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文化与中美洲文明--论史前泛太平洋文化的传播_中美洲论文

商周文化与中美洲文明——试论史前泛太平洋文化的传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洲论文,太平洋论文,史前论文,文化与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个世纪以来,世人一直认为,在冰川期后期,东北亚的先民跨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未开化”的蒙古种人靠打猎采集生存繁衍数万年,在西班牙人(公元16世纪)来到美洲之前,从来没有达到过高度的文明社会(注:400 年前由西班牙传教士阿科斯塔提出的这一理论流传至今,信徒甚多。)。这种认识已越来越受到近年来科学研究及考古新发现的冲击和挑战。

近几十年来,中美洲的考古学家发现,与中国古代商末周初同期(公元前1200年前后),在现今墨西哥东南及危地马拉附近的中美洲(注:中美洲(Mesoamerica)文化并非是一种地理概念,而是文化范畴。 它是以墨西哥东南角为中心,向南扩散至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北至美国境内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得克萨斯、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等地。这一文化圈享有相同文化习俗、宗教理念和艺术风格。在美洲大陆从北到南的众多印第安文化中,唯有中美洲文化最高,文明史最悠久。)突然崛起一支新文明。该文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政治及宗教势力、高度的社会体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影响力遍及中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给以后的历代印第安文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专家们把该文明列为世界最早第五大文明,并把中美洲的母系文明命名为“奥尔梅克文明”。然而,奥尔梅克(注:奥尔梅克(Olmec)的原意为橡胶人。 当地阿兹特克人有关于先人在墨西哥南部种植橡胶树的传统,他们叫那些种植者为橡胶人,当地的土语就叫奥尔梅克,以后专家们用奥尔梅克来称呼三千年前的古文明,该文明的本名目前还不得而知。)文明来去不明,它的起源之谜使专家们感到困惑万分。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中美洲专家麦可·寇(Michael D.Coe )最近指出:在所有的早期古文明中,最令人着迷的应当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专家们几乎不能对最基本的奥尔梅克文化下定义,这真是令人惊讶!人们对奥尔梅克的基本问题认识不一,争论此起彼伏,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倒退。然而,正常的科学研究不应该如此。 我们不禁自问:奥尔梅克研究究竟为什么这样困难? (注:[美]麦可·寇(Michael D.Coe):《中美洲考古》, 见《奥尔梅克世界——教仪与统治》,普林斯顿大学1995年版。)

50多年来,世界上有关学者一直对美洲文明的起源之谜争执不休。他们当中以哈佛学者艾克荷姆(注:[美]艾克荷姆(Cordon Ekholm ):《泛太平洋联系》,见《新大陆的史前人》,1964年版。)、美国国家博物馆的麦格斯(注:[美]贝蒂·麦格斯(Betty Meggers ):《中美洲文明的泛太平洋起源》,《美洲人类学家》,77:1~17, 1975年版。)、法国学者吉尼斯(注:[法]吉尼斯(Joseph de Cuignes):《史前中国人航行美洲》,1761年版。)、墨西哥专家科瓦鲁比亚斯(注:[墨]科瓦鲁比亚斯(Miguel Covarrubias):《墨西哥南方》,1946;《墨西哥与中美洲的古代艺术》,1951年版。)以及英国剑桥的李约瑟(注:[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rn):《泛太平洋的回音和实证》,世界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为代表的“文化传播派”认为,亚裔移民和探险家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达了美洲,使新大陆的宗教、艺术、天文、建筑蓬勃发展,形成美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社会。然而被称为美洲研究主流的“传统派”则反唇相讥,不愿承认美洲文明与亚洲有缘,强调奥尔梅克文化土生土长,是当地印第安人“自力更生的体现”(注:美国《世界新闻与报道周刊》1996年11月4日。)。矛盾的是,寇教授以上所发的感叹显示出,传统派在否认外来影响的同时,也无法解释奥尔梅克起源之谜。反之,文化传播派认定外来文化的存在,但也没能提供充分的实证来回应传统派的反驳。

