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保护第一论文_高丽

以生态保护第一论文_高丽

高丽 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好的注解。作为古丝绸之路贸易、文化必经之地的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途经青海,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1王兰英.抓住丝绸之路新机遇 走出青海开放新路子——解读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J].人民网, 2014.01]1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青海,面对无限发展机遇,既兴奋又理性,青海省委第十二届七次会议提出:“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们必须把生态保护作为立省之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生态立省掷地有声。

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2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2笔者认为,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经济可持续发展。鉴于青海的气候及地理因素,保护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消失的古城——深刻警示

丝绸之路,作为西域交通要道被形象地称为“横系在欧亚大陆上的金腰带”,所经之处当属楼兰最负盛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一度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这里曾经商贾使节络绎不绝,其繁荣昌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今天,昔日繁华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荒凉的风蚀土丘。关于古城楼兰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广为熟知的大概有几种:一是冰川萎缩说,认为冰川融水萎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逐渐沙漠化导致楼兰废弃;二是河流干涸说,认为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造成楼兰的荒漠化;三是商道变道说,商贸要道转移导致楼兰不再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海上贸易冲击陆上丝路贸易,丝绸之路日渐衰落,最终古城变成空城;四是人为因素说,认为是由于人类的过渡开垦,兴农灌溉及对稀缺水资源的毫无节制的滥用,过度放牧破坏了天然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加之战火纷争等人为因素使得土地荒漠化最终人去楼空。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最终都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被迫迁徙。环境的负外部性在这里显示出了最极端的灾难性的后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GDP增长的背后——前车之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迅速发展期,伦敦上空整日被工业废气所形成的灰黄色烟雾所笼罩。“雾都”由此得名。此后,为摘掉“雾都”的帽子,英国人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回到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一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伴随着GDP的一路飙升,巨额的“生态赤字”也随之而来,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大气污染严重,有些地方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更是积重难返,难以恢复。以往对自然资源的野蛮的、粗暴的、毫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突显:一是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过度开发短期会造成资源枯竭,长期则削弱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二是加剧了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三是资源枯竭,环境治理的成本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进程的瓶颈,并出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西部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经济的发展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三、丝路上的青海——未雨绸缪

青海受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发达等因素限制,一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正值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应当发挥后发优势,汲取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尊重自然规律,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一是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000米,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特殊的气候及地理因素形成了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青海应当着力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为实现“生态立省”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发,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以及禁止开发区域要牢牢守住这个红线,不能僭越。经济发展则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潮,着力发展旅游经济、国际贸易。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是对丝绸之路文明很好的阐释,相对于重工业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性来说,旅游业对生态的破坏性相对较小。同时,丝绸之路原本就是商贸通道,要加强与周边省份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与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国家的贸易规模,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

经济发展功在当代,生态保护利在千秋。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的,就是缓和人与自然的对立,进一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让生态保护提升城市价值,让青海蓝成为青海人民经济发展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王兰英.抓住丝绸之路新机遇 走出青海开放新路子——解读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J].人民网, 2014.01

[2]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3]詹奕嘉.丝绸之路:文明湮灭的现代反思[J].中国减灾,2013.04

[4]巫新华.西域丝绸之路——孕育文明的古道[J].中国文化遗产,2007.02

[5]李晓英,许丽.楼兰城的兴衰与塔里木盆地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08

[6]高玉山,桑琰云,徐刚,李月寻.楼兰的兴衰与环境变迁和环境灾害[J]. 成都大学学报,2004.09

[7]樊杰,千庆兰.我国东部沿海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比较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01

[8]邵波,陈兴鹏.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5.02

论文作者:高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以生态保护第一论文_高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