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问题指向与基本内涵论文

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问题指向与基本内涵论文

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问题指向与基本内涵*

雷江梅

【提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为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总体上看,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主要包含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理念等。这些新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对世界历史进程处于大变革时期的理论自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习近平 大国外交 新型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分水岭上。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围绕这个命题,应该看到,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恶化、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全球性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消极性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从而增强世界和平一方力量的积极性现实问题。针对上述两类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鲜明的问题意识,开展积极的理论探索,将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阐发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问题指向与基本内涵,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破解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军备竞赛等方面展开全球争霸活动。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美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全球霸主。此后,美国将其长期奉行的大国强权、零和游戏、国强必霸等霸权主义理念推上国际关系的神坛,成为至今主导国际秩序的法则。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政治变化因素,对传统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产生变革性影响。西方国家以惯有的国强必霸思维审视中国当前的崛起,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挑战传统大国霸主地位、不可避免的威胁,在国际社会掀起“中国威胁论”的狂潮。面对甚嚣尘上的针对中国的“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尓伯格陷阱”“战略互疑论”等霸权主义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并发表演讲,第一次提出“新型国际关系”[3]的概念,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来维护世界和平。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对外合作的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应着力体现合作共赢理念。[4]此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国内多次讲话中提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促使该理念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做出完整表述:“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5]

夏季来照相馆的多是学生或新入职的工人。毕业留念,合个影;拍张登记相,交给工作单位。高志明叫到下一位顾客的单子时,与她目光交会的那一刹那,他在心里喊出了这姑娘的名字。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一步步提出既有力回应了“中国威胁论”,同时也表现出其破解“国强必霸”逻辑的时代使命。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价值原则,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具体而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与传统霸权主义国际关系理念有三个方面的显著区别。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在做好周边国家外交、团结发展中国家外交方面提出许多新论断、新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营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注释

第二,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强调合理性与道德性,而大国强权思维仅仅强调实力,不给其他国家发展机会。国际社会应以公平正义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强权的逻辑。二战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导者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众多国际问题上话语权不足,以致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全球治理等问题上时常遭遇不公平不公正待遇。倡导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变革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公平正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7]。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不能旁观也不可无所作为,需要参与其中并发挥建设性作用,与国际社会携手一道,推动国际秩序迈向公正合理的方向。[8]

式中:Wc表示该层的权值矩阵,hn-1为LSTM隐藏层的输出,bc表示偏置向量;然后根据式(9)将概率值归一化,并将预测概率最大的一类作为最终的输出结果:

另由表3还可以看出,与对高羊茅幼苗平均根鲜重的影响相比,凌霄干花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对受体幼苗的平均苗鲜重影响更大。

二、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课题迫切要求改革创新全球治理理念。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整体实力相对来说有所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抓住发展机遇,综合力量相对上升。这种变化在全球治理领域有两方面影响,一是西方国家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时越发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客观上推动了传统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二是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参与全球治理的物质基础和国际地位,具备了成为全球治理主体的可能性,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主体多元化、民主化。总体来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性问题乏力,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助力全球治理主体多元化,都反映出全球事务由一国或几国主宰这一观念的过时,反映出全球事务需要世界各国参与进来共同商议、共同建设、共同解决的必然历史趋势,更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迫切需要。

(一)享誉全国的非遗物质文化。主要有民间文艺西兰卡普,摆手舞、铜铃舞、板凳龙舞等特色舞蹈,薅草锣鼓、薅秧歌、游江号子、斗锣鼓、玩牛等民间音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首先,关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2016年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针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诸多建设性意见,就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基础、导向、动力、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以平等为基础。保障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应有的权利,获得平等的机会。二是以开放为导向。为适应形势变化鼓励不同国家积极参与融合,不搞排他性原则,防止治理规则封闭化。三是以合作为动力。各国应在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面对问题、难题彼此共商规则、共迎挑战。四是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国家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搞一家独大或赢者通吃,治理成果让所有国家受益,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目标。[9]其次,关于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演讲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10]习近平进一步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发展依赖于世界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繁荣,呼吁各国珍惜宝贵的和平和安宁环境。面对全球共同关注、紧密相连的安全问题,冷战思维绝不可取,从而,当务之急是需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11]最后,关于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变革。2015年12月,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犹如一面镜子,对世界各国思考、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提供镜鉴。[12]

以上表述虽然是全球经济、安全、生态某一个领域治理体系变革的观点,但是却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即是全球各国连接成一个“同心圆”,共同商议国际事务、共同商议发展大计、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从而发展成果由各国人民共同享用,这正是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表明的,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在全球化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努力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13]