奥尔梅克中心圈

一般来说,当今学术界有关中美洲母系文明起源的假设可归纳为以下四种,这是由美国学者查尔斯·维克(Charles R.Wicke)提出的:

1.墨西哥国家博物馆前馆长卡索和美国的寇教授坚持认为,墨西哥东南维拉克鲁斯及塔巴斯科为起源地(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400 年)。因为他们认为该地区具有河流文化背景,属最成熟的文明形成条件。反对者提出最成熟的地区并非一定是起源地。

2.墨西哥考古元老皮纳·陈教授(注:[墨]皮纳· 陈 ( PinaChan):《奥尔梅克——中美洲的母系文明》,1989年版。)认为墨西哥中部高原地带的莫莱洛斯为起源地(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00年),因为那里的陶制品工艺最好。他认为人类早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陶工艺。反对者认为证据不够,说服力不强。

3.墨西哥人类学家科瓦鲁比亚斯主张墨西哥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为起源地(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900年), 因为在小范围内奥尔梅克艺术形式出现得最早。但寇教授表示反对,他不同意人类文明从小范围发展成大文化圈的说法。

4.美国的艾克荷姆教授却推测是亚洲,特别是青铜时代的商朝为起源地(公元前1200年左右),因为太平洋两岸同时期拥有类似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意识。主流派在不了解亚洲文化的前提下,断然否决艾克荷姆的论点。

中美洲专家的所有提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受到专业和传统的局限。笔者在1996年曾提出,把以上四个假设联系起来,然后将其顺序颠倒一下,这就形成了比较全面而有逻辑的推理:

1.中美洲文明的起源与商周文化有关联(公元前1200年);

2.墨西哥西海岸是文化传播的登陆点(公元前1200 年至公元前900年);

3.母系文明从西海岸至中部高原地带,再发展到东南沿海,形成一个新文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00年);

4.该文明向整个中美洲扩散传播,影响根深蒂固(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400年)。

中美洲与亚洲究竟有什么文化关系?过去100年来, 许多中国学者如郭沫若、董作宾、邓拓、贾兰坡、凌纯声、徐松石等经常提起古代中美洲与亚洲的渊源关系,包括大陆桥移民、殷人东渡、徐福跨洋、慧深赴扶桑国、东南亚与美洲习俗等等,都曾是前辈的热衷专题。赵复三最近认为: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与中美洲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古代中美交流史方面仍然存在空白。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增进和科学技术水平飞跃提高,更多有力的证据将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现将本人在过去5年中旅行探险、 实地考察和书本上收集的一些材料粗略整理如下,从历史年代、陶制品、玉器、石雕、宗教、文字符号及遗传基因等方面作一个对比介绍。

一、历史年代和研究经过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历史的许多发现有时是一连串的巧合。纵观中国商周文化的历史和研究以及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的历史和发现,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巧合。

