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餐厅与卡拉OK--中日饮食文化比较_卡拉ok论文

歌舞餐厅与卡拉OK--中日饮食文化比较_卡拉ok论文

歌舞餐厅与卡拉OK——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谈之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卡拉论文,歌舞论文,中日论文,饮食文化论文,餐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千百年来,人类在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将吃这一基本生存需求,不间断地转化为更高一级的享乐。有顿饱饭吃便会去想吃得好些,吃得蛮好又会去想吃得更好;一部人类食文化的历史,写来写去不过如此。只是有一点,吃支撑着人类摆脱原始、脚踏大地、奔向现代,它本身在这一过程中离野蛮渐去渐远,与文明相伴而行。某种与吃喝相关的新模式的登场,如果顺应了这一食文化发展的本质趋势,便可能兴旺发达,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否则,其归宿只能是昙花一现,流于短命。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大断扩大,社会整体的物质发达水平在明显地上升。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大致尚需半个世纪左右的积累,才可望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比肩。然而,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机遇的偏袒和分配不公的缺憾,却使得一部分获取了更多好处的中国人,不再甘与同广大的工薪阶层在人生享受与消费方式上保持一致。炫耀财富的心理,急于挥霍的冲动,对饮食与纵欲的热衷,决定了这个阶层必然用手中的钱,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地。歌舞餐厅这一第三产业的新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认为,与平民百姓并无太多缘分,是它与生俱来的优越;而它的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特征,又势必体现出它的上帝们的文化底气与追求。

顾名思义,歌舞餐厅应当是集唱歌、跳舞与用餐为一体的所在。倘若这种名堂也可以申请专利的话,那么这种创造实在是非中国人所莫属了。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形态与行为特征中,进食与行乐应是没必要混为一谈的各自独立的方式。所以,洋人们总是填饱了肚子,才去找地方唱歌、跳舞、睡女人。西方式的夜总会里,是不乏酒类和饮料的,简单的下酒小菜也可以找到几种;但是,如果谁想到这类地方舒舒服服地撮一顿,显然会被认为缺乏常识。

歌舞餐厅的中国特色,便在于将美食美味、美酒美女来了个大串联;从而使这种场合具备了吃喝玩乐的全方位意义和超现代的奢侈品格。当然,要说这种独创性是史无前例的,一点剽窃或借鉴也没有;则不要说洋鬼子会不服,中国历代帝王也会“龙颜不悦”的。八音伴酌,秀色可餐,老子八百年前就懂得用这些就饭吃了;尔等照猫画虎,焉可掩朕耳目!而且由于缺少知识界的参预,“歌舞餐厅”的名目难免有些不伦不类。歌、舞、餐究竟是三分天下呢,还是以谁为主?遂不知这一主谓词组的正确读法,是歌舞——餐厅;还是歌舞餐——厅?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轨。也许是应了这句古训,时下的歌舞餐厅,大都至少在生理、心理和伦理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与人类文明的错位和背反。把定音鼓、小号、萨克斯这些洋玩意儿塞进低矮的东方的居间,那结局只能是大家跟着它们一块震额和遭罪。在这种耳鸣头胀的环境里用餐,能咽得下去已然是很见功夫了;又偏要面面俱到,喝几口唱一段,夹几筷子扭一圈。这种吃没吃相、喝没喝相、玩没玩相的癫狂里,舒服的到底是肝胆还是肠胃?富有却非要显示给人看,虚荣多到总是贴在脸上,这是金钱暴发户和官场得志小人共性的浅薄;于是点歌献花、掏钱比阔、独占歌星,常常成为这幕无聊闹剧的高潮。大把大把的钞票甩到餐桌上,歌女的脂香溢到脸颊上,直至一种歇斯底里平息下来为止。公共的娱乐场所,就这样成为一个或几个人的天下,社会道德、人格尊严无不倒退回一种粗俗而原始的状态之中……

据说,不论是否具备了必要的文化准备与素质,如今有钱的中国人,大都有附庸风雅、侈谈档次的嗜好。有道是,说媳妇总比出殡强。然而,歌舞餐厅的百无聊赖的世俗气、道德精神的沉沦与堕落,已无可辩驳地揭示了这个阶层的整体文化品位的低下与危机。作为超越现阶段人民大众普遍消费水平的一个存在,歌舞餐厅的享用者真正懂得了档次的含义那一天,也注定便是这一行业的末日。希冀这一天能来得早一点,以使得我们的文化空气多少得到些净化。

日本没有中国式的歌舞餐厅,可是,卡拉OK确是日本人发明的。OK是德语交响曲的缩写,卡拉大体的意思,是指只有乐曲而没有歌声的空磁带。70年代末,随着人均收入突破7000美元大关,日本人拉开了所谓的“文化时代”的帷幕。卡拉OK酒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现代日本都市人的生活中。日本的“演歌”较之中国的流行歌曲,有明显的难度小和易唱的特点;加上卡拉OK的设备熔音响和画面为一炉,有美化人的声音的功能,为内向自谦的日本人平添了在公众场合的自信。这种酒店向客人提供酒类、饮料和极简单的下酒菜,旨在以酒兴助歌兴;因此日本人对卡拉OK的理解,即为喝酒唱歌,放松精神,以求解脱;一般的店,一人一次消费大抵为6000至100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为几百至1000元上下,却仅相当于日本工薪阶层月收入的1/30至1/50,可谓典型的大众消费形式。

卡拉OK问世以来,先是深得青年人的钟爱,继之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喜闻乐见的享乐方式;对于丰富与完善日本现代都市的文化生活,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而且,于今已走出列岛,风靡全球,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一种新时尚和新感觉。

然而,对任何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人们总会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在接受时加以改造的;卡拉OK在它的故乡与异地的漂泊中,同样面临着这一现实。在东京的新宿、大久保等繁华街区,举凡下流的、名为“司那库”的酒吧里,也无不流行卡拉OK,只是电视屏幕上打出的为清一色的肉感画面,选曲上也自然会配套成龙。在淫荡的靡靡之声里,搂着陪酒女郎哼哼唧唧、动手动脚的客人,显然既不是为了唱歌,也不是为了喝酒而来。卡拉OK原本的面目于是被扭曲,成为日本的社会病态的写照。

这种演变在中国、至少是北方的都市中,由于一种强制文化力量的存在,尚且较少见到类似的趋向;不过也已并非原本意义上的他山之石。也许是食文化过于发达所致,卡拉OK终于还是无可规避地入了吃喝的团伙。所以,中国少有纯粹意义上的卡拉OK店,而往往是酒店饭店带卡拉OK,这样,除了没有那种难以忍受噪音,当然也包括了没有人向屏幕上的歌手手中塞钱;卡拉OK与歌舞餐厅便很有些彼此彼此的味道了。挺好一本经,可惜叫认字不多的和尚给念歪了。这种文化借鉴上的失落状态,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标签:;  ;  ;  ;  

歌舞餐厅与卡拉OK--中日饮食文化比较_卡拉ok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