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学术引航开拓创新跨界融合-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论文

问题驱动学术引航开拓创新跨界融合-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论文

问题驱动 学术引航 开拓创新 跨界融合
——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

吕海春

2018年9月27—30日,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河南漯河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辞书学会主办,漯河市人民政府承办,北京语言大学协办。

水库盈亏状况取决于收入与支出之比,如果收支比大于1,说明水库盈利,反之则为亏损。可以看出,浙江省大中型水库收入成本比平均为101.5%,其中:丽水市最高,为232.3%;其次为温州市,为100.6%;最低的是绍兴市,为43.52%。总体上看,丽水市水库能维持日常正常运转,温州市水库基本能维持日常正常运转,而绍兴等地市水库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则难以维持日常正常运转。从调查的具体水库来看,盈利的水库仅有14个,占31.1%,亏损的水库有31个,占68.9%,这说明大多数水库靠自身收入难以维持日常正常运转。

开幕式上,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出席,并就中国辞书学会发展和新时代中国辞书事业发展做了讲话。漯河市政协原主席张社魁、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广顺致辞。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170余位辞书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上,为弘扬中华文化,打造辞书文化交流、研究和展示平台,漯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辞书学会、商务印书馆签订了中国辞书文化博物馆共建协议,同时举办了中国辞书展示基地揭牌仪式。

本届年会议程紧凑,议题丰富,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畅谈纵论,共话新时代辞书事业新发展。

一、理论实践结合 把脉发展现状 共研出版未来

本届年会学术气氛浓厚,以“新时代辞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组织了两场主题报告,并设了“辞书维护与创新发展”“学习词典与用户需求”“社长论坛: 辞书发展与社会进步”等3个分论坛,坚持问题意识,从学术层面和市场层面对新时代辞书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项研讨。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稽山,家其侧,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唐志》犹有十五卷。”

江蓝生的报告,从词典定位、编纂理念、总体设计几个方面,对在编本《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写情况做了介绍。她介绍说在编本《现代汉语大词典》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指导下,以丰富、扎实的文献和口语语料为基础,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参照而编纂的一部系统记录以普通话词语为主的、全面反映百年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大型原创性语文词典。其编纂理念是把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把规范性与描写性相结合,把研究与编写相结合。在收词上注重守正、存故、纳新。在释义上,除了提供准确的概念义之外,尽量提供附加义、搭配义等相关信息。

在三个分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研讨,各方思想激烈碰撞,进一步凝聚了共识。

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江蓝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南京大学教授魏向清分别做了《在编本〈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纂理念与主要特色》《辞书与社会进步》《从工具书到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驱动辞书创新研究》的主题报告。

魏向清的报告偏重于从学术层面探讨知识服务与辞书创新的关系。她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知识服务的概念和内涵,知识服务的四个深层交互要素,现代辞书“知识服务”的功能定位、“知识服务”实践对辞书创新研究的反哺,辞书人如何走出旧的生态并建构知识服务的新生态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如她认为,辞书的“知识服务”功能应服务于人类知识的采集、分析、传播和应用实践过程。主要包括“语言知识”服务功能、“事实知识”服务功能、“语言知识”与“事实知识”服务的融合功能等。辞书的编纂与出版是目标导向与需求驱动的,“知识服务”将为辞书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提供驱动力。

在绿色建筑中,还有很多部分都可以承载3000光伏发电系统,这些部分都能够接受一定太阳光照射。比如说,阳台遮阳板可以安置光电板,在遮阳之时提供电能,不仅可以保证适宜温度,而且也可以收集阳光。这些部分虽然都可以承载光伏发电设备,但是一定要考虑防火、防水等问题,以期提供安全而稳定的光能。