上个世纪末,清朝官吏王懿荣与其友刘鹗在中药铺买回来的龙骨上无意中发现有刻纹,从而推断类似刻纹属早期中国文字。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包括古文字专家章太炎先生并不承认甲骨文的存在,也不以为商朝的实际存在。刘鹗后来将收藏的5 千多片甲骨的部分编撰成《铁云藏龟》。其它学者一同跟进,甲骨学由此产生。从1928年安阳小屯殷墟发掘以后,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证实了一直被疑为虚构的殷商王朝。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从陆续发掘的文物及15万片甲骨中,整理出许多重要材料,为商文化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末的同期,在大洋彼岸墨西哥东南维拉克鲁斯州的甘蔗园内发现了一尊大头石雕和一块玉佩。大头石雕高1.8米, 先被误认为是一尊铁牛,出土后才发现是一尊石雕大头面像。这块虎面玉佩先被认作是中国玉器,后改作为本土文物,以示对印第安文化的尊重。从德国人赛勒(Seler)向世界报告墨西哥发现巨大石雕后,新的发现层出不穷。 丹麦探险家布罗姆(Blom)和美国人类学家拉发杰(La Farge)找到了在墨西哥拉文塔(La Venta)埋藏的石器、石雕和大头石像,指出拉文塔是一处神秘的圣地。以后,越来越多的石斧、玉雕和玉圭渐渐出土,显示整个中美洲地区的文物具有同一个大文化内涵和结构,而这一文化过去未曾有过记载。根据阿兹特克有关先民奥尔梅克(橡胶人)的传说,德国考古学家贝耶尔(Beyer)、美国学者赛维尔(Saville)和维伦(Vaillant)提议将这一项不明身分的文化命名为奥尔梅克文明。之后,墨西哥考古学家贾兹曼(Guzman)、卡索(Caso )、 科瓦鲁比亚斯(Covarrubias )都先后在墨西哥中部找到许多奥尔梅克同期同类的文物。30年代后期,美国国家博物馆的斯特林(Stirling)教授亲自组织大面积挖掘拉文塔,出土了陵形土墩(金字塔)、宗教寺庙和众多宝物。接着耶鲁的寇(Coe)教授在圣罗兰佐(San Lorenzo)发现了更多大头石雕和文化中心遗址。自此,一场关于谁是中美洲母系文明的争论引爆。维护玛雅文明威严的汤普逊(Thompson)教授坚持玛雅中心论,然而碳-14法的测试证明了奥尔梅克文化比玛雅文明早1千年。从此, 被埋没了3千年的古文明终于脱颖而出。五六十年代以来, 奥尔梅克及其它中美洲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然而学术争论及研究进程却受到传统派人士的主宰,进展缓慢。

中国学者根据考古发现估定,商王朝始于公元前16世纪,终于公元前11世纪,前后传位17代,历经31王。从始祖契至开国元勋成汤,商族曾迁徒8次。建朝后又迁都两次,直至纣王自焚死于殷墟。 商王的专制和残忍使得商朝灭亡,被武王的周朝所取代。周朝平定江山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周文明向前推进了800年。 (注: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就在商末周初的同时,古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明突然崛起。根据考古文物的测试,奥尔梅克文明活跃在公元前1200年和公元前400 年之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显示奥尔梅克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发展过程。寇教授曾经认为,该文明是“从天外突然掉下来的,令人难以理解”(注:[美]麦可·寇(Michael D.Coe):《美洲的文明起源》,1968年版。)。后来奥尔梅克文明突然中断消逝使其起源更加神秘。此外,后来的特奥蒂瓦冈文化(公元前300年至公元400年)、玛雅文化(公元100年至公元800年)、萨波特克文化(公元初至公元600年)、 塔新文化(公元200年至公元900年)、托尔特克文化(公元500 年至公元1200年),阿兹特克文化(公元1200年至公元1500年)以及其它众多印第安文化都吸取和继承了奥尔梅克文明的重要特色,至今奥尔梅克的一些遗风遗俗在各处仍依稀可见。

中国一直流传有关殷人东渡的说法,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然而民间传言和学者议论时有发生。1972年墨兹(H.Mertz )在《淡墨》(Palc Ink)中对山海经、慧深的碑文和其它经典作了重新研究,欧阳宝忠双在《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中又提出中华祖先拓荒美洲的新解,促进了对殷人东渡说法的再研究和再认识。

在太平洋彼岸,奥尔梅克、玛雅、荷比(注:荷比人后住在今美国亚利桑纳州境内。3千年前,墨西哥与美国西南属于同一个文化区。 )及其它文化都曾通过长老口述,传说过他们的祖先曾经为了逃避灾祸飘洋过海来到了新大陆,但是没有过海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

