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布诗与诗歌中的嘉布节_丁汝昌论文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午论文,诗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中国命运、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战争爆发已经一百二十年了,在两个甲子的星移斗转中,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在中国逐步走上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的今天,重温甲午之战,重读甲午之诗,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历史的风尘,重观甲午之战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体味甲午之诗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坚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19世纪60年代,亚洲的两个邻国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欧洲的学习。中国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着力在船坚炮利方面向西方看齐,在中国兴办军事与民用工业,一度呈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与中国的器物革命不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谋求政治革命,推动工业化,完成“脱亚入欧”的蜕变。19世纪末,世界范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以侵略的行径扩大其殖民范围,使得正处在产业革命高潮中的岛国日本也跃跃欲试,蓄意向海外扩张,其在亚洲扩张的首选即是邻近的中国与朝鲜。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并逐渐演化为攻占台湾、吞并朝鲜、进军满蒙、蚕食中国、征服亚洲的“大陆政策”。随着日本“大陆政策”的逐步实施,中日之间终于在1894年爆发战争。此年干支纪年为甲午,故称“甲午战争”。

      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的。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平息朝鲜内乱。日本也以保护侨民和使馆的名义出兵,并在“全州和议”达成之后,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拒不撤兵。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成立亲日政府。政变后第三天即7月25日,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北洋水师,击沉为清军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九百五十名士兵落水而死,引爆甲午战争。

      从丰岛突袭始,到北洋舰队覆没止,甲午战争持续近八个月,其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主要在中国大陆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包括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丰岛事件后,清军与日军在平壤的军事冲突日渐增多。朝鲜政府被日军控制后,清军的活动受到很多掣肘,清政府命叶志超统领平壤聂士成、马玉昆各军。平壤战役清、日两军兵力相当,战事分三个战场进行。玄武门之战中,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阵亡。在战局呈胶着状态时,叶志超下令撤退,退兵遭遇埋伏,死伤惨重。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此后,清军狂奔逃至鸭绿江边,渡江回国,日军完全占领朝鲜。平壤陷落三天后的9月15日,日本舰队又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发动海战。海战进行五个多小时,邓世昌、林永升率舰奋战,卒至牺牲。清政府的北洋舰队损失五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军五舰被重创,死伤官兵六百余人。北洋舰队为保存实力,退缩到威海港内,日本夺取了黄海制海权。甲午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在辽东半岛、威海卫进行,包括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与威海卫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是清军对日军发起的保卫战,宋庆为诸军总统。由于清军各部实难协调,加之平壤新败,士气萎靡,而日军野心勃勃,扬言要直捣北京。保卫战不到三天,清军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军占领丹东等地。接下来的金旅之战持续约一个月,大连湾和旅顺口陷落,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落入敌军之手,深藏在威海卫港内的北洋舰队的门户被打开。日军在旅顺制造了血流成河的屠杀惨案。1895年1月底,日军发动对威海卫炮台的进攻,不久占领威海陆地,海军司令丁汝昌所在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军劝降,丁汝昌拒绝。旗舰定远中雷搁浅,弹药告尽,刘步蟾炸沉定远号自杀。此后,丁汝昌、杨用霖在主降派胁迫下自杀。主降派牛昶昞与日军签订《威海降约》,将威海卫舰只、刘公岛炮台军械悉数交与日军。北洋舰队最终以缴械投降的方式覆没。而一直进行中的辽东之战,自鸭绿江江防被突破后,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督办东征事务,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及宋庆为帮办,以挽回颓势。3月9日,牛庄、营口、田庄台相继失守,清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败。战争以清政府海、陆两军的完败告终。此后,便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甲午战争中国方面的失败,宣告清王朝苦心经营的“同治中兴”局面不复存在,洋务派以船坚炮利作为富民强国路径的梦想彻底破灭,让国人深深失望;东方大国惨败在蕞尔小国的枪炮之下,和约又是那么苛刻沉重,让民族重重蒙羞;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向世界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与中国的积弱积贫,引发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国家处于危亡边缘。失望、痛心、忧患、愤恨的国家与民族情感酝酿交集,成就了甲午之诗。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作品,被阿英先生搜集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①中。在甲午战争爆发两个甲子之后,重读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似乎又回到那个炮火连天、铁血阴冷的时代。

      “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是甲午时期最活跃的诗人。1894年11月,黄遵宪从新加坡任上回国,亲身感受中日战事给国人带来的揪心和压抑。第二年的3月23日,黄遵宪参加沈葆桢的公祭。此时威海卫与辽东半岛战事刚刚结束,又传来日舰进发台湾澎湖的警报。面对日军的贪婪,黄遵宪写下了《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一诗,诗中记叙大东沟、威海卫等海战的失败,邓世昌、林永升的死难,以及战争中“人船兵甲各糜化,虫沙万数鱼鳖千”的惨烈。黄遵宪关于甲午战争的史诗,大多是1898年南归乡居后补写的,其有《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苦威海》、《马关纪事》、《降将军歌》、《台湾行》、《度辽将军歌》、《书愤》等。诗人有意将甲午时期所见所闻之事以如椽之笔记录下来,留此存照,激浊扬清。《悲平壤》写两军互相对峙时,清军叶志超突树白旗,清兵溃败逃过鸭绿江的情况道:

      天跳地踔哭声悲,南城早已悬降旗。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驱之驱之速出城,尾追翻闻饿鸱声。大东起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籍委道旁。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一将拘囚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②

      平壤首败,败不在军力,败在将官的胆识与军队的士气。陆军如此,海军同样如此。《东沟行》记黄海海战道:

      蒙蒙北来黑烟起,将台传令敌来矣,神龙分行尾衔尾。倭来倭来渐趋前,绵绵翼翼一字连,倏忽旋转成浑圆。我军瞭敌遽飞炮,一弹轰雷百人扫,一弹星流药不爆。敌军四面来环攻,使船使马旋如风,万弹如锥争凿空。地炉煮海海波涌,海鸟绝飞伏蛟恐,人声鼓声噤不动。漫漫昏黑飞劫灰,两军各挟攻船雷,模糊不辨莫敢来。此船桅折彼釜破,万亿金钱纷雨堕,入水化水火化火。水光激水水能飞,红日西斜无还时。两军各唱铙歌归,从此华船匿不出。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③

      大东沟在鸭绿江口。9月15日,清舰护送四千余名入朝援军,返航至大东沟附近遭日军阻截,海战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海战中投入战舰十二艘,包括其全部精华。北洋舰队出动军舰十艘、附属舰八艘,由丁汝昌率军。清舰以人字应敌,日舰以一字进攻,开始了近代海战史上所罕见的战斗。黄遵宪的诗描述了战争的惨烈,也道出了清军的劣势。黄海海战之前,清政府已十年不添一舰一炮,军械设备老旧,舰炮威力不足,弹药时有不爆,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一弹星流药不爆”即是指此种现象。此外,战略指挥也难辞其咎。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损失巨大,但并没有战败,“两军各唱铙歌归”是一种因天晚各自鸣金收兵的情况。然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港内,使日军掌控了制海权。“从此华船匿不出”这种龟缩的自我保护,铸成后来北洋舰队被围缴的大错。“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痛定思痛,诗人认为大东沟海战失利的原因不在器物,而在人谋。其“有器无人”之语,可谓明快沉痛。黄海海战功亏一篑,旅顺口的陷落也匪夷所思。黄遵宪《哀旅顺》一诗写道: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④

      旅顺口背山面海,水深港阔,地势险要,难攻易守,是清政府北方重要军港。诗人极笔力写其戒备森严,固若金汤。而敌军先占领大连,不从海上而是选择从军港背后陆地发起进攻,天险之守,瞬间瓦解。旅顺失守,又是人谋不周。旅顺当哀,而威海当哭。黄遵宪《哭威海》一诗记叙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威海卫之战,可谓惊心动魄:

      台南北,若唇齿;口东西,若首尾;刘公岛,中间峙。嗟铁围,薄福龙;龙偃屈,盘之中;海与陆,不相容。敌未来,路已穷;敌之来,又夹攻。敌大来,先捬背;荣城摧,齐师溃。南门开,犬不吠;金作台,须臾废。万钧炮,弃则那;炮击船,我奈何;船资敌,力犹可;炮资敌,我杀我!危乎危,北山嘴;距南台,不尺咫;十里墙,薄如纸;李公睡,戴公死。寇深矣!事急矣!麾海军,急上台!雷轰轰,化为灰;山号跳,海惊猜;击者谁?我实来。南复北,台乌有:船孑孑,东西口。天大雪,雷忽发;船藃裂,龙见血。鬼夜哭,船又覆;地日蹙,龙局缩。坏者撞,伤者斗;破者沉,逃者走。噫吁戏!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毛中虫,自戕身。丝不治,丝愈棼;火不戢,火自焚;遁无地,谋无人!天盖高,天不闻。四援绝,莫能救;即能救,谁死守?炮未毁,人之咎;船幸存,付谁某?十重甲,颜何厚!海漫漫,风浩浩;龙之旗,望杳杳;大小李,愁绝倒;岿然存,刘公岛。⑤

      诗中先写威海炮台地势险要,南北守望,难攻易守,次写清兵水陆两军不甚合作。日军陆军分两路进犯威海:海军从海上进攻,形成对威海港的合攻;陆军先夺威海港南岸炮台,复又进攻威海和北岸炮台。日军将南岸炮台修复后,从海岸射击北洋水师,这就是诗人“炮资敌,我杀我”的由来。威海港的海、陆混战,甚为血腥,“人力合,我力分”,其结果当然是迥然不同。半月有余的对垒,北洋水师渐入“天盖高,天不闻。四援绝,莫能救”的困境。最后丁汝昌等人自杀,《威海降约》签订,北洋舰队十艘舰船被插上日本旗。北洋水师以屈辱的方式全军覆没,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使京畿门户大开。

