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可能性及其向现实的转化_社会结构论文

人性的可能性及其向现实的转化_社会结构论文

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及其向现实性的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可能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人的本质是什么?既不是费尔巴哈使用“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注: 《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第282页。)的眼光,用意志和爱来界定的“类”,也 不是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的视角所得出的精神属性的结论,而是马克思指出的社会属 性。所谓社会属性,是在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定和表现出来的质的规 定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之后的社会条件下,真正意义上的国王、皇帝就成为不 可能。袁世凯这个历史小丑的短命的皇帝生涯就能说明这一问题,溥仪这一满清的末代 皇帝被改造为一介平民的事实,更能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对于人的本质的非决定性。正如 马克思所指出的:“我生下来就是人,这和社会是否承认无关,可是我生下来就是贵族 或国王,这就非得到大家的公认不可。只有公认才能使这个人的出生成为国王的出生; 因此,使人成为国王的不是出生,而是大家的公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377、270、377、216页。)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具体的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 、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社会物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377、270、377、216页。)所以,“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马 克思的“总和论”,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表述。

既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科学真理的程度,那么,是不是说到此为止了呢?不 是的。理由有三条:第一,对人的本质还需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我们知道,任何一项 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定量研究,才能使其精确适用; 否则,该研究成果就可能由于缺少适用性而被人束之高阁。关于人的本质的“总和论” 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马克思的“总和论”的确是正确的,但是,处于一种定性表述的阶 段。多年来,教条式的学风和注经解经式的研究方法,使人的本质的研究没有向定量系 统的方面发展,以至于我们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宣传和教学仍处于一种模糊抽象状态。 停滞于“总和论”的阶段是不合适的。因为,提出“总和论”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是马克思写的一份仅供自己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页。)显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我们应该顺 着马克思的思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具体地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做出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的解释和说明。第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应该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马克思研 究和论述人的本质的时候,是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他研究人的本质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探求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为了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寻求无 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方法。而我们现在处的时代,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世界大背 景下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我们研究人的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完 善和发展人的本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的研 究,要在如何发展人的本质以有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下大气力。第三,可能性 的视野必然要求我们要把人的本质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对人的本质进行具有时代特征 的具体的量化研究,就必须把人的本质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这一过程,是由可能到现 实的转化与展开。仅仅停留在“总和论”,是一种只研究现实而不研究可能的静态的研 究方法和结论。缺少了对人的本质研究的可能性视角,就使得我们面对着发展着的人的 本质,“总和论”难以给予准确科学的说明。举例说,为什么中国革命史上一些一度处 于剥削阶级社会地位的历史人物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处于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 部地位的胡长青、成克杰等却成了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作为 无产阶级先锋队员的共产党员却难有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说明这些问题,必须从可能性的视角才能做到。

因为,任何现实性中包含有可能性,而任何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中国革命 史上,那些一度处于剥削阶级的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人物,有将其“总和”为剥削阶级分 子的可能,但至于是不是被另外的社会关系“总和”为另外的本质的现实,却须有一定 的条件和过程。胡长青、成克杰处于他们的那种社会关系中,既可“总和”为共产党员 的现实本质,但又存在被另外的社会关系“总和”为另外的本质的可能。因此,对人的 本质的把握,抓住其现实性固然重要,而抓住其可能性并进而掌握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 化的过程,显得更加重要。抓住人的本质的现实性,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知道人的本质是 什么,以此来决定我们对人的管理的相应的对策。抓住了人的本质的可能性,我们就可 以有预见性地知道人的本质将要变成什么;在对人的管理中,就可以处于更加主动的地 位。因为,正如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样,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的,即,现实性 是由可能发展而来的,现实中包含着向新的现实发展而去的可能,抓住了人的可能性, 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知道人的本质过去是什么,将要是什么,以此更好地来决定我们的相 应的对策,建立相应的干部人事制度。根据上述三条理由,我们主张在“总和论”的基 础上,从可能性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具有当代时代特征的量化和过程性的研究。

二、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分析

可能性的分析是以现实性为基础的。人的本质的可能性,是指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得以 实现的遗传素质、心理结构、社会需要和能动努力。没有这种可能性,社会关系“总和 ”为人的本质便没有了前提。

