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空间探析_学历论文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空间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继续教育论文,发展空间论文,学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510(2013)01-015-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了各类继续教育的发展任务,即“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已形成覆盖面广、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办学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渠道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类成人培训的机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战略期和政策调整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赋予高校继续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普通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急速发展,继续教育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变化,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所触及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继续教育学历补偿的特定任务渐近弱化,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影响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日趋凸显,于是地位之危、生源之困,质量之忧接踵而来,高校继续教育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社会上取消论、替代论、合并论、淡化论、转轨论等各种争议此消彼长。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如何突破困境,如何改革创新?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解释和回答,准确把握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拓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一、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发展的需求和空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至1.18亿,全国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3611人上升为2010年8930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但成人学历继续教育是否已完成学历补偿的历史任务,可以偃旗息鼓、鸣金收兵了呢?现实并不乐观!我国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积累总体水平偏低,成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年限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OECD各国25~64岁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①,2009年的平均值为30%;其中,加拿大25~64岁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最高,达49%,日本为43%,美国为41%。我国201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平均值为10%,低于OECD国家20个百分点。OECD各国25~64岁人口拥有高中学历人口比例平均为44%。我国平均值为14.8%,远落后于OECD各国平均水平。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分析,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为11.11亿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年,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18亿,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10.65%;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85亿,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16.68%,大约72.67%的人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仅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93亿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5亿人,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占11.54%。从年龄结构分析,15~24岁年龄组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为10.9年,25~34岁年龄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最大,占17.95%。也就是说,年轻一代劳动人口具有提高学历水平的巨大需求和潜力。高校需要适度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为年轻一代学历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劳动力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70%的劳动力资本属于基础人才。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有7154.79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即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719.29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0.05%;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有992.45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3.87%;全国就业人员仍以具有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员为主,占76.07%。

图1 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比较

总体分析,我国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高层次人才比重不断扩大,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发展的不平衡,结构的不合理,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技术工人、熟练工人的紧缺,迫切需要加强劳动者教育与培训,通过职业生涯中的不断学习和知识技能更新,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因此,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并未终结,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有其发展的空间,解决高等教育供给相对不足和需求旺盛的矛盾,依然要坚持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要突破单一学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羁绊,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向学历提升教育,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从单一取向转向多元发展。

二、普通高校逐渐成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体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向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等;第二类是远程教育模式,包括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第三类是社会推广教育模式,包括各种层次的培训班、讲习班、专题讲座、学习研讨班,以及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以其专业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培训层次、灵活的教学方式、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我国开展高层次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

2010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学(读)总规模达1031.21万人,其中成人本专科在读生536.04万人;网络本专科在读生453.14万人;在职攻读博硕学位42.03万人。从层次分,成人本科在读规模219.86万,占44.92%;成人专科在读规模269.54万,占55.08%。从类型分,函授教育在读规模274.3万人,业余/夜大教育在读规模205.6万人,成人脱产班在读规模9.42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为965万人,本专科毕业生为68.73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从“七分天下”逐步变为两大“阵营”,包括普通高校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两类办学各占半壁江山,保持相对平衡的格局。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转制等原因,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逐年缩减,这是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中不争的事实,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反映。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调整和撤并,意在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其转型和创新发展,并不意味要取消,也不会被替代。

近10年,普通高校数量持续增加,成人高校数量不断减少。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其中本科院校111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成人高校365所,占各类高校总数的13.4%。2001~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由686所调整为365所,减少近一半。

同期,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2001年的719.07万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2231.79万,而成人本专科在学(读)生规模从2001年的455.98万略升至2010年的536.04万,仅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的四分之一。在成人本专科在读生中,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生为489.40万人,比2001年333.38万人,增加156.62万人,增长46.80%;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在校生占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的91.30%,比2001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而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为46.64万人,比2001年122.60万人减少了75.96万人,下降了162.86%。

从招生规模分析,2010年成人本专科招生总数为208.4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招生190.07万人,比2006年增长18.95%;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18.36万人,比2006年下降25.57%。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招生规模占成人本专科招生总规模的91.19%,其中,本科招生占43.81%,专科招生占56.19%;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占成人本专科招生总规模的8.81%,其中,本科招生占11.22%,专科招生占88.78%。

毋庸置疑,我国普通高校是人才、资源集中的地方,具有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信息化条件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发展继续教育中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不仅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网络教育方兴未艾,成为新的增长点