      黄遵宪关于甲午战争的诗还有《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前诗写威海卫之战丁汝昌事。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提督,是威海卫之战的总指挥。其在战局不可挽回的绝境中吞鸦片自杀,以死殉国。威海卫战役中前后因战事失利自杀的还有刘步蟾等五人。北洋舰队投降后,以身殉国的将领灵柩被运出威海。黄遵宪听信丁汝昌先降后死的传言,对丁汝昌之死语含讥讽:“前者合棺后舆尸,一将两翼三参随。两军雨泣咸惊疑,已降复死死为谁?可怜将军归骨时,白幡飘飘丹旐垂,中一丁字悬高桅。回视龙旗无孑遗,海波索索悲风悲。悲复悲,噫噫噫!”⑥而历史的真实是丁汝昌在“四援绝,莫能救”的绝望中自杀在前,其部下向敌军求降在后,丁汝昌不应背负降将军之名。后诗写湖南巡抚吴大澂事。吴因为得到一块刻有“度辽将军”字样的古印,以为是万里封侯的征兆,请兵出征山海关,任东征事务帮办,驻军牛庄。战前吴帅虚骄自大,先是自夸武艺高强,次又讥讽遭受败绩的淮军将领,并要求幕僚预先写好纪功立碑的文字,在营前树起“投诚免死”之牌,然而“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弃官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⑦。战前的虚骄与战时的仓皇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对败将耻笑之余,对国事前途则倍感痛心。

      生活在甲午时期的许多诗人像黄遵宪一样,关注着中日之间每一场战役的胜负,关心着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用诗记述甲午战争的所见所闻,抒写复杂纠结的情感。

      关于平壤之役,桐城派诗人王树楠有《八月二十日闻平壤之败》诗:

      撤戍销兵孕祸胎,当年铸错事堪哀。一时血誓抟沙散,大澥腥波卷地来。劲舰未穷榑木窟,溃军已哭牡丹台。益州烽火通霄汉,补过还思百里才。⑧

      诗人由平壤兵败反思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错误。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首次获得在朝鲜的驻兵权。后两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最终与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相互通知。这就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祸胎。诗人希望清王朝从平壤战败中反省朝鲜决策的错误。曾任总理衙门行走的袁昶,其《近事书愤和友人作》诗写道:

      月照大同江上愁,孤军转战烬余收。空弮不敌炮车恶,折戟犹摏长狄喉。荀偃幸能旋马首,陈安旋惨失蛇矛。犒军内帑颁金阙,敌忾畴分圣主忧。

      久将玉斧划藩陲,追咨珠盘屡失词。鸭绿岂容邻异域,乌黄谁迅赴兵机?楚纵未合前言食,秦媾须成右臂规。交远近攻应决策,噏张方略用奇时。⑨

      前诗记8月16日平壤大营失陷左宝贵死难,叶志超停止抵抗事。诗人希望清军能同仇敌忾,为圣主分忧。后诗写平壤战役中的国际调停事。在中日平壤军事摩擦初起之时,李鸿章等寄希望于美、英、俄等大国的调停,而调停排解未果,日军已在丰岛开炮击毁“高升”号。诗人希望清政府早定远交近攻的方略,打好外交之战,并在本诗的自注中特别提醒国人提防俄、日之间的暗中援结。曾任兵部主事、湖北安襄郧荆道的曹允源写于甲午年的《书事》一诗,追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番舶络绎,通使通商,江海门户洞开,洋人得陇望蜀,政府一误再误,及近来兴办洋务,研习机器,规度西法,追求自强的过程,多有感慨。谈及日本的兴起及在朝鲜问题上与中国的争斗,其诗云:

      神州左翊数日本,援西背中事夺攘。维新纪年革旧俗,桀骜往往侵边疆。朝鲜与国我藩服,无端肇衅幽其王。箕踞汉城胁兵力,海东生尘障日光。帝赫斯怒下明诏,声灵先播师堂堂。阃外诸将谁颇、牧,羽书旁午催颜行。安得犁庭奋神武,出奇拊背兼抵亢。廓然天途扫流彗,坐看初旭升榑桑。⑩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援西背中,变得桀骜强悍。朝鲜本是大清藩属国,日本无端肇衅,箕踞汉城。诗人希望军中有如廉颇、李牧能用兵者出,奋其神武,犁庭扫穴,驱除倭寇。但战争的结果却与愿望大相径庭。曹允源又有《闻官军退渡鸭绿江》诗,记述了“平壤一失摧锋棱”,“退数百里如山崩”的溃败。诗人对清军的军事能力添了几分哀痛:“未申天讨安黎蒸,画江自守险足凭。东海何日重清澄,我书军事徒拊膺。”(11)诗人此时的哀痛,到再记旅顺之战时已变成愤怒。战争不仅是军队双方武器的较量,还是军队士气和国家意志的较量。曹允源对战争由乐观到哀痛再到愤怒的情感历程,是甲午战争时期很多士人共同经历过的。