于殿利的报告,从思想理念到实践操作层面,对从工具书到知识服务的转型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从工具书到知识服务,是应对网络词典丛生的需要,是传统词典价值创新的需要,是体现数字技术魅力的需要。面对当前网络词典丛生的现状,应以专业海量搏泛海量、以知识服务搏简单查询、以持续增值服务搏一次性查询。他还以一些具体词语为例,就如何实现传统词典的价值创新提出了建议,如把词语释义引向深入,突破语词释义的藩篱,加强词语辨析,让专科词典成为科学普及的工具等。对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他认为新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历史资料数据服务,提供释义的文化延伸服务,创造新知识,创造新形式。

李宇明从某大学数字图书馆的设计方案谈起,引出对辞书事业的一些思考。报告中涉及辞书的本质,数字辞书在辞书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未来的辞书学发展等几个方面。他认为,要从社会知识建构、集体记忆建构等宏观角度,来认识辞书、编纂辞书、规划辞书事业发展。谈到数字辞书时,他说,数字辞书具有容量无限、实时更新、智能查检等特点,必须快速发展数字辞书,才能由“辞书大国”发展为“辞书强国”。研制数字辞书标准,编出示范性的数字辞书,是辞书强国的两大标志。此外,对中国辞书学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报告中也有所涉及,给出了建议。

在“辞书维护与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大家围绕“辞书理论如何更好地指导编纂实践”“辞书发展与创新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什么”“辞书如何有效地融入百科和文化的元素”等话题,从辞书理论研究、国内外辞书编纂实践的角度,针对国内的辞书研究和编纂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交锋。关于辞书理论与编纂实践的结合,嘉宾们一致认为研究和实践必须结合,但在如何结合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大家认为辞书理论还存在本土化的问题,因此要做好从学术素养、学术意识、国外视野等方面的培养,我们的辞书学才能走出国门。在谈及辞书的创新时,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文化圈问题,认为编写辞书要放眼全世界,要关注华语圈的汉语使用,进一步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对于辞书融入百科和文化元素,专家们结合读者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和需求,指出跨学科、跨文化是辞书创新的必由之路,在辞书中融入百科和文化元素,要注意提供的知识须准确权威、功能上要提供增值服务,要关注全媒体的融合,满足多层次的需求,等等。

本次年会共收到论文近80篇。在第二场学术报告环节,有5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储泽祥、熊子瑜从留学生词典购买情况、使用情况、需求情况三个方面,介绍了他们所做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调研工作的情况。王东海的报告,重点结合汉语辞书的实际,探讨词典考源法的操作范式及其在词汇史、词典谱系研究及辞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赵翠莲的报告,在梳理以往汉英词典文化信息表征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汉文化信息在汉英词典中的凸显表征模式。郑振峰、袁世旭在报告中指出应在全面梳理古人关于辞书的零散观点,建立汉语辞书研究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提炼辞书文本中蕴含的辞书理论,整合并提升出汉语辞书的独特理念。黄芳简要介绍了《拉鲁斯大百科辞典》的数字化历程,重点分析该在线词典最典型的四个数字化特色,意在为我国百科辞书的编纂和数字化转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三场社长论坛,主题是“辞书发展与社会进步”。来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从出版社的工作实践出发,从“辞书修订与辞书创新如何适应时代新需求”“新形势下如何建设辞书编纂和研究队伍”“辞书发展如何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辞书出版的现状,分享了各社经验,展望了现代信息科技与辞书编纂、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应用相结合的前景,对辞书人才培养吸纳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专家们提到,在网络环境下,专科辞书发展面临困境;当前辞书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制约着出版社的发展;此外,对国外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学习缺少系统性的梳理;辞书编纂的专业程度在下降,编辑的光环也在减弱。大家一致认为,辞书人不仅要有工匠精神,更要有文化的担当。辞书是国家的事业,要做好辞书的规划,辞书出版者要充分利用传媒技术将辞书转化为知识服务。

