审计结果。我们还专门建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库,被审计对象在不同单位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库得到全面的反映。通过研究分析审计结果,综合干部民主测评、考察谈话等情况,使干部考察工作在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又迈进了一步,干部考察结果更为客观、准确。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察情况好、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好的干部,在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对存在问题的干部,根据情况给予诫勉、交流、降职、免职或移送执纪执法部门处理。2000年以来,全市运用审计成果提拔干部73人,交流205人,免职107人,降职15人,撤职25人。
三是利用审计成果,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发挥审计工作精、准、深的特点,发现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发现了市建工建材局正处级副局长、市建安总公司总经理徐某受贿贪污案和建国以来我市金融系统最大的经济犯罪案——市郊信用联社主任向某的巨额受贿案,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2000年以来,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和移交经济案件线索168件,有11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8人被判刑,对全市的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利用审计成果,严肃财经纪律,完善经济管理。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般性违反财经纪律,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们都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督促其纠正和整改。我们通过重要审计信息专报制度,将审计发现的重要情况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市主要领导报告,保证相关问题的及时解决。比如:通过信息专项披露了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引起市领导重视,并作出批示,责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控股集团迅速采取措施,挽回了可能造成的损失。某局所属的市场开发公司采用虚假合同增加工程款、编制虚假借款协议列支土地成本等手段,隐留大量资产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延伸审计中被发现,该局对这一情况及时采取了措施,避免了800多万元国有资产的流失。根据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我市联席会议及时制订了《关于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政纪律的意见》、《关于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各部门、单位普遍推行财务审批监督制度、资金审批责任制等,有效地规范了经济运行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