“商周文化与中美洲有历史渊源”的论点是以基本相同的时间概念和历史过程为基础的。

二、陶制品

陶器可作为人类文明曙光的基本元素。从目前出土的仰韶陶器、良渚陶器和其它夏商周陶器来看,古代中国的陶器由简单粗糙的陶盆陶罐发展到精致巧妙的陶尊、陶鼎、陶人及陶塑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达和艺术的空前水平。制陶材料包括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陶和白灰陶等。陶器的制造工艺分为起初的泥条盘筑法和后来的轮制及模制。陶器的造型有鬲、罐、瓮、壶、鼎、斝,其中镂空黑陶、三足器、豆形器及双耳罐属于古陶器的上品。商周以前的陶器上已有纹饰,如鱼纹、鸟纹、花瓣纹、垂瓠纹、回旋钩连纹等。有些陶制品上刻有陶文,为后来的金石文字奠定了基础。

中美洲也出土过黑陶、彩陶、灰陶、红陶等相同或相似的陶罐、陶壶、陶盆和陶塑。墨西哥学者科瓦鲁比亚斯曾于1946年将中美洲出土的陶罐与中国甘肃出土的陶罐作过比较。特别是在墨西哥中部高原的莫莱洛斯,有些陶器的造型、纹饰符号、手工拉坯技术、镂空方法均与古代中国陶器工艺相同(见本刊第192页后所附的彩色照片附图一, 下同)。奥尔梅克豆形祭祀器、三足器、菱形纹、绳纹、篮纹以及陶俑、陶亭、陶章都使人非常眼熟,而其中的三足器尤其令有些中国专家惊愕。从全球范围比较,中美洲陶制品是最接近中国陶器的。

中国陶罐与中美洲陶罐外形对比

令人感兴趣的是多件中美洲出土的陶俑和陶盆。从维拉克鲁斯出土的奥尔梅克陶俑(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300 年)呈豆形状(见附图二),灰白色,上有朱砂红绘符多个,其胸前有两个丰宇,与商周时期豆形祭祀礼器相同。另外一件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出土的彩陶祭祀盆中有排笔刷写的“{k5ja08.jpb}”字群,与江西吴城商代石刻及甲骨金文的“{k5ja08.jpb}”相同(见附图三)。在莫莱洛斯出土的奥尔梅克陶杯上刻有类似商文“水”字(见附图四)。奥尔梅克的一些祭天祭祖的陶俑常常带有类似商周“亚”和“丰”的符号以及其它字符(见附图五)。

三、玉器石雕

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素有“玉器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崇尚玉器的传统和精雕细凿的工艺经久不衰。

60万年前北京人时期,玉器的打制就已孕育于石器之中。在早期,玉和石唯有材料不同,并无其它功能和型制的差别。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玉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宝物。玉材慢慢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水晶、玛瑙、玉髓、角闪石、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绿纹石等。玉制工艺的发展从治石工具到生产技术,先民们采用了穿孔、镂空、凿磨、雕刻以及后来的跎机碾琢手法,加工了众多件精华美妙的玉器(注:牟永康:《中国玉器全集:原始社会》,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从新石器时期至商周阶段,中国的玉器无论是制造和用途都有了质的飞跃,由此进入了“玉器时代”。在古代中国,以玉示德。玉器与德并重,与祭祀相联,与葬礼兼备,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礼仪和审美观的重要代表,以及权势、富贵和纯洁的象征。

中美洲的奥尔梅克及其它文明都有竖石雕、石碑和石像的传统。许多石器上的图案与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龙纹、兽眼纹几乎一致,难以分辨。奥尔梅克时期有小型脱蜡法青铜器的存在(如铜龟、铜镜和青铜人形),但是至今没有迹象表明,奥尔梅克有任何青铜器冶炼业。

商周青铜器图案

奥尔梅克石雕图案(注:石雕来自墨西哥塔新,引自科瓦鲁比亚斯:《墨西哥南方》,1946年版。)