“一带一路”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经济战略,充分反映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既是全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原则。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之间的沟通交流,商议战略对接计划,强调与沿线国家共同解决发展问题,共同建设丝绸之路,强调建设成果让沿线国家人民共同享受。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就“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强调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着手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促进沿线国家在共建中受益,使得发展成果不仅属于中国,更应该为沿线国家人民造福。中国用实际行动真诚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共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14]。“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和落实,促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首先在沿线国家得到认可,并逐渐成为处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事务、解决区域性问题与分歧的重要理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越发深远,共商共建共享突破“一带一路”范围的局限,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理念借鉴,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战略目标,也充分反映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号召世界更多国家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之中,共同应对灾难,共同解决发展问题,推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几点设想:一是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意识,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结伴不要结盟。二是要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统筹应对,共同反对恐怖主义。三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实现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四是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努力避免因文明隔阂而造成文明冲突。[15]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突破西方传统大国强权的局限,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民主化方向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致力于开创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构成,从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到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南南合作一步步得到深化,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表达与这些地区国家开展深入合作的愿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惠容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18],此外还进一步强调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中国在同非洲国家交往时应以道义为先,推进关系民主化;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在同非洲国家交往时绝不会唯利是图,也坚决不会搞殖民掠夺;而是坚持重诺守信,与非洲兄弟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真诚地与非洲兄弟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此外,在维护非洲国家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方面,中国更要仗义执言;需要的时候中国还应该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19]2018年9月3日,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20]他强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将秉持平等相待、以义为先、发展为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同时秉承正确的义利观,帮助发展中国家努力实现自主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三、以“亲、诚、惠、容”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的团结合作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独立的学科地位和科学的教学改革是实现国家中长期规划战略要求,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有力保障。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每个大学生充分利用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属性,在了解、吸收、传播世界文明成果同时,创造性利用世界文明成果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大数据时代,科学的课程设置、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浩瀚的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力,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做好周边国家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周边国家的外交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2013年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到的,搞好周边外交、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6]然而中国周边外交环境一直不容乐观,威胁地区和平以及破坏外交关系的诸多因素始终存在。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习近平提出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要常见面、多走动;本着平等交往、重感情的原则,为他国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使周边国家亲近中国、认同中国、支持中国。二是对待周边国家要诚心实意,努力争取更多伙伴和朋友。三是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四是要有更加开放、宽容、博大的的胸怀,主动加强国家地区间的合作。[17]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周边外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目前中国同东盟十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同俄罗斯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同中亚国家、印度、孟加拉等国家一直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

她薅了一把野蒜,嗅了几口,说:“秀容川,我来诗兴了。”我说:“好,你念,我听。”别呦呦忽然一把抱住我:“可我不想作诗,只想和你那个。”

第一,强化相互尊重。根据《联合国宪章》,传统国际关系强调世界上任何国家在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然而对于小国、弱国来说这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并不能在关键时刻维护本国核心利益。相互尊重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观点之一,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底线和原则摆在鲜明位置。相互尊重强调尊重其他国家核心利益,打破“国强必霸”侵犯其他国家核心利益的逻辑。扩张领土、干涉内政等侵犯其他国家核心利益是历史上称霸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选择。中国坚定表明相互尊重的立场和底线,习近平曾表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曾经有过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掠夺的惨痛历史,中国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无论走到哪一步,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搞扩张。[6]

[3][7][8][16][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第323页;第324页;第296页;第297~298页。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第三,推进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目标模式是合作共赢,而单赢独大是传统国际关系的现实经验。国际社会应以合作共赢的战略目标设计打破“国强必霸”单赢独大的逻辑。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国与国之间成为相互依赖的整体,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单独存在,任何破坏和平、影响发展的行为都可能造成全球危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已然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倡导并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得出的结论,既顺应了世界潮流,同时能够促进国家间彼此包容、相互理解,减少冲突和对抗,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共赢。

[1][20]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

[4][6][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3页;第447页;第504页。

[5][13][15][1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第60页;第58~59页;第60页。

[9][11]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10]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其二,从研究热点主题来看,近十年来研究热点主题一直在不断演变与扩展。根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可知,武术文化研究主要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武术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武术自身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中国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文化反思;地域武术文化与民间武术文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的探索。

[1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日。

[19]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19)06-0034-05

【DOI】 10.19632/j.cnki.11-3953/a.2019.06.00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新理念研究》(项目批准号:15BKS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团队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2019VI041)、教育部教学科研团队择优计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2S01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李玉婷

标签:;  ;  ;  ;  ;  

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问题指向与基本内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