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藏族制陶工艺论文_张鹏琦

略谈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藏族制陶工艺论文_张鹏琦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本论文受云南农业大学第十二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RWY073)资助

摘要: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藏族制陶工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不断创新,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艺术品。本文从尼西乡汤堆村制陶起源、制作工艺、工艺特色三个方面对尼西乡汤堆村藏族制陶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尼西黑陶;尼西乡汤堆村;制陶

一、尼西乡汤堆村制陶起源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当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文化逐步退出中华大地时,华夏祖先发明了慢轮制陶技术并制成了黑陶日用品,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逐渐兴起。据考古工作者对尼西出土的陶制品的考古发现,以及对尼西地区石棺墓的发掘,诸多学者对尼西石棺墓葬与德钦县纳古石棺墓葬中的陶器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尼西制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周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至民国时期,尼西制陶发展到鼎盛,可以制作茶罐、茶壶、土砂锅等数十种陶器。民国《中甸县志》下卷职业篇《工艺》栏载:“中甸工业落伍,现虽有木工、石工、窑工、铜工、铁工、缝工、织工、纸工、陶工,但欲房舍殿宇等建筑壮丽,必有陶瓦工。……陶工能制摇壶,谓之“摇具”,专以盛酥油茶。”[2]由此可知,民国时期尼西地区制陶已经成为一项专业的技术工种。又据民国《中甸县纂修县志材料》中卷第十二《工业》陶业篇记载:“查县属地居寒带,陶业一项,仅系瓦、罐,用碎土和泥,将瓦砖、花盆形制制备,即置入窑场顺次排置,下用火烧连日数夜,试其火法,上顶用土盖备,中留孔,周围引水,俟其火法匀宜,则引水以避之,数日后取出备用。惟天时酷寒,收效无多。土罐、土锅制好后,用草熏烧,即作器物”。[3]由上述史载可以看出,尼西制陶工艺在民国时期依然属于原始的制陶方式,所承袭的生产工艺依然是古老个性的工艺流程。正因为如此,每件黑陶作品中都凝固着藏族手工艺人的审美、技艺和制作灵感。

二、尼西乡汤堆村黑陶的制作工艺

尼西乡汤堆村的制陶工序繁多,每件陶器从开始到最终完成,必须运用五十余件纯木质工具,依次经过十几道工艺流程纯手工制作而成。所以,尼西乡的黑陶制品也就具有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没有两件绝对相同的产品,造成了尼西黑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一)采土

陶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尼西黑陶对泥土要求非常严格,尼西乡汤堆村附近特别的陶土为尼西黑陶的别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尼西黑陶的陶土主要来源于汤堆村南的“萨西贡山”(汉语意为黄泥巴山),制作黑陶所用的泥土颗粒大小和密度都要均匀、细腻才能使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以便其独自成坯后的各种性能基本满足各工艺阶段的要求。采土后要反复筛选并研碎,干燥两三天,然后才能使用。

(二)练泥

干燥后的采土加入当地特有的矿石,在石板上用石锤粉碎,再用竹篓或细网筛出细土,融合红土、白土和沙子,以1:1:2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混合形成泥浆,然后用脚踩泥浆,用手捏、压、捶、砸、搓,使泥的黏度更高,最后将泥土揉合成团状放入桶中密封,放于阴凉处,使其发酵,至少两天,一周为宜,随用随取。

(三)塑坯

尼西乡汤堆村黑陶采用的是古老的泥条盘筑塑坯法。在案板上撒上些草木灰以干燥、防止木板与陶泥粘连,然后将发酵好的陶泥放在木板上,用双手压成泥条。有的陶工会画一些比较规则的矩形泥条,然后将泥条分开放置于旋转盘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陶工选出器物成形需要的陶盔扣在慢轮之上,用装有草木灰的袋子拍打陶盔和泥的作用。然后均匀地撒上草木灰,将陶盔倒扣在案板上,去掉头盔陶器可以获得一个罐子的大致形状。然后刮泥刀刮平坯底,木铲和手相互配合,从下往上修整形状,使器身更薄,这样利用满轮制法旋转案板使罐身呈一条圆润的斜面。继续用泥刀拍打器形斜面,逐渐形成小口形状的上半部分,接着继续用泥刀拍打、调整器身,逐渐使其更为坚固、圆润和光滑,在器形口部和下部用泥刀划两条线,以便于粘接得更为牢固,这样就形成了整体形状。陶器成型工艺是利用慢轮技术,采用泥片拍筑法或者泥条盘筑法,陶瓷模具用于生产中的不同尺寸、不同对象。最后用塑料纸把坯体的底部围住进行保湿,后期在此加工,使底部更加坚硬、光滑,同时与器身更好结合。

