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论文_曹文翰 邹杉

浅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论文_曹文翰 邹杉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1756;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4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乃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突出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科学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怎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命题。本文拟从创新发展驱动、完善机制保障两个方面入手,浅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队伍建设 评价机制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创新发展驱动、完善机制保障,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重视创新队伍建设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继承性和民族性结合起来,在吸收消化各民族有益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发展中具有支撑全校人才培养、引领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产出人才、成果与思想,提升学术竞争力、发挥思想影响力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把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放在整体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学校的资源和政策都应该对其有所倾斜,尤其是在建设两课教学特区、人才引进、人才体系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着重考虑。

就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看,“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在稳步提升。建设一个学术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着力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以国内人才为主体,以优秀的海外人才为补充。

当然,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不能纠缠于国内外的比例问题,而是聚焦于构建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应该由四个梯队构成:一是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大家;二是具有创新性构想、理论功底扎实、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学术领军人才;三是在某一学科方向做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的学术带头人;四是某一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成果与发展潜力的学术新锐。目前来看,前两个层次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以引进为主体、培育为补充,后两个层次应该是培育为主体、引进为补充。

二、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创新和完善评价机制

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要靠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指引;而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为了建设人才队伍,两者统一于对学校综合发展的支撑。我们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能主动地画出条条框框来束缚人才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科不科学、合不合理,有且只有一个标准——是不是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最少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居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是发挥支撑功能的诸多学科;三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是目前不仅存在用同一把尺子度量全部文科类学科的问题,而且是用一把尺子度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显然是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

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例,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是因为原有的学科体系已经不能支撑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发展。一个“新”字,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领域、对象上,而且更体现在研究成果上。所以,以论文作为唯一的或者说是最主要的评价对象,是违背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

冯友兰先生名留青史的是《中国哲学史》而不是《评柏格森的〈心力〉》(实际这篇文章在当时国内哲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钱穆先生享誉世界的是《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而不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此文是钱穆先生96岁完成,是其遗稿)。这仅仅是说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著比论文更能打造学术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除此之外,咨询报告、艺术作品、实用设计等等都是文科重要的成果体现形式。相信当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发展后,还会出现我们现有评价机制里面不曾出现过的成果形式。所以,学科体系构筑和人才队伍建设都是以创新评价机制为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支撑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兆勋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邓纯东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3]周丽琴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标的选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18)。

论文作者:曹文翰 邹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  ;  ;  ;  ;  ;  ;  ;  

浅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论文_曹文翰 邹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