(一)遗传素质:人的本质可能性起点的自然前提。

一个简单而确定无疑的事实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 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 他自然的关系。”这是进行“任何历史记载”的自然基础之一。(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7、68页。)既然如此,人的本质的可能性 萌芽就在生命存在之中;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命存在里社会关系总和的潜在性状态 。当然,具体生命的生理特性,这是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但研究人的本质的可 能性萌芽却离不开对人的生命的生理特性的分析,因此,必须吸收生物学、生理学和人 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否则,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就失去了物质承担的主体而陷入抽 象,所得出的结论就会远离甚至违背人们的常识经验而令人费解。然而,多年来,我们 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始终没有摆脱这种令人费解的状况,其原因就是忽视 了对人的生命的生理特征的分析研究。这种忽视,与片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下面 的话有着很大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 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 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 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第67,67、68页。)从这些论述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人的本质 的研究,是不需要研究其生理特征的。但是,如果我们对下列论述做仔细的分析,就会 发现这种结论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些论述之前指出:“这种生产方式不应该 只从(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加)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这里,马克 思、恩格斯使用的是“不应该只从”。“不应该只从”与“不要从”,虽然只有几个字 的差别,但意思却相去甚远。“不要从”,是指不要或不能从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方 面加以考察。而“不应该只从”,是说不仅要从人的肉体存在方面加以考察,而且还要 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加以考察。费尔巴哈是只从人的肉体存在方面加以考察的,所以, 马克思、恩格斯说这不应该。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反对从人的肉体存在方面对人 的本质加以考察,而是把从人的肉体存在方面考察作为认识人的本质的重要内容。

人的肉体存在方面,就是指人的遗传素质。根据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素质就是指人的 机体的某些解剖上的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结构的特点。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相 对的稳定性,是人类世代遗传的产物。正是素质的不同,就构成了形成未来不同社会关 系或同一社会关系中不同阶层总和的人的本质的可能性条件。一个听力分析特性很差的 儿童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先天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儿童不可能成为画家;生来就是哑巴的 人与歌唱家无缘。不仅如此,人的遗传素质在出生后也有一个自然生长成熟的过程,比 如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从新生儿到学龄期就经历着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因此,作为人 的本质所需要的某些心理现象在某一年龄阶段就发展得特别迅速,如对客观事物精细地 分析和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到学龄儿童才可能得到发展。从这个生长成熟 的过程可以看出,素质是人的本质变成现实的可能性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人的本质的 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就因失去了自然前提而成为一句空话。

当然,人的遗传素质只是人的本质可能性的起点,它只能影响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的过程,而不能决定这一过程,更不能决定这一过程的水平和方向。不看到其作用不对 ;片面夸大其作用,甚至走向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就更不对了。

(二)心理结构:人的本质可能性存在的主体条件。

人的本质的可能性,除了有其自然前提外,还有其心理结构。这些心理结构,对于人 的本质来说,既是现实性的表现,又是可能性的主体条件。说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表 现,是说绝大多数心理结构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后天沉淀而成的,是社会关系的 重要内容。说是人的本质的主体条件,是说心理结构是人的本质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重 要条件,例如,无论是在促进个性(个性中的共同点构成人的本质的民族性、阶级性和 国民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中,还是在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 化中,抑或是掌握生活技能,增强社会角色中,人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思维特点 等各种品质,就可能成为一个人能力方面的特征;某些意志、情感及勇敢、勤劳、细心 等特点,就成为人性格方面的特征;而心理过程行为活动进行的强度、稳定性、灵活性 等方面的特点,就组成人的素质特征。(注:参见《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年。)当然,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以心理结构为条件,而人的本质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 化的每一个阶段性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如,具有不同能力的人 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是不同的,不同阶级地位的人的主观思想认识“ 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第283页。)从而形 成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的重要内容。

作为人的本质可能性的主体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呢?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争论很 大,但比较系统的观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倾向性,即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积极性 和选择性的诱因系统。因为任何人的本质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在主 体身上形成起来的。倾向性中的需要和兴趣,思想和实践目标体系中占主导优势的方向 ,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其次是能力,即完成任务活动不 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使人的本质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动力系统。例如,一个善于表 演能力的人就能有利于成就其戏剧表演家的社会本质,一个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人是一 个成长为战略家的好材料。第三是性格,即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代表人的心理 结构的特点、倾向性、意志、智力和情绪品质,以及表现在气质上的类型特点的复杂系 统。这一系统,是人对社会、周围事物和他人态度的一种本质性的品质,也表现了一个 人行为风度和解决实践任务的方式,是人的本质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现实基础。第四是 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这是人的本质在价值内化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当前时刻 已确定的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水平。当然,心理结构是个非常复杂、多层次、多水平、 多侧面和多动力的有机整体,并且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在心理学中是 作为个性及其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而在人的本质的可能性视野里,它是人的本质由可 能向现实转化的主体条件。

