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银行商业化的主要障碍及改革方向_银行论文

专业银行商业化的主要障碍及改革方向_银行论文

专业银行商业化的主要障碍及改革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障碍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纷纷建立和外资银行的相继介入,国家专业银行处于前后夹击之势,能否经受住同业激烈竞争的考验,顺利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乃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几年来,尽管人们从理论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前景做过各种各样的描述,但至今实质性突破不大,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造刻不容缓。

一、宏观运行中的主要障碍

我国专业银行长期受计划体制的掣肘,经营行为、经营意识很不规范,带有很强的管理色彩和种种传统经济的印迹,资产质量趋低,经济效益不甚理想,商业化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滞。

障碍之一:软资产与硬负债不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在总量、期限结构和质量上的平衡与对称,是对现代商业银行有效经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专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总体运作态势是,在总量上,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规模资金双线控制,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住了专业银行的内部扩张冲动,同时又握有存款准备金这把锋利的宝剑,资产与负债在总体上的平衡与对称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在资产与负债结构上,其显著的特征是资产与负债既不对称也不对应,负债的流动性明显地高于资产的流动性;在质量上或者说从风险程度上看,我国专业银行逾期、呆滞、呆帐三项不良资产占全部信贷资产的比例已在20%以上,个别地区已突破50%。疲软的资产与刚性极强的负债并行,构成了总体基本平衡态势下的期限与结构、质量与风险不对称的特殊格局。

障碍之二:经营目标与商业行为不对称。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风险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是现代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总特征。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要求专业银行按照“四自”机制迅速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而另一方面却由于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界定不清,致使专业银行承担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贷款、民族贸易贷款、安定团结贷款和特困企业工资贷款等大量的高风险政策性业务。这足以说明其经营目标与商业行为处于一种很不对称的状态。

障碍之三:资产价格与负债价格不对称。利率作为资产的收益价格又作为负债的成本价格,理应蕴涵三方面内容:一是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二是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三是银行自身的实际经营效果。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的是官定利率而不是市场利率,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和主观性,所以现行的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地代表资产与负债的价格。近几年来,连续几次的利率调整,由于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致使资产价格不断下降,银行利润主要来源的存贷利差越来越小。据有关资料反映,1994年我国几家专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仅为2.28个百分点,比1992年下降了18.9%,比1990年下降了71.3%。虽然从95年7月1日起贷款利率有所提高,但极有可能被持续上升的保值贴补率“吃掉”。由于资产与负债在价格上失配,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行处存贷款利率明显倒挂,经营成本急剧增加,发生了严重的政策性亏损。

障碍之四:资产的期限与价格不对称。目前,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贷款用途来确定利率水平,这既不符合新的财务制度,也不利于银行的自身经营。首先,我们从企业的负债结构分析,银行贷款一般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80%左右,作为一个周而复始的经营主体来说,无论如何它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还清全部贷款的(特别是在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里面至少有40—50%的贷款从性质上说是短期流动的,但从时间上说却是长期占用的。由于我们往往把流动资金借款等同于短期借款,所以,凡是流动资金借款,不论实际占用时间多长,理论上严格限定于一年以内,具体到利率,不是以实际占用时限为标准,而是以理论界定为依据。贷款不停的循环到期,结果是企业如愿以偿地长期占用了廉价铺底资金,而银行则只能收取高价换来的低息。

障碍之五:收益与风险不对称。从理论上说,收益与风险并存,二者呈正相关状态。而在我国专业银行的现有资产存款中,收益与风险却表现为负相关,收益较高的资产风险往往比较小,而收益较低的资产风险却相对较大。这是我国专业银行不同于其他西方商业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我们长期不重视风险管理的结果。

障碍之六:金融市场不发达与资产结构多元化不对称。西方商业银行把资产结构多元化作为分散经营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方法而广泛采用,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封闭式的金融管制,市场发育不全,一级市场金融工具少,二级市场不活跃,致使专业银行的大量资产不得不以单一的被动型资产——贷款形态而存在。专业银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性作用,以及时调配资产结构,规避风险。

二、微观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不仅我们在宏观运行中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阻滞而呈现不规范状态,就是在微观操作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倾向。

1.信贷资金向财政资金异化。一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上缴未实现的利税,使信贷资金以利税的形式向财政资金异化;二是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的大量亏损所挤占,使信贷资金以被动的形式向财政资金异化;三是按照国家规定挂帐或停、减、免息,使信贷资金以政策的形式向财政资金异化;四是专项资金不到位,使信贷资金以垫付的形式向财政资金异化;五是按税法规定,破产、关闭企业处理财产所得收入也要按规定的税率缴纳税金,使信贷资金以法定的形式向财政资金异化。不管是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银行信贷资金总是处于被动的、从属的、置后的位次,都必将给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蒙上阴影。

2.信贷行为行政化。尽管《商业银行法》已规定,任何单位、任何个人无权干预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但事实远非如此,只不过是形式有所翻新罢了,其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一是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资金调度会、工程项目会等多种形式向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二是在地方政府的直接安排下,利用假破产、真逃债的形式借以悬空贷款,甩掉“包袱”;三是银行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合法收贷收息时,地方政府往往偏袒企业一方,自觉或不自觉地阻止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

