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我概念与人格完善的探索_心理发展论文

青年自我观念的探索与个性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自我论文,青年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自我观念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

对一些人来说,“要认识你自己”似乎已成为一种褪色的陈词滥调,他们被光彩夺目的外部世界所迷惑,无暇顾及“自我”。然而认识自我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如此复杂,以至人们往往看不清仍未意识到的其它方面。所以,一位哲人感叹道:只有当“我”知道自己是谁时,“我”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自我认识是一个需要持续终身的探索过程。只有对自我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才能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选择,并在自我形成过程中负责。

自我是复杂的,但也是可以把握的。从结构形式看,自我观念包括自我知觉、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层次。自我知觉具体表现为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观念等,它主要涉及“我是谁”等问题。例如,“我有虚荣心”,“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是诚实的”。自我体验的具体表现为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傲、责任感、成熟感、优越感等,它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例如,“我感觉良好”,“我是最好的”。自我监控的具体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信、自律、自卫等。例如,“我一定要实现自我价值”,“我为理想不惜牺牲自己”,“我要加倍努力工作”等。自我观念中的这三个层次是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心理系统。

从形成的过程看,自我观念又可划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层次。人的最初的自我观念是生理自我,即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表现为对自己身体的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等。三岁至青春期是个体对外部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通过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社会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如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权力、义务等。青年期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智力、性格、气质、理想、信念极为关注的时期,并逐渐产生了心理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

从观察者的角度看,自我观念又可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二个层次。主体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现实状况的看法,它受自己的经验、情绪、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所以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客体我是他人对自己的现实状况的看法,它往往成为自我观念的客观参照。自我观念就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这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自我观念中的主体我与客体我这两个成分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主体我是个体发展和创造性的动力源泉,客体我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参照系;主体我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客体我的形成,客体我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成熟的主体我。

自我观念是构成个性系统的核心内容。在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中,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不是繁乱无章的,它们是由自我观念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自我观念的能动性体现在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自我知觉、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而使之形成统一的结构系统,即形成完整的个性。如果自我观念失去了对个性诸成分的调节与控制,就会造成个性的分裂,即所谓的“双重人格”。

二、青年自我观念的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青年期自我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分化、矛盾和统一这三个阶段:

1.自我观念的分化

随着青年期的到来,青年自我观念的发展,首先是从自我观念的分化开始的。这时,自我观念分成了观察者的自我和被观察者的自我两个部分。观察者的自我是本人对“我”的看法,被观察者的自我是他人对“我”的看法,在儿童期和少年期,个体自我观念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他人,对自我的认识只是重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青年期,由于自我观念的分化,青年已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评价和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开始具备深思自我内心感受的能力,发现一个新的情感世界、发现自我价值和未来对自己的意义。这是一个产生自己真正问题的时期,青年所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自我认识(见表1)。

表1 青年大学生最关心的心理问题(样本:218名大一学生 1995年)

由于观察者的自我(主体我)的形成,青年产生了按自己的想法去判断行为的体验,已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地位,要求自立和自主,要求父母、老师把自己作为成人来看待,信任和尊重自己,尽量让自己独立地行动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这种自我独立意识还表现在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谈心,而乐于与同辈朋友交心。独立感的出现是青年自我观念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青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因此,要采取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方式,既要有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又要防止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自我成就和自我奋斗的趋向。

2.自我观念的矛盾与斗争

自我观念的分化,使青年发现的是一个不成熟的自我。青年内心充满剧烈动荡和矛盾冲突。常常表现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理想自我,是指一个人按社会理想、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的关于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看法;现实自我,是指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理想自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与现实自我有一定的距离现实自我一般落后于理想自我。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与矛盾往往会导致青年明显的内心冲突,引起一些痛苦、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他们力图摆脱这种痛苦、不安和孤独。力图在新的水平上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自我矛盾还表现在观察者自我与被观察者自我的不协调。如果它们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中,这时,青年便能以真实的面貌来展示自己,既没有掩饰自我的企图,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这有利于青年自我观念的发展。如果被观察者的自我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而观察者的自我发展受到抑制,这类青年则往往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他们错误地认为如果不被他人赞赏就会被蔑视,因此,在行动上常常表现出突出自己、炫耀知识、哗众取宠、奇装异服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个性是不成熟的。如果观察者的自我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这类青年则往往脱离现实来设计自我,希望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但由于自我评价与客观情况常常有很大差距,他们为不能实现自己的诸多愿望而深感苦恼、不安甚至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自我观念的统一

