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与中国师范教育现代化_教育现代化论文

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与中国师范教育现代化_教育现代化论文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与我国师范教育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行知论文,思想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02)03-0037-05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需要借鉴前人,继承优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有益的经验,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师范教育理论,从办学方向到培养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教法到培养途径,从普通师范到幼儿师范、职业师范,都作了全面论述。它所涉及的很多问题,也是今天师范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陶行知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陶行知从教育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这一根本思想出发,明确指出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共和国要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教员就要有师范,所以“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陶行知是一位把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教育家。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

二、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在生活教育运动的各个阶段,对教师先后提出过若干不同要求。在提倡新教育时期,他对新教员提出以下希望: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陶行知希望教师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陶行知提出做大众教师的人应当解决国难而不致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陶行知认为民主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需要。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讲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陶行知设计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是立体交叉、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正规化和机动性相结合的。不仅有以培养未来教育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大学、高级师范、中级师范、初级师范、幼儿师范、女子师范以及大学教育科、中学师范班、中心小学师范班、大中学校的职业教员养成所等;而且有以训练在职教育人员为主要任务的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师范补习学校或培训班、养成所,甚至还有即知即传的“艺友制”、“小先生制”、“传递先生”等。上述三大块都强调师范专业的“系统研究”、“充分的修养”、“继续的机会”。正规化不能追求形式,机动性不是降格以求。所以,广义师范教育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基本国情之上能够主动适应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能主动满足各种各样教育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

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思想为我国目前调整师范教育结构提供了新的教育和视野。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符合全部学制的需求的目标。

四、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陶行知在教育的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原则,为变革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开创的师范学校教育教学论和方法论与其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是一致的。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展开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主张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以中心学校生活为训练之中心”,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一个乡村教师所需要的改革教育、改造农村所需要的全部能力。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陶行知认为全部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有三个意义:一是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三是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集体地创造出合理的生活。陶行知认为这种集体生活采取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3]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的办学原则。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最主要的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整合。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结合,“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陶行知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一是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二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三是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陶行知师范教育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并且自成体系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借鉴的价值,我们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创造性加以应用。陶行知说过,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同样,我们对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也要力求有所发展和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创我者生,仿我者死。

标签:;  ;  ;  

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与中国师范教育现代化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