商周青铜器对象纹

奥尔梅克陶章象纹(注:[墨]科瓦鲁比亚斯:《墨西哥与中美洲的古代艺术》,1957年版。)

商周与中美洲图案比较

奥尔梅克文明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崇玉,从白玉、红玉、黑玉、玛瑙、翡翠,至玉佩、玉圭、玉刀、玉针、玉斧、玉饰、玉杯和玉面具,应有尽有(见附图六)。玉器做工精美、细腻,有些还胜过商周美玉。尤其是附图六中的第5号文物奥尔梅克刻符玉刀, 与中国先秦时的常用兵器戈的造形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战国时期的戈已是铜制并绑在长木柄上使用了)。令人诧异的是奥尔梅克玉器加工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突然兴起,并在几乎没有先例的状况下突然达到了高峰!

奥尔梅克人与商周人一样,用玉器陪葬(口中含玉,腰缠玉佩,头罩玉面等),借玉器治病,以玉制傩神驱鬼(见附图七),凭玉斧和玉圭作权饰,用玉刀利器作刑具,重玉人,以玉杯盛鲜血祭祖。通常在祭神玉器上发现涂有朱砂红末。奥尔梅克与商周都有跪坐的习俗(见附图八)。

中美洲民间也有玉兔、玉女、玉郎等说法,也有食玉登仙的概念。另外,中美洲的玉圭上也有穿孔系绳的传统。玉器上刻的神徽、图腾和符号与先秦时期的内容相似。

中美洲的玉器许多是采用绿色或黑色蛇纹石,有些玉石已经在墨西哥、厄瓜多尔和洪都拉斯找到产地。但是,许多玉器的原产地和制作工具至今还未落实,令专家们不解。

拉文塔第四号文物(见附图九)被公认为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典型代表物。该文物于1955年出土于墨西哥东南部塔巴斯科州拉文塔(被认为是奥尔梅克首都)。该文物包括一组16位人雕和6块圭板, 材料均为硬玉和蛇纹石,其中一人雕系红砂石材料。这组文物埋藏在祭祀庙地下的七色彩土中。当时负责发掘的德雷克和贝泽教授认为该文物属“稀有之宝”,是所有奥尔梅克出土品中最神妙、最精彩和最有代表性的上品。虽然碳-14法测定该文物年代为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00年间, 但发掘者们则认为这些玉人和玉圭在入土时“可能已经是古董了”(注:[美]德雷克(P.Drucker)、贝泽(R.Beizer)和斯括尔(R.Squire):《拉文塔的发掘》(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Bulletin 170,Washington,1959)。)。

这16位玉人都为亚洲蒙古人种形,头戴方冠,半屈膝围立在6 块玉圭前。大多玉人呈黑青色、青绿色和灰白色,唯有站立正中玉圭前的人雕为红砂石所制。玉人和玉圭都曾事先涂过朱砂。发掘人士断定该组文物是“奥尔梅克祭祀仪式的真实写照”。

6块玉圭近似琬圭形,长椭圆状,一端较窄,一端较扁。 玉圭分别高23.7厘米至27.3厘米,宽3到4厘米,厚0.95到2.1厘米不等。当中4块玉圭表层抛光精致,呈半肉色和半灰色。所有的玉圭正面都有刻符,排列从上至下。除了左面第一块玉圭上的刻符模糊不清外,其它玉圭上的刻符完整、清楚。多年来,学者们通常认为玉圭上的刻纹是艺术画符(见附图十),从未从文字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文字部分第54、55、56号图例中(见本刊第192页)从3块玉圭上临摹下来的刻纹符号(另两块正在进一步临摹和对比研究)可以显示中美洲早期文字的存在和与商周文字的联系。