自我观念怎样统一和以什么样的性质统一,是决定青年自我观念发展水平的关键。要使青年的自我观念尽快成熟起来,进行自我评价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自我观念的分化和自我矛盾的解决过程,青年逐渐获得了自我统一的感觉,即自我观念开始确立了。具体表现在自我观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整体化了。他们已能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我相互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对个性诸成分起到稳定的监督、控制作用,并激励着理想自我的实现;他们已能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统一起来;他们已能把主体我和客体我统一起来。在多维度、多层次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心理系统。随着自我观念的确立,青年后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它们是自我观念的最高层次和核心内容,调节着个体的一切活动。

三、青年形成正确自我观念的途径

1.形成自我知觉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与我们的自我知觉是相似的过程。这就是自我知觉论的基本观点。按自我知觉论,一个人的态度与信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本身对自己行为的知觉。依据对我们行为的知觉来判断我们的行为动机,并据此推测其相应的个性特质。

通过对我们自己行为的全面观察和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省,我们可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自我认知结构,即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关于自己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组织、协调和解释我们的行为。自我图式的形成既受我们过去经历的特殊事件的影响,也受自我或他人对我们自己行为看法的影响。全面完整的自我图式有助于我们处理与我们行为的特殊方面有关的信息。

①自我知觉过程中的印象整饰问题

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并没表现出真正的“我”,而是对“我”进行了巧妙的包装。很显然,这种自我包装能影响他人对我们自己的看法,它使得我们更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进而可提高我们的自信心。这种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控制他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被称为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有时是无意识的,很多人都愿意得到别人的赞赏,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他人的恭维。但在许多情况下,是处于自我监察的有意识状态。多数人通过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姿势与动作,期望在对方心目中留下最好的印象。他们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相当敏感的,并极力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这一情境。

根据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制度,可把人分为高自我监察者和低自我监察者两类。一项研究(Fiske and Taylor,1984)指出,与低自我监察者相比,高自我监察者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他们能很快地适应新的情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非言语行为,能在交谈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并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由于高自我监察者在印象整饰过程中能较好地估量自己的行为所以面对情景的变化他们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见表2)

表2 常见的印象整饰方法

·行为匹配:

即做别人之所做。当你与一个谦逊的人在一起时,你也是一个谦逊者;当你与一个粗鲁的人在一起时,你也是一个粗鲁者。

·适应情境:

即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在足球赛中呐喊助威,而在办公室谨慎得体。

·赞赏或奉承他人:

·行为-态度的一致性:

即能对自己的行为做主动调整,以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

对一个自认是谦虚谨慎的人,所有认识他的人也这样认为。

需要指出,印象整饰与自我欺骗是有区别的,因为前者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某个时候表所现的行为与我们的真实自我有多大的差别,这仅意指我们为适应环境而表现出自己的某些适宜行为特征。印象整饰听起来似乎是不诚实的,的确有一些人采用这种方法以掩盖自己的完全利己的意图。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有益的技术,其目的是搞好人际关系,使自己与他人的交往能够维持下去。

②感受性自我觉察

美国心理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认为自我包含两个方面:I和Me。“I”涉及主动积极的自我,即探索内部与外部世界的我;“I”由一个人的愿望、价值观和信念等所组成。“Me ”是被他人所观察的我,即社会自我。当我们专心从事某种工作如解答一个难题时,“I”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上时,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这时并没有意识到“Me”的存在。但在有些时候,我们特别关注别人对我们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这时,“Me”成为了我们意识的中心。

威克鲁德(Robert Wicklund)发展了“Me”的概念, 进而提出了意识的一种状态——感受性自我觉察,这是在特殊人际情境下自我意识增强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于我们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的时候。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所熟悉的环境下,因为没有受到别人的特别注意,不易引起自我觉察,所以自我敏感性减弱;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参加一个新生座谈会,周围全是不熟悉的面孔,这时候自我敏感性增强,即特别感到自我的存在,因而难免感到拘束不安。这种迫于客观情境的压力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感受性自我觉察。

感受性自我觉察是自我认识的一种有益途径,这种探索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并有助于形成自我的统一感。

③自我探索法

自我认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有自我探索的愿望,那么他会寻求一种更积极主动的适应环境的办法;如果一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中茫然失措,那么他可能象海龟那样用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过,过分严密的自我防卫心理并不有助于向自我的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并不因此而获得所想要的那种安全感。受到周围强大的人际情境的压力,一些人将他人的世界拒斥于外,退缩于自我所建构的“围墙”之内。但对多数人来说,生活在围墙之外会感受更安全。这是因为人们是紧密联系着的,只有走出自我,才能发现自我。