3.资产流动假性化。资产能否保持其充分的流动性是考察经营主体经营质量、经营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95年以来几家专业银行的逾期资产有所上升,但我们认为仍然存在着假性流动的问题,一是为了完成压缩三项不良资产任务,在清转“两呆”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往往把重点放在逾期资产上,不得不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搞人为流动;二是为避免贷款逾期超过两年形成呆滞资产,不得不借新还旧;三是为了降低资产风险,减少贷款风险,将原来已发放的信用放款转化为抵押或担保放款,不得不借新还旧;四是为了保证贷款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不得不借新还旧。以上四种不同类型,都有可能引起逾期资产数量的下降并使其假性流动增强。因此,对逾期资产的上升与下降,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分析,以免误导。

4.贷款方式形式化。贷款方式对资产质量高低,风险大小起着决定性影响,选择贷款方式的工作也十分重要,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确实很大,究其效果如何?很难断定。首先,我们看一看信用放款,顾名思义,信用放款就是凭借款人的信用而发放的贷款。殊不知,信用放款是一个外延非常广的复合概念,对一个企业来说,包括资产负债能力、产品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变现能力和对外信用保证能力等多方面内涵,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经济是周期性波动的,谁敢保证某一个企业永远长盛不衰呢?连续几年的盈利大户,转眼之间就沦为头号亏损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其次,我们审视一下担保放款,应该说这种放款方式比起信用放款是多了一个保护层,但真正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仍然值得怀疑。一是对提供担保的企业每笔担保额有所限制,而对提供担保的总额和次数却没有法律上的规定,很可能造成一家企业为多个贷款单位提供担保,担保总额超过本身资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情况。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实际问题,据对某县工商银行调查,在所辖的28家工业企业中,A 级以上能够提供担保的仅有3户,占全部贷款企业的8%,这8%的企业为92 %的企业提供担保,显然是杯水车薪,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二是连环担保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旦某一个企业发生问题,必将发生连锁反映,波及整个地区经济,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后果很难设想;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抵押贷款,来自房产、土地、司法部门的说法更多,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为各家广泛认同的贷款抵押办法,我们已办的抵押贷款究竟有多大的法律效力,谁也说不准。总而言之,贷款方式还没有真正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与最初的设想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5.资产收益短期化。既然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那它就不能不讲核算,不能不讲效益。应该怎么讲,值得研究,不管怎么说,现在出现了效益表面化、短期化的趋势。一是为了实现利润计划,不惜冒资产损失的风险,向效益较差的企业注入贷款以收取利息;二是采取不提或少提应付未付利息的办法少到成本,留下窟窿;三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搞表内垫息,寅吃卯粮。我们认为,以上三种取得效益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是近期的、短视的行为,这只能得益于一时,必将为以后的商业化经营埋下深深的隐患。今天国有企业的困境就是昨天短期行为的结果,这个教训我们应该永志不忘。

三、深化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营造专业银行商业运作的良好外部环境

1.重塑专业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关系。净化政府职能,保证专业银行依法独立经营,在具体业务行为上,不受行政意志的左右。当然不能否认党政部门对银行工作的支持,特别与清非、清仓、清“三角债”等具体问题上银行还应积极主动地取得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2.重塑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关系。中央银行与各家专业银行应严格在《两法》的总体框架内运行,中央银行宏观要管住,微观要放开。鉴于目前我国的金融状况,一是中央银行应适当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鼓励金融创新,为专业银行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以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掌握更多的主动型资产;二是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弹性利率体系,以规范资产与负债的价格;三是逐步建立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导的间接调控体系,减轻由于直接调控给专业银行商业运作所带来的周期性震荡。

3.重塑专业银行与各级财政的关系。财政入不敷出,不应采取显性的或隐性的贷款方式来解决,而应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平衡,彻底切断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脐带。

4.重塑专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关系。实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彻底分离,将现在由专业银行承担的所有政策性业务全额划转给政策性银行,今后国有专业银行不再承担任何形式的政策性业务。

5.重塑专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专业银行与企业同是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具有相互选择的权力,二者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平等的借贷关系,不存在谁包谁、谁靠谁的问题。

6.重塑专业银行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要尽快与房产、土地、司法等部门达成共识,在已出台的《担保法》的基础上,制订一部完备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贷款抵押担保办法》。

(二)构造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1.建立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以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基本前提,综合运用管理科学、数学、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手段,从时间上、空间上全方位考虑,多层次多视角地规范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将资产与负债各科目按总量、期限结构、价格对称的原则加以安排,并遵循规模对称、结构对称、速度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原则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以谋求经营上的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2.建立防范、控制、化解风险的操作机制。以风险度控制为核心,以限制管理和审贷分离为手段,实施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形态和量化控制,以度限量,以量制度,通过贷款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形态的改善与转化,方式的调整与物化,实现降低风险权重系数,降低银行资产风险的目标。

3.建立资产保值增殖及稳健经营机制。资产的保值和增殖是银行有效经营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操作性强的监控与预警系统,对信贷资金运行过程实施跟踪监测,以防资产流失,同时强化贷款的调查与评估论证工作,把好第一关,少搞或不搞风险性融资,不搞预期或提前收益,保证商业银行在资产保值增殖的基础上稳健发展。

4.建立贷款保障和补偿机制。一是建立企业扩充资本金制度,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和销售收入两个渠道分别以不同的比例提取扩充资本保证金,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构造信贷资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制度,企业和银行分别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贷款风险基金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并专户存储,构造信贷资金安全运行的第二道防线;三是建立“双重”保险制度,凡是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其全部资产必须足额参加保险并按期续保,银行对风险较大的投资也要参加贷款保险,构造信贷资金安全运行的第三道防线。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专业银行商业化的主要障碍及改革方向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