四、宗教

在商周以前孕育早期文明的长年岁月里,先民们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生命的疑惑及幻想,往往采用原始巫术,通过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以求建立和巩固传统,加强氏族联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增长和完善,人类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提高。从用赤铁矿粉埋葬死者到祭龙求雨祈丰收,从用玉器陪葬到以琮璧祭天拜地,从结绳记事到兽首人身,从花蒂崇拜到神社、神庙和神坛的建造,无一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在宗教上的反映。

商周时期,人们对于神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信天尊帝,拜地结社、敬山水,祭祖灵,示鬼神,从而建立了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价值观、宗教理念和崇拜形式,并且完成了由自然神祗崇拜向人类化的祖先神灵崇拜的过渡(注: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文库1996年版。)。商周前后宗教理念的具体运用还体现在天干地支、天文、天象与历法上,日与火成为宗教祭祀的重要概念。同时,宗教活动丰富和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无独有偶,中美洲的巫教也有中国式的结绳记事。宗教崇拜包括祭祖宗、太阳神、雨神、火神和各种动物图腾如鹰、虎、龙/羽蛇(见附图十一)、龟。从奥尔梅克文明开始乃至后来历代文明,几乎都有天圆地方的天象与四色四方的历法经验。他们也用朱砂祭祀,用玉来求雨(见附图十二),以兽首人身符为神徽,借神社、神庙和神坛来祭祖,示雄具来显威及驱鬼邪,以玉圭来立牌位,筑陵造墓(注:凌纯声:《华东与美国东南的土墩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1968年版。),无其不有。

奥尔梅克文化与殷商文化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殉生祭祖或求神。殉生的对象包括族人、奴隶、俘虏和鸡狗,其放血、挖心、断肢、火烙、斩首等手法如同一辙(见附图十三)。

奥尔梅克文化与古代中国传统都对龙神加以崇拜,并都有“尺木”的概念——龙无尺木不能升天。此外,太平洋两岸都有蘑菇状及生殖器状祭物,同时都有烧骨占卜法。两岸都实行政教合一的郡主巫师统治,以宗教信仰来统治小民和奴隶。

奥尔梅克与史前中国都有尺木概念

中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也有许多神话故事,其中包括月兔、天狗吞日、射日、攀天梯、狗头人身、玉女投河、九重天、老虎女人等,与中国古代神话如此相似,令人惊讶。

五、文字符号

中外学者们都强调,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的一大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文明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伴有符号的文明。(注:王震中:《从符号到文字》,见《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从起初指事和象形,从陶文、甲骨文到金文,中国古文字经历了西安半坡仰韶陶符、姜寨陶刻、河姆渡陶字、大汶口陶文、良渚陶刻和玉符的发展,到了殷商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达到了文明的盛期。这样一个一元多体的文化格局是个悠久漫长的发展过程,直接表现了社会变迁和历史兴衰。

自从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大陆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哥伦布之前美洲没有高度文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了美洲印第安人确实有过悠久的文明社会。然而在承认世界第五大古文明存在的同时,美洲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大多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及其它印第安早期文明没有文字,即使当时有文字,残留下来的蛛丝马迹随着历史的变迁早已化为乌有(注:美国《时代》周刊1996年7月1日载《奥尔梅克艺术》。)。他们把一些符号当做奥尔梅克“令人费解”的艺术图案(见附图十四及附图三、附图四和附图五),从来没有将符号与文字联系在一起。难道号称美洲母系文明的奥尔梅克等文化真的没有文字?