(四)修坯装饰

尼西黑陶的装饰手法主要是用不同形状的工具进行装饰纹样的刻画,有时还会根据器皿造型进行动物或植物的雕塑或浮雕装饰陶器,一般是刻画藏族吉祥八宝图案或者动物、植物造型,或雕、或刻、或塑,形象古拙夸张,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

(五)烧制

尼西汤堆村黑陶是采用原始堆烧、熏焐的方式进行烧制的。尼西汤堆村的黑陶烧制是一个原始古老的平底堆烧过程。将树枝交叉分层排列堆放好,将陶器倒扣放置,堆放后,既不能摇晃,也不能震荡,要使各个陶器受热均匀,然后在外面也堆放足够多的木材,松木底部放松针,松针点燃后会引燃木材,约半个小时后,待陶坯发红,然后用一根长棍子埋在陶坯的边缘。如果要烧制大型器物,需要加高窑床。窑床用石头排列而成,上面先铺满草木灰再放上稻草。排列好的陶器之间和陶器周围都要堆放上牛粪,在外面的一层是厚厚的完全干燥的草皮或者牛粪,这些都是天然的燃料。这些草皮在烧制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窑壳的作用,是一层既燃烧又可保温的材料。体量较大的器物烧制时间也较长,有些需要烧两三天。当燃烧木材能源约三分之二后,陶器颜色逐渐稳定,红色的坯体变成浅棕色时,迅速将锯末覆盖到燃烧的柴堆上,然后用木棒将覆盖锯末挑开几个洞以通风,使陶器变为红色。同时由于使用大量的锯木粉,致使烧陶的火堆内缺氧,形成了还原气氛和有机碳素的渗透现象,使之生成黑烟。烧制后的陶瓷就被熏成黑色,在青烟袅袅中焐熏约半小时后,将陶瓷从锯木粉中取出,这时原来红色坯体已经变成了纯正的黝黑色。这种“熏烟渗碳”含铅量较高的研磨成很细的粉末作为黑陶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有釉比无釉陶有更高的要求,有釉需要较高的温度,从而烧制成釉陶。

(六)装饰

尼西黑陶传统的装饰手法是用彩色陶片镶嵌或者绘制图案,使原本黝黑厚重的陶器显得活泼生动,交相辉映。

三、尼西乡汤堆村黑陶的工艺特色

尼西陶器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形式一样,历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与邻近地区、民族、国家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壮大起来的,是汉族文化当地藏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在黑陶制作上,集造型、色泽、装饰于一体,体现出粗犷豪放、典型凝重、色泽神秘的特点,集雕塑、浮雕、刻花等雕、镂、剔多种工艺于一身,吸收了藏族和汉族等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突出了尼西黑陶朴实无华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王涵、王桂蓉:《考古调查报告●云南中甸的石棺墓》,载《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页.

[2]李月英、李晓斌、陈平:《尼西土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3](民国)《中甸县纂修县志材料》第十二卷《工业》.

[4]张甘霖.陶熔鼓铸——云南尼西土陶的手艺保护、传承和振兴[J].农业考古,2011(01):212-214.

[5]王欣,余少奇.浅析尼西土陶的艺术特点[J].佛山陶瓷,2011,21(01):49-50.

[6]齐皓,张雯.浅析尼西土陶艺术的传承变迁[J].现代交际,2012(09):102+101.

[7]尼西土陶[M].云南民族出版社,李月英,2007.

论文作者:张鹏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略谈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藏族制陶工艺论文_张鹏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