      再看黄海海战。甲午年出版《盛世危言》一书鼓吹变法自强的郑观应,著有《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其《闻大东沟战事感作》一诗云: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梁宏立志果不虚,生当封侯死庙食。愧杀辽东众将弁,曳兵弃甲无人色。喧传中外尽惊奇,兵饷虚糜尚减克。那堪平旅如金汤,拱手让人千万亿。措置乖方咎孰归,春秋大义为贤责。粉饰因循若养痈,堂堂师挫弹丸国。我欲退步学神仙,不愿长为世所抑。功名富贵本由天,任尔畸士求不得。呜呼!流芳遗臭竟如何?懦夫贪夫听我歌。广厦千间眠七尺,良田万顷食无多,曷不为国执干戈?君不见,蒙耻贪禄一刹那!(12)

      诗先写大东沟海战的激烈和邓世昌等将士的英勇杀敌,随后斥骂国中军中的懦夫贪夫。正是他们的兵饷虚糜、粉饰因循、措置乖方,造成“曳兵弃甲无人色”,“堂堂师挫弹丸国”的败局。缪钟渭《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诗写战争与英雄道:

      阴云暗惨海气黑,王浚楼船誓杀贼。两军鏖战洪涛中,雷霆铿

天异色。高密后裔真英雄,气贯白日怀精忠。炮石攻击乱如雨,血肉激射波涛红。敌舰纷纷多击毁,我舟力尽亦沉水。不分猿鹤与沙虫,全军尽葬鱼腹里。将军历险得生出,当留此生待异日。志存灭虏图再举,畴谓将军节遽失?将军大呼曰不然,宁为玉碎毋瓦全。誓与士卒共生死,人死我生何腼颜?呜呼人生孰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万古。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嗟彼军前身伏法,畏敌如虎亦奚为?(13)

      诗中的“重如泰山轻鸿羽”诗句曾广为流传。作为致远舰管带的邓世昌,在大东沟海战致远号多处受伤全舰起火的情况下,命令致远舰冲向敌舰,敌舰炮火击中致远舰鱼雷发射管,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助,蹈海而死。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一同殉国。邓世昌及致远舰官兵的牺牲精神成为黄海海战中国海军的亮色。

      关于旅顺与威海之战,曹允源有《纪愤》一诗云:

      铁舰何巍巍,负重万牛力。巡海尾快艇,速率如飞翼。巨炮吞洪涛,烟焰弥天黑。格林最轻迅,环发利转侧。制器非我长,借材法与德。十年成海军,决胜计良得。蛟龙辟三舍,日月黯无色。楼橹极千里,纵眸远镜侧。忽传敌舰至,未战气先北。枪丸不中程,手僵心惶惑。机牙坏轮轴,乘危火炬逼。器利掉不灵,金钱糜万亿。旅顺古天险,蹙地咎谁职?驿骚渤海民,十步生荆棘。忠裔蹈海亡,庸将系徽

。彼苍岂不仁,正气钟英特。(14)

      十年而成、糜钱万亿的海军,黄海交战,“未战气先北”,“枪丸不中程”,失天下之望。忠裔之后是指林则徐的侄孙林泰曾。林在黄海海战中荣立战功,旅顺失守后撤往威海,因战舰入港时损伤,极为自责,自杀身亡。

      袁昶《于湖小集》中有《闻金州陷》、《哀旅顺口》、《哀威海卫》诗,诗中记三场战事云:

      金州表里边门险,老将黄回气未平。倭马无端饮裨海,佛狸行自毙坚城。北来兵气传丛雁,东拒军心触骇鲸。未与至尊分旰食,只嫌无补是书生。

      金州锁钥东地维,三面犄海背负巇。戈船作坞军器监,九攻九距输墨机。漆城荡荡无不有,一旦雷轰资虏守。虏嗤主者先遁逃,利器尽入倭奴手。呜呼海沸神怒号,奔军应伏杜邮刀。蛇盘鸟栊天险失,夺还何日犁腥臊?

