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研究与人文精神_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研究与人文精神_人文精神论文

人学与人文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文精神问题已成为文化界讨论的热点,关于人文精神失落与否及相关的对策方面的讨论一度热闹非凡。但综观近几年来的讨论,对此问题的研究未有明显的深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哲学尤其是人学的充分关注。人文精神固然是一个文化的、伦理的或社会心理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却首先是一个人学的问题。只有从人学的角度,才能深层次地揭示人文精神的特质及其在人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一词通常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凡由人类创造或改造之物都属于人文的范畴。人文精神却是指人的精神的一种基本类型,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当前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然而从哲学层面的讨论看,通常将人文精神理解为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和追求。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命运及人生的意义等有关人的根本问题的关注;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完满性的追求,主要是对人类完满性方面缺失的关注;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理想人生、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这些理解虽不尽相同,但却有一定的共识,即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怀和追求。这种理解总体上是正确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个人学的问题,只有从人学的角度入手,才能对其特质和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个人学问题,首先是因为它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文精神的人学研究,首先是从人文精神与人生存发展的总体关系上进行研究。

人的精神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但就与人生存发展的总体关系而言,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科学精神,一类是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有利于人生存发展的,都体现着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和追求。然而,它们在人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特质即特殊规定性。

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求效率和效益为特征,追求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改造对象,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与之相联系,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他物的关系、人在这种关系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总体上属于工具理性范畴,它对人生存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手段性、工具性的。与科学精神不同,人文精神则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目的、意义、价值等“人自身”问题的理解,通俗地说,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诚然,在人生存发展定向问题上,科学精神也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本质上是辅助性的。人要正确认识并有效地改造世界,是因为欲使世界发生有利于人生存发展的变化,至于何为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则是一个目的和意义的问题,它既包含着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也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对此,必须诉诸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之相联系,它着眼于“人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他物或人与他物的关系,虽然这种关注是同人与他物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关注和理解人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等“人自身”的问题,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特质,是人文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特殊含义和作用所在。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个人学问题,还因为人文精神作为完整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人学应研究完整的人。对完整的人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理解,但无论是作为类还是作为个人,完整的人都既应包括人的物质方面,也应包括人的精神方面。只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统一才可能是完整的人,只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的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与之相联系,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也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言,前者主要涉及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后者则主要涉及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体现人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不是工具理性的,虽然它在调动和激发人们创造物质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则主要体现着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对人的人格修养、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通过劳动将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化,其意义并不限于物质存在和物质条件的发展,同时也在于精神生活的逐渐充实和精神修养、精神境界的逐渐完善。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在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的意识经历了向外扩展和向内深入两个并行的过程。前一个过程是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逐渐提高认识能力,将越来越多的外部事物纳入认识对象,对客观事物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入,以至于在当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能够视通千里又能够入微探幽。后一个过程是人的意识向内深入,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省自身,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和人文修养,形成社会认同感和人格、理想意识。这一过程正是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生活与人文素质发展的积淀,是人所以成为人的主要根据之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的思路是:从人学角度把握人文精神,就应将人文精神置于人生存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就应从完整的人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理解人文精神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科学精神的强劲和人文精神的式微。现代化要求有科学精神,强调求真求实,强调认识和实践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强调不平衡和激励,强调功利、竞争、效率和经济发展。相对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社会的和谐与公平以及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等人文精神所要求的东西便退居次要地位。这样,认识、实践的正确性与价值合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利与义、效率与公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矛盾便突现出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结构便向前者倾斜。

从人学的角度看或就人的生存发展而言,上述一系列矛盾的核心是人生存发展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类生存发展始终的问题,因而既是人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关系到怎样理解人文精神地位和作用的基本问题。

关于人生存发展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哲学史上曾多有涉及,其中德国哲学家康德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及其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康德认为,人类历史是大自然隐蔽计划的实现,世间万物中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目的结构,其中的诸多事物既是他事物的目的,又是另外的他事物的手段。然而,在这个复杂的目的结构中,必有一个最后也是最高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人。“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因为没有人,一连串的一个从属一个的目的就没有其完全的根据。”〔1 〕康德认为,“一个最后的目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目的,它的成为可能是不需要任何其他目的作为条件的。”〔2〕人所以是最后的目的, 正是因为他只是他物的目的而不以他物为目的。人是万物中一切目的之源。

与上述观点相联系,康德揭示了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冲突及其作用。

在康德时代,许多启蒙思想家深信理性的力量,对人类进步抱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一旦社会为理性的光芒所普照,人类就不再会陷于谬误和对抗,迷信、偏私、特权和奴役将被永恒的正义、平等和自由所取代。然而卢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类进步并非一个理想的过程,科技和生产的发展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了,“一切进步只是个人完美化方向上的表面的进步,而实际上它们引向人类的没落。”〔3〕康德作为启蒙思想家,既持有社会进步的基本信念, 坚信“人类一直是在朝着改善前进的并且将继续向前。”〔4 〕又深受卢梭观点的影响。他在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会进步是在对抗中实现的,是由人性中恶的本质来推动的。

