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及其政治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建设论文,政治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6-0018-0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P28)这是党的文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对社会主 义文明理论的建树与升华。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脉络,深入理解 其根本特点,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1](P18),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文明由“二维结构”跃升为“三维结构”,标志着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 识的深化

人类社会文明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透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它的 每一步发展,它所取得的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探索 与创新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作为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建 树与提高,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六大报告中,要求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 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 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P45)。在这里,江泽民阐述的“三个规律”,对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基础,只有在对这一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 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同时,任何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融 合的大系统,又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子系统所构成。从总体上说来, 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社会的改革与进 步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与进步;相应的,社会的文明成果 ,自然表现为物质文明成果、政治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三个方面。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现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聪明与智 慧,是这种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因此,文明又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随着历史进 入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神州大地的全面展开,“文明”一词开始进入我 们党的理论视野,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耳熟能详。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 二大报告是最早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精辟概括和科学阐释的:人类改造 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 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的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就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发展就 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 高。显而易见,这其中并不包括人类在改造社会进程中的政治文明。

尽管如此,我们党在率领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政治的角度,多次提 出了一系列的建设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四大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奠定了理论发展的基础。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粗具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治文明 建设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 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这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政治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在“5 ·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 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不仅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 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政治文明建设的 指导方针,即:“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 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1](P29)“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 成果”,而不照搬西方模式,这标志着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之路,标志着我们党的日益成熟。

综上所述,“政治文明”的提出,使社会主义文明由“二维结构”跃升为“三维结构 ”,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丰富了新的内涵,对我们认识并把握目前尚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 社会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是解放思想的结果,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一具有战略 意义的理论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 本特点

所谓政治文明,即“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 的进步”[2](P237)。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 文明的扬弃,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它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起来。”[1](P28)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三大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具体说来: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在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政党 是最活跃、最重要的政治主体,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具有本质的区别。从社会形态上说,这种区别不仅表现为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使劳动 生产率获得了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速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进步,而 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精神取代资产阶级利己主 义思想,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 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作为社会主义绝不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而只能实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执政制度。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 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思 想和组织的领导,对依法治国进行引导和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立法和各项 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党能够组织和领导各级 政府遵守执行法律法规,促进人民民主的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是共产党建立的 ,而且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进行建设,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提供切实保障,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并使之得到全 面深入、卓有成效的贯彻落实。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 人民当家作主”[1](P28)。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本质要求,因此,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 义。人民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还包括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共产 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 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与文化事业,进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一切都要致力于为 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既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内容。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合 理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保证政治资源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进行合理 配置,进而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相互依存,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以民主的不断发展为条件、 为基础,而民主的不断发展又必须以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必须通过切实有效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实 现。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的 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 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证国家的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 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从根本上说来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的根本保障。只有实施依法治国,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党的领导地位 和核心地位,保证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领导活动的科学 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法治还可以确立民主的地位和基本原则,保证人民权力的 确认和行使。在党的领导下,将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 泼、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实施这 一工程,必须根据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与作用,确定建设的基本途径,同时,搞好各 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进而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 的有机统一。

1.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 泽民同志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驾驭市场经济、协调不同 利益关系、依法执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详实的阐述,概括 说来,必须做到“五个善于”,不断提高“五种能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 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把依法执政作为对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是 对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新发展。因此,在实践中,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坚持依法行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保证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充分发挥 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原则得到贯彻落实,从而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保证人大依 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通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 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实行有效的监督。一句话,通过改革、完善与发 展,使各级党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保证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 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发展。通过政治理论创新和政治制度 创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把 握好三个重要环节,并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科学地总 结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总结“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 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P12)。既要解放思想,又要积极稳妥。二是借鉴人 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 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这里的“一切文明成 果”,自然包括政治文明成果。通过对世界各国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与借鉴,为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三是绝不照搬西文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社会主义民主 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有的民主,也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主体地位上否定了政治生活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保证最广大人 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尊重社会政治发展规 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的一致性;把握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与实现最广 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此,要切实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通过坚 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人民群众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不断获得切实利益 。具体说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落实宪法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 各项职权,保证其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保证人民政权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同时,扩大基层民主,通过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 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有效地实行民主管理、民 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提高立法质量, 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其次要依法行政。“宪法和法 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 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P28)政府和国家公职人员只有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社会事务,才能有效地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的职能。再次,司法机关在完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健全权责明确 、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的同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 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与此同时,通过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普法活动,使全体公 民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创造一个人人学法、懂法、自觉守法的 良好氛围。

收稿日期:2004-03-01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