      我军左威右镏岛,形胜天然鬼工造。增台巨炮震九地,火弩水雷环百道。堡坞却作偃月形,杀气飞鸟不敢停。如何黑云朝压垒,壮士夕化虫沙并!呜呼内讧梁柱蠹,亿万金泉铸此错!几时鞭石驾鼍梁,义旗东指王师渡。(15)

      金州、旅顺、威海均有天险可凭,难攻易守,但防线无一不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金州是“佛狸行自毙坚城”,旅顺是“利器尽入倭奴手”,威海是“呜呼内讧梁柱蠹”,诗人以“只嫌无补是书生”之语自责,期待“夺还何日犁腥臊”,“义旗东指王师渡”胜利的到来。

      一生游幕四方的倪在田是和黄遵宪、袁昶一样关注战争进程的诗人,其《枯生松斋集》中的《望旅顺》、《望威海》诗云:

      百丈山头望烽火,铁舰如云逐飞舸。当时万骑出宽河,今日悬车战辽左。辽东经年未解围,大东沟北海参崴。五陵烟树乔山剑,万里彤云白雁飞。

      猛士按剑熊津道,汗血名驹龁秋草。都护高车四十王,扶桑花落东瀛早。倭寇金甲尽痕穿,扑地歌钟趵突泉。风尘觌面丘山起,愁读临江节士篇。(16)

      田庄是辽东战役的最后一战。此时海战北洋水师已全军覆没,陆战也已接近尾声。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周锡恩有《悲田庄》一诗记田庄战事云:

      锦州逃军为余说,一言一咽声断绝。去年大帅出榆关,炮火烧空天欲裂。湘军淮军塞路衢,河魁上将刘与吴。抚军忠勇世莫比,天赐度辽铜虎符。轻裘缓带巡亭障,九重览奏颜色壮。高竖降旗招岛首,隐然敌国谁能抗?上相行成东海隈,战书夜抗田庄台。李军魏军作掎角,雄炮顿发如春雷。抚军忠勇世莫比,才闻炮声胆堕地。回身上马若电轩,本欲奔敌误反奔。此时三千鸦鹘军,若水泻瓶波裂盆。山号海啸相吞吐,揉

出火以自燔。积骴搘道脂膏原,或降或杀无一存。抚军捧诏还南服,豹节霓旌军吏肃。老妪哭儿妻哭夫,泪痕斑尽湘江竹。不能再战只言和,岁币古来无此多。常恨朝廷不主战,主战如此将奈何?(17)

      诗中首句“抚军忠勇世莫比”,是讲清军大将的庄严威武。清政府在辽东之战中派出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同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与宋庆帮办,动用了上百营的兵力,很多是湘军淮军的班底,不可不谓精兵强将,大兵压境。第二句“抚军忠勇世莫比”则语含讥讽了。两军接阵,清军不堪一击,如鸟兽散。田庄一战,宣告清朝陆军在辽东保卫战中彻底失败。半年之内,清朝海、陆军均告溃败,清政府无法言战,只有求和了。朝野清流,多恨朝廷不主战,主战的结果是反招大侮!清政府和清军的腐败与无能,已经使他们无法打赢任何一场战争。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东征战役全线溃败,京、津危急。清政府只有乞和。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定和约。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4月17日,李鸿章被迫在条约上划押。《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自主;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两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5月,在俄、法、德列强的干涉下,中国以三千万两白银将辽东半岛赎回。《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为巨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大大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格局。就中国而言,台湾等领土的割让,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迫使中国向外国举债;通商口岸的开放,大大加重了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富国”、“强兵”为主旨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入政治变法阶段。就世界而言,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战败,其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世界列强把中国作为掠夺的对象,中国面临着国家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得到巨额赔款、朝鲜控制权、中国台湾等战略要地的日本,成为亚洲新兴强国,其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霸权主义扩张越演越甚。除去上述有形的伤害之外,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伤害、最大阴影在于国家情感、民族情感方面。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败在一直为中国附庸的蕞尔小国的武力之下,在铁与血铸就的事实面前,中国人有愤怒,有反省,也有奋起。我们从“甲午之诗”中读到的是有关甲午战争的记述与记忆,我们在“诗中甲午”中感受到的是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民族情绪与情感。

      先看甲午时期诗人对《马关条约》的情感。黄遵宪《马关纪事》诗云:

      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行筹无万数,纳币一千年。恃众忘蜂虿,惊人看雀鹯。伤心偿博进,十掷辄成鞬。

      竟卖卢龙塞,非徒弃一州。赵方谋六县,楚已会诸侯。地引相牙犬,邻还已夺牛。瓜分倘乘敝,更益后来忧。(18)

      “纳币一千年”是指辽金时中原每岁纳币二十万两,而甲午战争的赔款竟高达两万万两,是辽金时期的一千年的数量。更可怕的是中国示弱日本之后,可能引发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高潮,此局面让人担忧。与张謇交往甚密的无锡诗人顾森书《马关和方退庐作》一诗写道:

      扶桑弓劲海东头,元老和戎域外游。可异身遭曹沫劫,遑言口伐可汗谋?作翁原已痴聋久,怯敌弥教华裔羞。私计熟权公谊薄,由他官谤出清流!