自1999年教育部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有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试点。2010年,网络教育本专科年招生166.37万人,比2002年的43.42万人,增加近三倍。网络本专科在学规模从2002年的108.22万人增加到2010年453.14万人,是2002年的四倍。2010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536.04万人,网络本专科在学(读)生总数为453.14万人,68所试点高校的网络本专科生规模已相当于2000多所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成人本专科生的规模。68所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共开设396个专业,专业点2292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和教学点9000多个,初步建立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办学、教学、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模式,建设了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和学习中心,吸引了10多万从业者和数百家企业投身这个行业,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办学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及产业链。试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教育公平、进而为社会公平奠定了基础。

四、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升温,探索转型之路

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直接有效服务经济社会的明显优势,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显服务力、最能体现社会效益直观可视的元素。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理念、所属类型、服务区域、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进行战略转型,加强与行业、企业、社区的合作,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中高层次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开拓教育培训新领域,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呈现出积极态势。2010年,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注册生数达332.89万人,比2009年增加43.43万人,增长15%。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的注册生数达263.69万人,占非学历继续教育注册生总数的79.21%。

高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了多样化的高层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影响力辐射全国。清华大学积极转型发展,在全国率先停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力开展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上。2010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557个,培训学员31.72万人次,其中面授培训学员10.13万,远程教育扶贫21.59万②。北京大学积极服务于市场高端培训需求,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全校非学历培训开班数量从2006年的313个发展到2010年的508个,培训结业人数从2006年的1.45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3.01万人,实现了快速增长③。浙江大学先后同国家有关部委、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4个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尤其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活动中,为贵州、新疆、内蒙古等15个省市自治区培养高级人才。2010年非学历教育共培训8.62万人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占27.9%,企业经管人员占17.8%,专业技术人员占48.2%,其他占6.1%。通过培训不断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重在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综上所述,在终身学习需求高涨的背景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类型、重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革,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关注新变化,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学历继续教育重在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1.以改革促转型,优化政策空间

深化改革,转变观念。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理清思路,形成科学的战略选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继续教育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学习者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正确处理好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关系,积极、稳步、优质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以教学科研为支撑,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学科内涵的发展引导和提升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培育良好的继续教育发展环境。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内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继续教育之间自成壁垒,各自为政,以及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高校综合优势战略的发挥。因此,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依靠高校学科优势,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打造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特色专业;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梯形层级培养体系,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等专业人才。

2.以需求促服务,拓展生源空间

全面提高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办学,建立继续教育需求分析,拓展生源空间,建立资源开放与共享服务机制,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为继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卫星、通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互联网、通讯技术以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为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要整合各种资源,研究探索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开发优质的远程教育课程、课件,扩大远程服务范围,培育精品项目,逐步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继续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营造适合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教与学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高校各类办学和服务体系日益呈现多元格局,积极探索不同办学形式的整合、融通和衔接,推动招生考试、学分互认与学位制度等改革,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在课程、学分、管理、证书等方面进行沟通,实现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探索建立课程证书、结业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多种证书衔接的管理机制,试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自学考试、远程开放、函授(夜大)几种形式的课程学分互认,制订可行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立相关的认证权威机构以及学分诚信机制,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3.以规范促管理,提升质量空间

质量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生命线。继续教育发展驱动将逐步由利益驱动转向品牌建设。一直以来,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利益驱动为主,把继续教育当做短平快的创收工具,忽视长远发展,导致质量意识不强,放松管理,降低了培养的规格,影响高校继续教育的声誉,继续教育发展陷入困境。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经过转型,势必走出边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其有效途径就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质量求生,以质量求胜。

高校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来规范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强继续教育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常规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继续教育有效实施。加强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根据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确定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教与学支持服务、师资、资源、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质量标准,建立继续教育需求分析、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教学及后勤服务、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工作职责,规范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继续教育管理。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健全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促使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4.以特色促竞争,打造品牌空间

特色和品牌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要想不被其他类型的教育所取代,就要凝聚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高校的品牌是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成为继续教育品牌塑造的重要基础。面临生源竞争,高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的实际需要,研究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提升社会认同度、知名度和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是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前提。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凝练出各自鲜明的特色,打造有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存之道,也是必由之路。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是否具有活力及竞争力,关键看是否有办学特色。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及客观条件,选择最适合自身特性的发展空间,找准市场定位,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培育一批高质量继续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收稿日期:2012-11-27

注释: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教育概览2011 OECD指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②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R].2010(内部资料).

标签:;  ;  ;  ;  ;  ;  ;  ;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空间探析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