众所周知,除了宗教、礼仪、基因相同或相似之外,文字是联系和比较文明的重要因素。有些专家如威廉斯认为,人类的智慧和对相似事物的反应会得出相似或相同的结果(注:[美]威廉斯(Williams):《美洲雏形的史前文明》,费城大学1991年版。)。其它学者如美国国家博物馆的麦格斯则强调普遍文化的相似或共同性应带有各自的独特性。文字体系太特别、太复杂,在没有互相接触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文化不可能独自创造出相同的文字。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中华祖先在商周前后真有人来到美洲,那么,他们应该会带来某些文化和文字。

经过5年的书本研究和实地考察, 笔者从中美洲早期印第安文物如玉器、石雕、陶器及岩画上收集到数百个符号或字形与中国古文字典上的字形相比较(见本刊第191、192页文字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美洲印第安符号与中国古文字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字样的相似用法不仅表现在农业方面,例如雨、水、天、田、禾、树苗、木、太阳及方位,而且还表现在拜祖祭宗和巫术神法上。类似中国天干地支、数字和卦画等符号曾在中美洲地区有所出现。这些符号如果在中国境内发现,多半会被认作中国先秦文字体系。

夏鼐先生1985年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曾说过,“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根据中国人的观念,文明起源于文字,文字形成发展了才有文明。由此我们是否可作推论,与中国古文字相同或相似的文字为美洲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中美洲被称为母系文明的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来历不明的文明席卷了整个中美洲和北美西南部,并影响到后来的历代文明。从这些符号的波及地区来看,与亚洲字符有关的文化从中美洲延伸到北至亚利桑那,南至中南美洲。

专家学者们在肯定历代中美洲文明的源头是奥尔梅克的同时,又怀疑将不同年代的文明相提并论的可行性。中国的孔夫子曾经说过:“礼失之于野。”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历史条件下,中美洲人受到同一种强大文化势力的影响是非常可能的。中国西南地区纳西人能保留数千年文化至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中国先秦文字和美洲印第安字符的对比清楚地证明了早期美洲印第安文化确有文字存在,而且与中国传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六、遗传基因

从人种、肤色、习俗来看,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古羌人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大多数纯种印第安人与当今的三苗人、藏人及其它少数民族有着相类似的关系(注:[英]李约瑟:《泛太平洋的回音和实证》,世界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然而,美洲印第安人与亚洲中国人的类同不仅表现在同是黑发黄肤典型蒙古人种的外表,及箕形门齿和蒙古人种幼时屁股上特有的青色胎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遗传基因研究领域和用途也愈加广泛。十几年来,中美有关专家多次试验发现,中国汉人和少数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持有同种遗传基因。

广西省医学院的梁徐教授发现,中国人身上也有异常血红蛋白“克锡塔”,科学家们指出,当今世界上唯有中国人和印第安人持有异常血红蛋白“克锡塔”,从而断定太平洋两岸有血缘关系和遗传关系(注:宋国勋:《谁先发现美洲》电视纪录片,1997。)。

巴西生物遗传学家皮纳教授多次对东北亚和美洲印第安人种进行DNA的试验,他的试验结果是(注:[巴西]皮纳(S.D.Pena ):《美洲人的遗传基因》,World Press Review,1996年4月号。):

1.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东亚和东北亚。

2.亚洲先民曾多次分批来到美洲。

3.南美洲的先民是由中美洲迁移过来的。

近来,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人类遗传中心工作的复旦大学客座教授金力先生利用当今最新技术,正在对中国西南民众及墨西哥纳瓦人的DNA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关系与基因突变的具体时代。 我们衷心期待着他实验的新成果。

※※※※※※

以上所作的商周文化与中美洲文明的对比介绍,揭示了两者在多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点。而这些相似或相同点似乎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巧合与同构。联系到中国古代先民漫游世界及殷人东渡的传说,史前泛太平洋文化传播很难被轻易排除,以上的对比证据值得深入研究。

在我们纪念发现甲骨文100周年之际, 商周文化与中美洲文明的对比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对世界文明史、中美交流史、中美洲文明的起源之谜等研究都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希望有志于这项课题的学者专家更广泛深入地进行对比研究,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历史关联。

标签:;  ;  ;  ;  ;  ;  ;  ;  ;  ;  ;  

商周文化与中美洲文明--论史前泛太平洋文化的传播_中美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