      属国句骊已陆沉,天南割地复何心?铸兹大错六州铁,竭我余膏九府金。衮衮诸公劳补救,茫茫四海益愁深。圣朝宽典包容广,犹许黄扉搢笏临。(19)

      前诗言李鸿章早已是痴聋之人,办马关事,为世人所诟病;后诗言朝鲜陆沉,台湾被割,铸六州错,竭九府金,如此罪人,仍被宽容重用。邹增祜《闻和议订约感赋三首》云:

      早有忧时语,无如幕燕嬉。南溟弃屏翰,东道失藩篱。曲突薪谁徙,危楼木岂支!舐糠须及米,深悔补牢迟。

      圣主终神武,其如国贼何?元戎甘割地,上将竟投戈。漏瓮焦难活,

台债愈多。向来无一策,富贵只求和。

      委肉当饥虎,虚名说善邻。金缯罗掘尽,匕鬯丧亡频。刑马要盟汉,输龙枉誓秦。徒闻天帝怒,麟阁尔何人?(20)

      倭谋朝鲜,早有迹象。而智者所言,不为谋国者所重,造成危楼难支、割地赔款、忍辱求和的结局,让国人深悔。曾在李鸿章幕府多年、向李执弟子礼的吴汝纶,1902年访问日本,有《马关》、《过马关》诗:

      万顷云涛玄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那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

      愿君在莒幸无忘,法国摧残画满墙。闻道和亲有深刻,欲移此碣竖辽阳。(21)

      辽阳威海惨败而有《马关条约》,每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把马关看作伤心之地?

      甲午战争后的另一伤心地是台湾。台湾远古时代与大陆相连,后因地壳运动,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因此岛孤悬海外,自17世纪初,便不断遭受荷兰、西班牙侵犯。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重创。1885年,台湾划为单一行省。《马关条约》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全省哭声震天。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率军民反对日本占领,坚持了五个月的抗战。之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台湾才重返中国。台湾割去,在甲午时期诗人的笔下,是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黄遵宪《台湾行》诗云:

      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亡秦者谁三户楚,何况闽粤百万户。(22)

      曾任福安、连江知县,晚年渡海,宦游淡水、基隆等地的张景祁对台湾之痛,感受更为深切,其有《台疆杂感》诗,诗云:

      基隆形势逊安平,使节偏屯北府兵。筹海十年成铸错,东溟从此失金城。

      岛国新更自建旄,登坛拜印励同袍。煌煌露布书犹湿,一叶扁舟驾海涛。

      大旗日落将星孤,半壁支搘仗寄奴。犹道越南雄略在,鸦军齐作黑云都。

      昔年作尹海东头,宫阙金银发隐忧。眼见蛟龙营窟宅,从今域外问谁收?(23)

      第一首诗言安平险隘,基隆夷旷,建省台北,诚为失计。第二首言自割台后,台民自请自治,以巡抚为大总统,不十日而事溃。第三首言刘铭传驻守台南,率军曰“黑旗军”,其名至今沿用。第四首言诗人宰淡水时,曾赋词有“本是蛟龙窟宅,误认金银宫阙,征战几时休”句,不幸成台湾今日战事频繁之语谶。诗人毛乃庸《赤嵌城》是一首哀台民之作:

      赤嵌城头鬼夜哭。白骨如山压城麓。炮雷一震城门开,长须虾夷海上来。马前酋长发新令,文物衣冠更旧政。峨峨大岛悬南天,狉榛一启三百年。诗书礼乐沐王化,奈何从此污腥膻!虾夷得意肆荼毒,日日括金还括粟。姬姜憔悴执盘匜,王谢流离溷厮仆。横行淫掠复何堪!轻乃拘囚重诛戮。城中碧血化青磷,城外狐狸饱残肉。天寒日暮哀遗民,北望神州泪盈掬。泪盈掬,鬼夜哭。不恨虾夷不诉苦,但恨生不得为中国民,死不得葬中国土。(24)

      白骨如山,生灵涂炭;昔日主宰,今日囚徒;王道湮没,兽道横行;北望神州,何处归路?“恨生不得为中国民,死不得葬中国土”的悲哀,是何等的沉痛!钱振锽《简大狮》记台民简大狮事。诗前序交待事情的由来道:“光绪乙未,我割台湾予倭。台民简大狮与日本战年余。至厦门,为当事所获。简大狮供:倭淫虐妻妹,皆死焉。予之战,不敌,故至此。我反倭,非反大清也。今为中国官吏所杀,亦复无恨。若以我予倭,则死不瞑目。当事者竟缚大狮献于倭,置极刑。后其弟简大度复与倭战,亦败。”诗云:

      痛绝英雄洒血时,海朝山涌泣蛟螭。他年国史传忠义,莫忘台湾简大狮。(25)

      同样是台湾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命运要好于简大狮。丘逢甲是台湾苗栗人,祖籍在广东镇平。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工部主事,无意仕途,回台讲学、游幕。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深以国事为忧,奔走呼号,动员台民自主抗战。《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刺血上书,恳求朝廷废约抗战,未果。乃举义师以抗日,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其所著《岭云海日楼诗钞》多有怀念故土的情思和收复河山的壮志。丘逢甲1895年7月仓促内渡时有《离台诗》,诗云: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虎韬豹略且收藏,休说承明执戟郎。至竟虬髯成底事,宫中一炬类咸阳!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从此中原恐陆沉,东周积弱又于今。入山冷眼观时局,荆棘铜驼感慨深。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编。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

      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奉亲且作渔樵隐,到处名山可挂单。(26)

      宰相丧权辱国,英雄无力回天。且收拾起虎韬豹略,作离乡背井的漂泊之客。常怀想卷土重来,仇头斩尽,不坠壮士之志;不忍看中原陆沉、荆棘铜驼,且作渔樵之隐。内渡初的诗人充满着复杂纠结的情感。内渡后三年,有《元夕无月》一诗,诗云: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27)

      两岸之月成为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性灵之物。其《对月书感》云:

      明月出沧海,我家沧海东。独怜今夜见,犹与故乡同。丧乱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只垂泪,顾影愧归鸿。

      把酒酹明月,客怀殊不欢。流光当此夕,照梦到长安。水落龙愁夜,山空鹤话寒。中天宫阙迥,孤对岭梅看。(28)

      台湾虽为异域,夜夜来赴梦中。丘逢甲《往事》、《乞陈颐山乔森作画》诗云: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鳌没海中山。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百粤河山霸气孤,英雄遗迹冷秋芜。先生自有千秋笔,乞写朝台吊古图。(29)

      台湾在诗人的魂牵梦绕之中。《送颂臣之台湾》诗云: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30)

      丘逢甲1912年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其心其志可鉴。

      甲午战争进行之中,国人对于战争过程中每一场战役的胜负得失诚为关心,对积小败为大败的战争结果痛心疾首。但只有到了《马关条约》签订,巨额赔款账单开出,台湾澎湖割让,帝国主义列强蠢蠢欲动,觊觎从广州湾到渤海湾的所有港口与土地时,中国政府与国民才意识到这场局部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甲午战争时期诗人群体对国家民族在弱肉强食生存环境中未来命运和选择的忧虑,对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奄奄而无生气的失望,对军队文恬武嬉、一触即溃的愤恨,对社稷倾危、生民涂炭、民不聊生生存危机的关注,产生了许许多多以《感事》、《书愤》、《春愁》、《秋怀》为题的诗。诗人们以自己的诗作,记录了甲午战争这一中华民族最为危难时期社会与民族的情感历程。黄遵宪《书愤》云:

      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31)

      前诗言自清政府被迫同意德国租用胶州湾之后,列强纷纷效尤。沙俄强租旅顺、大连,英国强租威海卫,法国强租广州湾。中国从南到北的海岸线,处处遭人扼喉。后诗言当今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恐蹈波兰、印度之覆辙!王树楠《书愤》诗云:

      刀弧帖括求文武,珍重先朝旧典章。文学力争盐铁论,衣冠翻笑武灵王。暑寒颠倒供裘葛,儒墨纷纭较短长。所习至今非所用,一番蒿目一回肠。

      大言邹衍说神州,万水浮沉绕地球。何事华夷区内外,行看盟诅变春秋。宣尼问学传龙鸟,诸葛遗谋创马牛。造物已开恢恑局,宰臣须用识时流。

      大沽环望水群飞,夜半风霜动鼓鼙。小国未防蜂虿毒,诸军已作鹤猿啼。书生有策惟流涕,肉食无谋痛噬脐。每读开元占筮语,天寒十月见横霓。

      少年争欲觅封侯,彼已狂言尚未休。安汉顿忘娄敬策,存燕翻弃将渠谋。老嫠独陨宗周涕,一傅何堪众楚咻。举国已成孤注势,伤心一发可能收?(32)

      前两诗言选士用人,学非所用,不识时务;后两诗言肉食者无谋,举国成孤注之势,伤心也就难免。缪钟渭《书愤》、周馥《感愤》诗云:

      一木何堪大厦支,边隅日夜羽书驰。已嗟待兔功难建,且补亡羊事未迟。江夏方移陶侃节,睢阳空盼贺兰师。貔貅坐拥称无敌,未肯同心报主知。(33)

      岂真气数力难为,可叹人谋著著迟。自古师和方克敌,何堪病急始求医?西邻漫恃和戎策,

      东海宁逢洗辱时。蠢尔岛夷何负汝?茫茫天道竟难知。(34)

      大厦将倾,一木不支;气数将尽,人力难为。师不和,难克敌;病急重,方求医。本是守株待兔之战,反作亡羊补牢之悔。和战方略不定,终至蒙羞岛夷。

      再看感事之作。诗人陈寅《感事》诗云:

      白门事偾祸初胎,尽撤藩篱户洞开。异种居然通百粤,苍生今又哭全台。儒冠自古元无用,士气于今实可哀。大展荩才持国是,中朝谁是出群才?