康德认为,对抗是大自然实现人的发展目的的基本方式。大自然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发展,那么,它是用怎样的手段和途径促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秉赋呢?回答是:“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5 〕这里的对抗性指的是人的两种倾向的冲突。一方面,人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他要超越自然属性并以人的方式生存发展,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人又有一种单独化的倾向,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行事。这样,人们必然会社会地结合在一起,又必然会相互阻碍和对抗。

对抗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唤起人类的全部能力。对抗使人们之间相互冲突、互为阻力,“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不能很好地容忍他们,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于是就出现了由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而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于是人类全部的才智就逐渐地发展起来了……”〔6〕反之, 如果没有对抗和私欲,“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睦、安逸与互亲互爱的阿迦底亚式的牧歌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在它们的胚胎里。”〔7 〕对于对抗和竞争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康德还作了生动的比喻。他认为,人们之间的对抗和竞争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是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别的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彼此都要超越对方,从而生长得美丽挺直;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状况中彼此隔离而任意生长的树木,便会长得残缺而弯曲。与对抗相联系,康德还指出了科技发展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性。他指出,在人类的进步过程中,才能、技巧和趣味的培育“自然而然地要跑在道德发展的前面。”〔8〕然而, 人“自身存在的道德目的方面……尽管时而被打断,但却决不会中断”〔9〕, 并终究会赶上才能和技巧的发展。

康德的论述包含着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合理思想:其一,从人与他物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的目的性,超越了对人是目的的简单断定;其二,人生存发展的目的不会自然而然、一帆风顺地实现,而是包含着竞争、对抗与冲突。对抗和竞争是激发人的智慧和能力并促使人完善和发展的手段,因而从人生存发展的总趋势和目的上看具有历史合理性;其三,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才能、技巧等科学精神方面的因素往往走在人自身存在的道德目的等人文精神因素的前面,并从而导致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发展的反差,但后者决不会消亡,且迟早要赶上前者的发展。

康德的有关思想通过黑格尔而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批判继承。他们在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时,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特别注重从历史必然性上评价历史事件和社会进步,肯定历史是在对抗和冲突中前进的。例如,马克思在论及人类发展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时曾指出:“在人类,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10〕;又如,恩格斯曾肯定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的思想〔11〕。

当今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突出。

与以往社会相比较,社会现代化过程对人们对上述关系的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以往社会生产工具简陋,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存在人对生产工具和过程的依附与崇拜;现代社会生产工具发达并功能巨大,生产过程复杂且自组织性强,在生产过程中,人似乎成了工具系统的附属物,这便不断加强着人们对工具、过程等手段性因素的重视甚至崇拜,模糊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模式直接体现出生产活动的为人性;而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中,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通过交换获取利润,这便容易产生“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倾向,或如弗洛姆所说,占有代替了生存。三是,以往社会发展进程缓慢,人们的社会发展意识淡漠;当今社会发展节奏明显加快,既增强了人们的发展意识,又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尤其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容易使得人们对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紧迫感,似乎经济发展就是一切。物质财富的增长往往成了人们唯一的、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

主要由于以上原因,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生存发展的目的往往被手段遮蔽,手段反过来成了目的——不仅是阶段性目的,甚至还是唯一、终极的目的。在此背景下,社会公平、道德、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人的精神需要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等人文精神所关注和追求的东西便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忽视。这些,正是人文精神失落最主要的含义。

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明显增强。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上述人文精神失落的种种现象。着眼于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并着眼于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上述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应正视目的与手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矛盾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上述问题的前提。

综观人类历史进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尤为明显。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会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作为目的加以强调并对待。这样做固然会带来上述人文精神失落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从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上看,却是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这是因为,社会现代化特别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根本上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发展目的的必然途径和手段。这还因为,只有打破平衡和竞争,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创造性和潜力。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目的,在一定时期中可以也应当将手段当作目的来对待。由此看来,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科学精神的相对强势和人文精神的相对弱势是必然的,对此应加以历史的判断。

其次,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运用和发展科学精神的同时,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和弘扬人文精神。

当西方国家社会现代化进入高潮时,一方面,生产力加速发展,物质财富迅速膨胀;另一方面,操作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盛行;许多人在物质上富有的同时却陷入了精神的贫困,失去了精神支柱、精神家园和精神追求,成了片面的、“单向度”的人;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物的附庸,对财富的追求成了许多人全部的理想和生存目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原因,但也有现代化过程自身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上述的某些现象却在重演,当前对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呼唤便是其明显的反映。我们所以会较早地作出这种反映,一是因为有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前车之鉴;二是因为我们倡导的价值观与之差异很大甚至截然对立;三是因为我国传统精神在人文与科学、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向来是重前者而轻后者。后两点正是我们在理解和处理社会现代化和人文精神关系上面对的特殊性。与这种特殊性相关,我们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应比其他国家更重视人文精神的发展,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导向,更重视思想道德、理想情操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否则,不仅会使人文精神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会削弱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奋斗精神,而且还可能物极必反地引发反科学、反现代化的思潮和行为,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欲速不达,付出更大的代价。

注释:

〔1〕〔2〕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0、98页。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第120页。

〔4〕〔5〕〔6〕〔7〕〔8〕〔9〕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6、6、7、7、85、20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2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37 页。

标签:;  ;  ;  ;  

人文研究与人文精神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