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带来了论文,跨国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重新开启国门,大力促进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落户时,作为曾有争议的国外管理思想和方法,也随同国外的资金、技术一起长驱直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对管理引进只是作简单地肯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一切人类历史发展之文明成果都能为我所用这一共识,要求我们对管理引进有更深刻地思考。
管理的单纯输出或引进并不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它通常依附于资本与技术的流动。随着海外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跨国公司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愈益成为管理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课题。
虽然投资海外的企业家在海外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迥异于其母国环境,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将会始终困扰着他们,可是他们却总是不愿意轻易放弃直接管理的机会,千方百计寻求控制企业的途径,这正反映出投资者非常关心其资产的完整性与增值性这一根本利益。同时,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在国际市场上的统一形象,因此它们竭力在各子公司中推行一整套由其自身长期经营经验所积累起来的、较为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这套管理运行机制不仅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而且还包涵着构成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准则。再次,跨国公司常把新办海外子公司作为其各种层次管理人员锻炼、培养与考察的基地,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出发,它们需要不断培养熟悉和适应世界各地环境的高级管理人才。最后,第三世界国家专业管理人员相对贫乏,管理水平、管理手段落后,客观上促使了海外投资者提供相应的管理方面的支持。这就是我国随海外投资引进而输入管理的整个背景。
我国目前由跨国公司引进管理的主要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由外商选派管理人员直接经营企业;二是由外资企业为我国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那么,跨国公司的到来到底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什么?我们不防先来考察两个实例。
实例一。某机械行业一国有企业,常年经营状况不佳,年度财务报表中,利润一栏红字也不鲜见。后来它毅然以其全部厂房、设备等资产与外商办合资企业。新的合资企业注册后三个月,外方资金尚未全部到位,外方管理人员也一个没来,厂区面貌却已焕然一新,上班时间不再有人吊儿郎当、到处窜岗,经济效益创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顿时舆论哗然,惊叹不可思议。仔细一追究,盖缘于经营机制转换,企业自主权得到了落实。
实例二。某生产办公室设备合资企业,其销售部原由外籍经理主政,由于营销策略制订恰当,销售人员之间、销售人员与内部销售支持人员之间配合默契,销售实绩卓然。二年以后,合资企业外籍总经理认为,把销售部交给中国人自己管理,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提拔了中方一位资深销售主管接任奉调回国的外籍经理。虽然这位中方经理原来人缘很好,其业绩也深得同事敬佩,然而主事半年所有的工作展开也都按既定思路、方式进行,他却陷入属下斗志涣散、相互拆台的困惑之中,销售成绩也跌至令人难以置信之境地。外籍总经理认为,大陆管理人员对于其母公司文化在员工凝聚与激励方面的“神秘”作用尚缺乏认识,因此只得以高薪重新从母公司调来一位销售部经理。经过调整,销售部门工作才重又恢复以往秩序井然的状态,业务不断回升。
对跨国公司引进国外管理思想、方法和管理人才的实际状况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首先,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立“三资企业”,不仅只是一个引入资金、技术的问题,其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管理的引进,包括对企业经营机制的再塑造,从而也再次向人们证明了“管理效益”的真理。“三资”企业成功经验向我们揭示的不仅是一些空泛的管理理论的意义,更是具体实际操作技艺的价值,例如,组织机构如何设计才能保持精干高效,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应该如何建立,怎样确立市场营销策略才能迅速占有市场,等等,它为我国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当然,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一个让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着的事实是,由于海外投资者往往对企业拥有实际的控制权,他们利用制订不合理的“转移价格”等手段攫取了丰厚的额外利润。如果说,这在我们经验不足的历史条件下,或许是迫不得已的代价,那么这也就更急切地呼唤着我们在管理上尽快地成熟起来,增强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其次,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是强调理性管理的,特别是在基础管理方面。大批外籍管理人员带来了他们在母公司所学到和运用着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它讲究职责分明、分工协作、信息能有效沟通的运行机制,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以及一整套产品进入市场的可行方案,这些对中国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单单是一种冲击,而是如建筑中用砖块砌墙一般,每砌上一块砖,仿佛都会改变一次中国企业管理的整体面貌。然而,这些外籍管理人员之所以被称为管理专家,可能也正是体现于他们对母公司整套管理规范的继承——他们未必是在管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或是训练有素、十分成熟的管理专家,很多人来华工作只是为了在其职业生涯中再添得一份经验,以增加一份晋升资本而已——因此,他们未必对中国国情了解,何况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由于不是来中国大陆从事可以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所以他们也并不渴望对中国国情有多深的了解,他们在管理中往往依据他们刻板的经验和教条来履行他们的职责,他们常缺乏弹性、创造性和随机应变,缺乏将其母公司先进的管理方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甚至缺乏这种探索的兴趣。而外资企业外籍管理阶层的“联合国军”方式存在本身也使其相互沟通与协调产生困难,这必然对其整体管理效力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国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市场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这种思想已深深地烙在了外资企业的管理文化之中。它们网罗各种有学历的专业人员,给予培训机会和高薪待遇。其重视人才之风不但在观念上对我们原有的不觉悟的脑筋是一次荡涤,而且在实际市场竞争上对许许多多大陆“老板”的企业构成了威胁。这是一种挑战,而且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才体现出真正的观念革新的价值,当然首先是在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无可估量的价值。虽然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崇尚个人价值,强调激励作用,但在其根深蒂固的理念中,除了老板,其他都是雇员。它们既晓得内滋激励的作用——即让员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与满足——却总是摆脱不了其机械的管理规范的束缚,让员工不能拥有一方充分施展的舞台。当这种两难境地的矛盾缠绕住同样是来大陆打工的外籍管理人员时,又怎么要求他们对其大陆雇员给予格外的重视,并予以有效激励呢?
外资企业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直接采用;有一些成熟的管理模式,只要稍加调整就能为我们利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然而更多的应该是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中国企业管理要上一个台阶,要出效益,根本上讲是要解决一个产权体制与经营机制的问题。只要理顺产权关系,充分保障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就有可能调动起广大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中国的管理呼唤职业经理阶层的培植和成长,中国的管理需要依靠他们承担起历史使命,以革新精神和探索勇气去闯出一条新路。
第二,优秀的管理不是外资企业的专利,更不是外国的专利。不仅自革命根据地年代以来至建国三十年间我们在企业管理方面不乏成功的经验,在八十年代初至今的改革开放时代,一大批企业大刀阔斧,创立了一系列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基本思想、原则——实践证明,谁不若此,包括跨国公司在内,都会受到损害,乃至致命打击——加上大胆探索,我们同样可以达到优秀的管理水准,并终有一日,使我国企业管理走上现代之路。
第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由跨国公司引入的国外管理不可能只是那些表现其外的技术、手段、方法而已。管理的社会属性天然与自然属性共存一体。在这些管理技术、手段、方法的背后,真实地潜藏着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包括对人性的各种假设。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不可能撇开那些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这些价值观念正是揭示了一些管理方法为什么在这种场合下适用、在彼种地点条件下却又失败的道理。由此看来,机械地学、干巴巴地学一些技术、方法之类的,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说得轻一点,是东施效颦,说得重一点,那些东西毕竟是附在人家自身身上的,不知究底地移植过来,弄得不好是会性命悠关的。所以我们引进管理,也要研究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与准则,只有正确把握,才能解开蕴于其管理文化之中神奇魅力之谜,从而作出正确取舍,在实际运用中得其正果,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我们自己价值内核的管理思想、方法体系。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的管理水平要上几个台阶,比技术水平上台阶,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