(三)社会需要:人的本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客观基础。

人的本质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用社会学的实征性的名词表达,就是社会角色的确定; 用日常生活用语来说,就是在社会中人们“公认”你是一个什么社会关系之网上的那一个“网结”,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我生下来就是人,这和社会是否承认无关,可是我生 下来就是贵族或国王,这就非得大家公认不可。”(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377、270、377、216页。)这里所说的“公认”,就是社会需要。用马克思引用爱尔 维修的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 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72页。)社会需要, 包括社会期望和社会选择。社会期望,就是社会对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满足自己的 一种客观要求,好比戏剧、电影的剧本或导演对某一角色的限制和要求一样。“伟大的 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注:《列宁全集》第29卷,第71页。)社会选择就是指导 社会对其所需要的具有某种本质的人的挑选或淘汰。对于适合社会需要的人,就会提供 其本质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机会和条件;而对于不适合社会需要的人,社会就会淘 汰他,然后重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人。

(四)能动努力:人的本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主观因素。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这些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本质,这只是一种外在力量,还不是 人的本质主体承担者的自己的想法。人的本质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受社会需要的制约 ;但社会需要形成后,其所期望的具有某种本质的人,绝不会像工厂制造某种产品那样 ,想怎么制造出来就怎么制造出来,而必须要有人的本质的主体承担者的能动努力。这 种能动努力,就是这些社会所需要的人,首先对自己所要形成的某种社会本质能够领悟 。“只有当他们理解社会发展条件,理解应当如何改善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在社会生 活中起重大作用。”否则,“就会变成滑稽可笑、一钱不值的倒霉人物”。(注:《联 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第15页。)其次是实践自己所要形成的某种社会本质 ;也就是在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社会需要的领悟,把自己改造成社会需要的人,并得到 社会的“公认”。第三是对社会需要的调节和影响。人的本质的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 既是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确认过程,同时也是对社会需要调节和影响过程。这是人 的本质形成过程中不同于动物的能动性的表现。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军事家活动的舞台 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 武雄壮的活剧来。”(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6页。)这里所说的导演,就是作 为军事家的这样一种人的本质在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中对社会需要的调节和影响。

三、人的本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人的本质的上述可能性如何转化为现实性?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就 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实现。下面,我们从三个层面的统一来考察这一过程。

第一是劳动层面。这一层面的转化过程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本质的实现。劳动是社会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秘的钥匙,也是解开人的主体性本质之秘的 钥匙。人的主体性本质,就是人相对自然界来说,人是什么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人在 劳动中形成的。人们通过劳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同时产生和发展着与动物区别开来 的能力、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本质在形成的过程中,在用人的尺度改造客观世 界的同时,用物的尺度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这两种改造中,实现着不同时代不同 阶层的人的本质;不仅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使得人与人也区别开来。

第二是交往层面。这一层面的转化过程的结果是人的客体性本质的实现。交往包括物 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方面。正是在交往中,人的本质才具备被他人确认的因素并在以 他人和社会为主体的面前呈现其客体性来。也就是说,在交往中,一方面,人的本质受 社会关系的制约性“总和”,也就毛泽东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阶级 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烙印。有着不同阶级烙印思想的人,其阶级性的本 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着。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 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77、270、377 、216页。)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对社会关系有主体能动作用,从而表现出对社会关系的 “总和”结果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在交往中摆脱主体不愿意接受 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制约,而选择主体愿意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与自 己置身于其中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制约,从而主动地实现人的 本质。二是在交往中主动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使其成为“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 直接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第125页。)以那些出身于剥削阶级 家庭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例,他们主动地摆脱了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总 和”的制约,形成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本质,并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革命胜利后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当然,他们的这种选择性在大的历史尺度里仍然要受客观 条件的限制,但这种在一定条件下的选择性的存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容争辩的。

第三是教育层面。这一层面的转化的结果是人的超前性本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终 生教育。正是教育才使人的本质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着超前性。从历史发展过程而言,人 的本质在历史阶段上表现为原始社会的人的本质,奴隶社会的人的本质,封建社会的人 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本质,以及在这些历史阶段上 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的本质。我们研究人的本质,是为了推动人的本质向着历史更 高发展阶段的方向发展。如何推动?通过教育。教育是将劳动层面和交往层面的实现功 能以近似科学实验的方式,即在理想单纯条件下发现规律制造产品的方式,实现人的本 质。历史和现实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任何重视教育的国家和民族,其国民的文明程度 就高,人的本质就内涵丰富,社会发展就快。这是我们过去研究人的本质完全忽视了的 ,也是人们忽视教育在人的本质实现中的作用的重要原因。

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一,能够使我们在对人的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二, 能够使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更具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三,赋予教育在人的本质的形成 中更加重要的位置。第四,确定人的本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选择性,赋予了人们 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和能动改革社会关系的合理性。

标签:;  ;  ;  ;  ;  ;  ;  

人性的可能性及其向现实的转化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