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体会论文_柳璐1,王娟1,王双2

肿瘤科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体会论文_柳璐1,王娟1,王双2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1460)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对肿瘤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3.33%,同时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45.36±1.02)分、SDS(44.23±2.08)分评分低于对照组(64.34±1.45)分、(61.35±2.34)分,而生活质量评分(74.18±1.75)分高于对照组(89.46±2.36)分,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肿瘤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SAS、SDS,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

【关键词】肿瘤科患者;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221-02

肿瘤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肿瘤是化学、物理或生物致癌因子共同作者的结果,其会激活体内致癌基因,从而导致机体组织失去对正常基因细胞的调控,诱发克隆性异常增生。因此,做好肿瘤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工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其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随机抽取了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1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3~75岁,平均(56.1±1.4)岁,患者病程在1~6年,平均病程为(3.1±1.1)年,其中肺癌11例、肝癌6例、胃癌5例、食管癌4例、鼻咽癌3例、乳腺癌2例;实验组中1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1~76岁,平均(55.7±1.5)岁,患者病程在1~6年,平均病程为(3.3±1.2)年,其中肺癌10例、肝癌6例、胃癌6例、食管癌3例、鼻咽癌3例、乳腺癌3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方面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给予了针对性的治疗,随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患者和家属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确保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要亲切而有礼貌,在言行及感情上尽可能接受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此外,在与患者谈话过程中,要告知患者用各种方式来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和痛苦进行宣泄,在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情况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以确保患者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现对其进行介绍。

1.2.1确断时心理护理干预

如今,肿瘤仍然是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的疾病类型,而且是预后欠佳的痛苦痼疾,致使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无形之中增加了患者治疗的难度。医生和护理人员在未把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严禁向患者及家属透露“可能是癌症”的字眼或言辞,以增加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患者病情得到确诊后,但患者未做好精神准备之前,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必要的心理缓冲机会,以免患者出现比较强烈的心理刺激,而不利于治疗及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患者隐瞒肿瘤诊断结果或告其假诊断是不允许的,其不仅会引起患者的猜疑,而且一旦患者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将会对患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打击,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或多或少的不信任感,严重影响和阻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临床医护人员要以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肿瘤患者,使其对后续的治疗及护理产生自信心,确保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

1.2.2化疗时期心理护理干预

化疗属于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其不仅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在不同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化疗药物也会对患者机体的正常细胞和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并诱发恶心、呕吐、脱发等一系列的副作用,甚至有些副作用患者承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终放弃治疗或化疗,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此时,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知喊着化疗可能发生的生理反应,并鼓励患者尽可能正常进食,选择少油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在化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脱发时,可以佩戴假发或帽子,且告诉患者停药后头发会顺利长出来,不会对后续的生活产生影响。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治疗。通常情况下,化疗病程长,而且化疗药物会对患者的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刺激,可诱发血流不畅,血管变硬。首次化疗前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药物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刺激性,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或异常感觉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不可勉强忍受。在进行点滴化疗药物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一旦发生渗漏现象,要及时停止注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从而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1.3 化疗后期心理护理干预

在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对战胜癌病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在久病之后可能会因为情绪不稳定而诱发不良心理情绪,一旦患者认为自己病情未见改善时,将会诱发患者出现急躁、恐惧、易怒心理,从而对治疗过程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在肌肉注射、输液和病房巡视等临床护理过程中,要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对患者的病情及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对患者的主诉给予耐心的指导,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或与患者讲解养病治病的道理来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借助典型病例讲解来告知患者肿瘤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使患者意识到临床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以期更好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确保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

1.4 临床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基本或完全消失,焦虑、抑郁指标正常,恢复正常生活;显效:治疗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改善,焦虑、抑郁指标趋于正常,简单生活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焦虑、抑郁未见改善,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出现了病情恶化的情。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等指标借助焦虑自(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所得分数越高则说明焦虑、抑郁症状越明显。(3)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所得分数越高则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选择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选择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相关调查与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有7例治愈,20例显效,3例无效,其护理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治愈,17例显效,11例无效,其护理总有效率为63.33%,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统计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所得到的SAS、SDS评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45.36±1.02)分、SDS(44.23±2.08)分评分低于对照组(64.34±1.45)分、(61.35±2.34)分,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74.18±1.75)分高于对照组(89.46±2.36)分,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肿瘤是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类型,而且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近些年来,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趋于年轻化,且在普通人眼里,肿瘤成为人们比较恐惧的疾病类型,因为其致死率极高。临床研究发现,肿瘤病程比较长,而且预后不理想,致使大多数患者谈癌色变,诱发不良心理情绪,其不仅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之肿瘤治疗所采用的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使患者的耐受性降低,对自己甚至临床治疗及护理产生不利影响,诱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抑郁、焦虑、恐惧等严重的心理反映,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除了必要的治疗外,还需要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自信心和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求生渴望,使患者能够消除内心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确保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同时,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还能够加深患者对疾病诱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的了解和掌握,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在对肿瘤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在针对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琴珍,李兴,梁金玲.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科患者的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5(1):45-46.

[2]张美映.肿瘤科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特别健康,2017,3(13):168-169.

[3]安颖媛,王瑞红.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科患者的效果[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11(6):89-90.

论文作者:柳璐1,王娟1,王双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  ;  ;  ;  ;  ;  ;  ;  

肿瘤科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体会论文_柳璐1,王娟1,王双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