      谋国纷纭说自强,果将何术报君王?出金得矿原藏富,筑铁腾车或裕商。债帅安居军帐美,强邻环伺海氛狂。百年罂粟根株结,赋税中含鸦片香。(35)

      诗人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向外国人开放口岸通商说起,到朝鲜独立,台湾被割,儒冠无用,士气衰敝,国家无可用之才。自强之谋,开矿筑路,引得强邻环伺,海氛不靖,其祸胎结于通商互市,致使藩篱洞开。张罗澄、徐维成、张同《感事》诗云:

      南关旧恨积难平,又听东隅战马声。谁铸九州成大错?忍教万里坏长城?延陵仗剑前锋挫,越石投戈一枕横。漫怪相公颜独厚,创深痛巨苦寻盟。(36)

      高歌拔剑一何哀,率土须眉气尽颓。史册前朝无此局,功名盖代亦庸才。翻宣骄态忘担荷,空捣孤心在草莱。安得鲁阳能返日,全消蜃雾海天开!(37)

      莽荡乾坤万事非,世情多与愿相违。金瓯已缺谁能补?铁锁都沉不可归。亘古瀛寰成创局,孤臣海峤怅斜晖。狂澜未倒犹堪挽,拔剑高歌赋采薇!(38)

      张罗澄诗以为有中法越南之和,故有日本之变。“相公”句讥讽李鸿章马关谈判时被刺,忍痛寻盟。徐维成诗以为中国缺少须眉阳刚之人,高歌拔剑、敢于担荷者出才有可能雾散天开。张同诗和徐维成诗意相近,以为金瓯已缺,铁锁都沉,挽狂澜于未倒,须有拔剑高歌之人。

      中华民族积弱积贫、生死存亡之际,是一个呼唤英雄和在全民族中张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时代。甲午战争诗人群体对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刘永福、简大狮等抗战英雄的褒赞,对吴大澂、叶志超、李鸿章等丧权辱国者的贬抑,显示着民间清议的力量。陈天锡《感事》诗云:“捐躯痛哭英雄将,逃死飞奔浪子兵。辜负筹边十年事,战云愁压凤凰城。”(39)王贡南《台北感事》诗云:“送目飞鸿仍讶梦,关心戎马复经秋。廿年防海知无补,此恨空教付水流。”(40)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之梦的破灭,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变法维新”之梦的开始。谭嗣同因台湾被割而作的《有感》诗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41)四万万人齐下泪之后的痛定思痛,便是以“救亡图存”取代“自强求富”。“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42)成为中国人的生存选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因呼吁拒签《马关条约》的“公车上书”而登上历史舞台。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严复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救亡决论》,又于1896年翻译出版赫胥黎《天演论》,前者振聋发聩地提出“救亡图存”的号召,后者启发蒙昧地传播“物竞天择”的要义。中国的政治、思想及现代化发展从此超越鸦片战争之后的“器物革命”而大踏步进入“政治革命”的时代。在甲午战争爆发两个甲子之后,重读甲午之诗,更知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鉴往知来,可以感发奋起。

      ①阿英《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页。

      ③《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2页。

      ④《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2页。

      ⑤《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2—3页。

      ⑥⑦《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3页。

      ⑧《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32—33页。

      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8页。

      ⑩(11)《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6页。

      (12)《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45—46页。

      (13)《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48页。

      (14)《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7页。

      (15)《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20—21页。

      (16)《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23—25页。

      (17)《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9页。

      (18)《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页。

      (19)《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64页。

      (20)《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99—100页。

      (21)《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4页。

      (22)《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页。

      (23)《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9—10页。

      (24)《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2—53页。

      (25)《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6页。

      (26)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5页。

      (27)《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82页。

      (28)《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83页。

      (29)《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80页。

      (30)《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78页。

      (31)《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6—7页。

      (32)《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34页。

      (33)《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47页。

      (34)《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46页。

      (35)《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40页。

      (36)《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00页。

      (37)《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地105页。

      (38)《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06页。

      (39)《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62页。

      (40)《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112页。

      (41)谭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册,第540页。

      (42)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年版,第1359页。

标签:;  ;  ;  ;  ;  ;  ;  ;  ;  ;  ;  ;  ;  

嘉布诗与诗歌中的嘉布节_丁汝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