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理论述评_会计论文

权益理论述评_会计论文

权益理论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种会计理论的采纳,影响一系列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实践。权益理论是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会计师可能采纳不同的权益理论处理会计业务和准备财务报告。至今会计界提出过六种重要的权益理论:所有权理论、实体理论、基金理论、指挥者理论、企业理论和剩余权益理论,其中所有权理论占上风。本文对这些权益理论分别作些评述。

一、所有权理论(Proprietary Theory)

所有权理论认为,公司由一些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拥有,公司的所有权由独资者、合伙人或一群股东享有。公司的资产属于这些所有者,公司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公司获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将立即增、减公司所有者的净权益。这种理论坚持公司的所有利润或损失,不管是否被分配,将直接影响所有者、而不是公司的财产。因此,公司的存在仅仅是为所有者执行业务提供的一种手段,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部分应表达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所有权理论下,财务报告假设的基础是所有者,也是公司财务报告关注的焦点。所有权理论特别适用于独资企业,因为在独资企业中所有者也是企业的决策者。当企业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日益分离后,这种理论就难以被人们接受。所有权理论不符合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负债上承担有限责任的事实与这一理论的本质要求互相矛盾,但是,在公司制形式下维持和采用所有权理论的行为仍在继续,很多公司的重要会计政策与所有权理论的主张相符。比如,每股收益的计算与报告假定在红利宣布前,公司的收益已属于股东(所有者),这是所有权理论的观点。

二、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

公司制企业至少有三个重要特征:(1)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2)所有者承担有限债务责任;(3)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公司制企业的发展鼓励人们在权益理论方面创新,首先出现的是实体理论,它的内涵用公式表示为:资产=权益

实体理论重视公司法人实体的地位。它把公司、而不是公司的所有者作为处理会计业务和准备财务报告的利益焦点。实体理论认为债权人和股东一样对公司贡献了资源,公司是和债权人与股东相对分离的法人实体。资产和负债都属于公司,而不是公司的所有者,利润由公司享有,只有宣布的红利部分才属于股东所有。在实体理论下,资产负债表右边除盈余外的所有项目都属于公司,对公司的资产拥有要求权,当然,各个项目在要求权的性质上有所区别,有债权与所有权之分。

所有权理论与实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把所有者视作会计业务和财务报告的利益焦点,后者则重视公司实体的地位。

三、基金理论(Fund Theory)

基金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所有权理论对现代公司的会计处理与报告而言过于简单。在法律意义上把公司人格化的实体理论也缺乏合理的基础。基金理论强调公司就是公司所代表的那些人员,淡化人的影响,模糊人的概念。基金理论一直试图放弃所有权理论倡导的个人关系(所有者)和实体理论倡导的公司人格化(法人),它似乎在寻找一种“客观的、与任何人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的会计模式”。在基金理论下,净收益的计量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员、机构的特殊需要方面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分别详细地反映每一类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情况。基金理论的内涵可用公式表示为:资产=资产的限制

基金理论根据下面三个特点解释一个组织的财务会计记录:1.基金。基金是与任何一套会计记录有关的经营与活动所限定的一个利益领域。每个利益领域都有一套自我平衡的帐户体系。2.资产。资产是一种经济服务和经济潜力。3.限制。限制是指对资产用途的限定。这些特征分别被运用于组织内部每一群同质的活动,因此,会计需要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领域各自提供一套完整的记录与报告。

基金理论与公司现行的会计实践偏离太多,因为它要求为每个基金领域提供一套会计记录与报告体系,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基金理论更适用于政府会计,因为政府对它所提供的每一类资金的用途都有特殊的法律限定。

基金理论对“免受任何人或人群直接影响,希望独立于人、客观地执行会计工作”的追求是好的,但是,目前会计的基本目标仍是为企业的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而且,按照基金理论所划定的各个利益领域,其最终的关注者仍然是人,所以避开与人的直接联系从事会计活动并不现实。基金理论从产生至今,并未赢得会计界的广泛接受,这与它的适用面狭窄有很大的关系。

四、指挥者理论(commander Theory)

指挥者理论对所有权理论与实体理论的挑战,是因为人们认为经理(指挥者)的目标至少和所有者或实体的目标同等重要。所有权理论、实体理论和基金理论分别强调人(所有者)、法人(实体)和基金(一个利益领域),指挥者理论则强调控制,而且,指挥者理论认为已经贡献了资源的每个人都是指挥者。指挥者理论可以适用于任何企业组织形式。因为组织中的指挥者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指挥者理论认为自己倡导的控制观很广泛,包容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展现各个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委托与受托责任关系,因此,资源的增量对某一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指挥者如何为了所有相关各方的利益,恰当地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尽管表面上指挥者理论并未严重偏离现行的会计实践,但是,指挥者理论也没在会计圈内引起重大反响。随着经理阶层力量的扩大,估计这种理论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五、企业理论(Enterprise Theory)

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尤其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公司是一个社会机构,它们由一群拥有共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共同行动任务的出资者构成。在这一框架下,企业管理不仅要维持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维持企业与雇员(比如,保证一定的工资和职工培训费开支水平)、企业与消费者(比如,保证售后服务费用和索赔费支出)、企业与政府机构(比如,保证税收缴付和资源的有效使用)、企业与公众(比如,保证污染治理费开支等)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理论强调了企业的社会性,指出企业是一个社会机构,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在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增加的今天,企业理论的观点有其现实意义。不过由于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全国性和地方性大公司提出的,因而至今它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并不大;而且,一些人指出,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根据经济规律从事经营活动和赚取利润,企业过多地考虑社会责任不太合适,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则争辩到:只有按照公众的期望从事经营,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

六、剩余权益理论(Residual Equity Thiory)

剩余权益理论认为,剩余权益是普通股股东对企业资产拥有的权益性利益。也就是说,普通股股东享有企业的剩余权益,他们不仅对企业的所得拥有最终的要求权,也对企业的损失最先承担责任。剩余权益的持有者对公司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公司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公司发展阶段,大量的资本也由他们提供。剩余权益理论与所有权理论不同,所有权理论强调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和地位,主要适用于独资企业;剩余权益理论则强调普通股股东对公司制企业的重要性。和基金理论、指挥者理论和企业理论一样,剩余权益理论目前在财务会计圈内也未受到重视。

现行会计体系以实体理论为主导,兼容一些所有权理论的观点处理权益问题,比如,现行会计要求股东承担有限债务责任的同时,却又计算和报送普通股每股收益,这明显是上述思想在会计实践中的运用。当然,基金理论、指挥者理论、企业理论和剩作权益理论也对现实的权益会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市场营销观念逐步加强,企业规模的扩大,经理阶层的成长,企业理论和指挥者理论的权益观有望在未来会计实践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标签:;  ;  ;  

权益理论述评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