自我认识是一个需要多角度观察且漫长的探索过程。自我探索的方法是很多的,下面介绍一些有益的方法。

自我描述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自我图式,请看一看“我”属于那种类型:

我对自己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我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恰当的决策;我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他人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我常常征询别人对自己的意见,以更清晰地认识“我是谁”;我强烈地感受到自我的敏感性,故我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目光;我是否是我所描述的我;我非常愿意改善自我知觉,并寻求自我认识的多种途径;我很喜欢独省,常常一个人思索人生的道理。

也许上述关于“我”的描述并不适合于你,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

自我交流

与“自我”接触并不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可以从自己的外貌、思维、情感、行为、价值观、人际关系、习惯等方面对自我进行定量分析。

除上述的定量分析之外,采用“自我标签”可进一步发现自我:

用四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用四条句子来描述自己的个性;用一种色彩、一束鲜花、一个动物和一件物品来描述自己;制订出一个自我发展的有效目标。

心理投射

采用“心理投射技术”揭示自我的较隐蔽的方面,消除自我的有意识防卫。该技术可通过以下的句子完形填空来实现:

我愿意……;我怕……;我希望……;我的生命……;结婚……;我的抱负是……;我的家……;我认为我自己……;我期待……;性是……;我最大的弱点是……。

2.自我意识的扩展

这涉及探索我们的意识(感觉意识、身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对他人的意识)和我们的思维(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由于我们对自我思维表现出极大的适应性,我们往往迷恋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对自己思维的本身过程是缺乏注意和认真对待的。通过扩展自我意识,我们能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帮助我们发现和发展我们的特殊才能,引导我们去发现人生的本质答案。

⑴提高自我意识的敏感性

对自己身体的意识

可借助镜子思考以下的问题:

我的面部表情丰富吗;我的姿态优美吗;我的步姿优雅吗;我的视觉敏锐吗;我的头发整洁吗;我的味觉敏感吗;我的嗅觉灵敏吗;我的手灵活吗。

对自己情绪的认识

你经常处于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

当……的时候我感到害怕;当……的时候我感到忧虑;当……的时候我感到温暖;当……的时候我感到愤怒;当……的时候我感到气愤;当……的时候我感到愉悦;当……的时候我感到满足;当……的时候我感到痛苦。

对自己思维的意识

下面列出一些在青年人中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

是或非的思维;以偏概全的思维;匆忙下结论;情绪推理;固执与偏见。

自我意识扩展的目标

包括增强对自己的意识及对周围环境的意识两个方面,这涉及以下两个目标的实现:

主体我的目标:

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情感和思维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如怎样使用语言,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怎样有效地组合语言;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以及自己在不同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客体我的目标: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强自我价值感;注意他人的口头表达和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感、亲密感和勇气;在家庭、社会活动中获得共同的感受和增强社会义务感;获得与世界的整体感。

⑵自我意象的扩展

关于“我是……”的思维

青年在积极探讨“我是谁”的问题。他们往往根据已有的狭隘经验对自己或他人做出“我是…”或“他是…”的判断。但这种自我描述常常并不象人们所想象得那么准确。它容易导致对自己或他人的固定认识,即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并限制了我们的整体思维能力;它容易导向一个片面而错误的预测,把人的发展固化起来,只让我们看到一个不能改变的“我”。

自我认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着持续建构和再建构自我意象的过程。个人的自我意象决不是一幅自我的单一平面图象,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他进行细致的观察是极有价值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过去的我

我们从过去经历中所获得的经验会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情绪。过去的痛苦记忆或童年时代所获得的不完整印象会歪曲对自己的知觉;过去美好愉快的经历会增强个人的怀旧心理。这些作用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示过去的自我意象:

对父母要求的审视;自己被告知必须要做的,如“要听话”,“要安静”等;自己被告知绝对不能做的,如“不要愚蠢”,“不要乱说乱动”等。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审视;对自己情绪表达方式的审视,过去经常处于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如冷漠、怀疑、厌恶、压抑、焦躁、孤独、信任、友好、亲密等等。

将来的我

大量的研究揭示人们的行为和他们对其生活质量的有效知觉有着密切的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我们能够选择怎样地知觉,我们能够选择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我们能够选择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当我们扩大自己的知觉时,也就是增强了自我认识的多重途径。积极扩展我们的自我意识意味着将来更好的发展与更具现实的自我设计。

标签:;  

青年自我概念与人格完善的探索_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