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论文_司昌荣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论文_司昌荣

司昌荣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 163311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为常规西医抗心衰治疗,治疗组60例为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2组均为14天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总体疗效及心率、血压、射血分数,心功能、6分钟步行实验、电解质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3%明显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心率、血压、射血分数、电解质、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联合常规抗心衰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益气活血汤;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的西医常规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进食减少、面色潮红、心悸、胸闷、头晕、头痛、出汗、乏力症状,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低钾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扩血管反应、洋地黄中毒、血压下降过快或休克、水肿不消退等,治疗难以坚持,或症状加重,这常与应用抗生素、利尿剂、洋地黄、扩血管药等有关,因此需要寻找更好的办法来治疗慢性心衰,临床上单用益气法或活血法治疗多,如生脉液、参麦液、血塞通、香丹液等,益气活血兼用者不多[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心功能2级25例,心功能3级20例,心功能4级15例,其中冠心病39例,扩张型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心功能2级23例,心功能3级21例,心功能4级16例,其中冠心病42例,扩张型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2组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教材第7版[2]:根据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和心源性水肿特点可诊断,同时还应包括其基本心脏病痛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诊断及心功能分级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气虚血瘀证: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阳虚水泛证:心悸,气喘,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烦躁汗出,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NYHA提出的心功能分级法,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呼吸困难或心悸,即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亦称为1度或轻度心力衰竭;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的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称Ⅱ度或中度心力衰竭;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亦称Ⅲ度或重度心力衰竭。

1.4纳入标准[3]: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Ⅱ一Ⅳ级(NYHA)的患者;②年龄在50-90岁;③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者。

1.5 排除标准:下列情况不纳入观察病例:①肝肾功能障碍致心力衰竭者;②精神异常不能合作者;③过敏体质者;④严重的感染、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控制感染、扩冠、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慢心率、控制心律失常等;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中药组成:黄芪50g、人参10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5g、丹参30g、川芎6g、木香6g、红花10g、桃仁10g、牛膝15g、甘草3g,将药放人罐中,加水500ml,浸泡15min,文火慢煎30min,取汁200ml,分2 次口服。

2.3统计学方法:应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2表示,治疗前后比较劝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塞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好(P<0.01)。

3.2 HR、BP、LVEF、6min步行试验、钾钠离子、心功能比较2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属心悸、怔忡、心痹、咳喘、痰饮、水肿、瘀血病症范畴,基本病理是气虚血瘀水停,瘀血、痰饮、水湿是病理产物,瘀从气虚来,水自瘀血生;络脉瘀滞,气血不畅,水饮停聚又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液的运行依赖心气推动,这与现代医学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学有共同处,对气虚血瘀证要注重益气活血化瘀,方能提高疗效。故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为“补药之长”,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大量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强心,降低总外周阻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及抗氧自由基作用,有助于改善心功能;人参大补元气,其人参皂甙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流量;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能调理胃肠功能,保肝,利尿;陈皮理气降逆,燥湿化痰;红花桃仁活血逐瘀通经,抗血栓,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牛膝性善下行,用于各种瘀血病症;诸药合用,达到益气活血逐瘀目的[4]

参考文献:

[1]锄景文,汪妍霞,宁翠霞.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和血清TNF-a、IL-6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84-85.

[2]郑曙云.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H}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6):243-244.

[3]范维琥.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策略思考[J].{H}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2):129-130.

[4]胡大一.落实科学发展观,领跑健康中国,开创心血管疾病防控新局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2):1-2

论文作者:司昌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论文_司昌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