编目人员应该首先明确《中图法》文学类的体系结构和列类标准,遵循文学类的分类标引规则,才能准确掌握归类方法,将文学作品准确地归类。文学作品的分类路径可以概括为:在标引时先判别文体,再看是一人或多人的作品,再查出著者国籍,然后依国家、文体、总集或别集的标准,有必要时再按时代标准,顺次归类。

在“学习词典与用户需求”分论坛上,大家的关注点聚焦在“辞书编者应该如何树立用户意识”“英语学习词典的成功秘诀”“汉语学习词典为何举步维艰”等几个方面,来自理论研究前沿和编辑出版一线的多位嘉宾对此发表了真知灼见。有嘉宾认为,学习型词典重在学习,当前学习型词典是市场很热,但业界的准备工作还不充分,一些基础性问题,如对谁来学、怎么学的问题,研究还不够。有的专家指出,国内学习型词典存在着用户意识不够、语料支撑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语料库支撑,学习型词典编纂要强调用法。还有专家认为,编好学习型词典,应是需求导向、理论领先、技术支撑。此外,也有专家提出纸质词典在学习功能的提供上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纸质词典必须和数字出版密切结合。

二、致敬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专家

今年中国辞书学会进行了第四次中国辞书学会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的评选活动。11位辞书专家获此殊荣。他们是鲍克怡、晁继周、张万起、迟铎、汪耀楠、张柏然、周明鑑、杜瑞清、符淮青、李行健、孙义桢。这些老先生都年逾古稀,一生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辞书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获奖专家代表晁继周先生表示,辞书工作是伟大而光荣的工作,是十分艰辛的工作,更是永无止境的工作。获得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不是给自己的辞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词典人为自己编写的词典里没有句号,要把获奖当作起点,迎接辞书事业的新辉煌。

财务的统一管理既有利于规划企业财务信息,又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各个分公司压力。所以,上市公司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是辞书人的最高荣誉。中国辞书学会于2006年、2008年、2011年进行了三次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评选。设立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的初衷,是要大力提倡为辞书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光辉榜样,激励年轻的辞书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为辞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三、新老会长顺利交棒 辞书学会平稳换届

本届年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学会换届选举。

会上,曹广顺会长以“守正创新 推进新时代辞书发展”为题,做了学会工作报告。各专业委员会分别做了工作汇报。曹广顺会长谈到,五年来,中国辞书学会以党建工作促进学会发展,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制定辞书出版标准,推广语言文字规范,承办国际论坛,举办国际辞书专家讲座,独立开办辞书(图书)培训班,创办《中国辞书学报》,评选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各项工作都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曹会长对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也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大家肩负起辞书人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推进辞书出版的规范化,将辞书研究与辞书编纂实践密切结合,在新形势下,做好辞书的知识服务,推动辞书的全媒体整合,打造辞书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同时,为了辞书事业的长期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专科辞书和少数民族辞书的编纂人才的培养,提高全行业人员素质。

其实不然,芦笙不是一般的乐器,甚至其意义远远超出音乐的范畴。就葬礼上的芦笙而言,它是通灵的媒介,其吹出的调子是与亡灵沟通的语言。

经过广泛酝酿、反复协商,通过公开、透明、公正的选举程序,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李宇明任会长,于殿利、刘青、刘国辉、杨斌、谷新矿、周荐、秦志华、徐建中、章宜华、谭景春、魏向清任副会长,周洪波任秘书长。

闭幕式上,新会长李宇明讲话。他从“辞书”“学”“学会”“中国”四个关键词切入,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设想。他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下,团结全体会员,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国家辞书事业的发展上,端正行风和学风,鼓励原创性辞书、创新性辞书,做读者喜欢的辞书。第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辞书学,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第三,建立规范标准,完善规章制度,让学会依规行事,办好中国辞书学会。第四,要以“中国”为己任,通过辞书来重新建构当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建构中国人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推进中国的社会文明,为实现辞书强国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00710)

标签:;  ;  ;  ;  ;  ;  ;  ;  ;  

问题驱动学术引航开拓创新跨界融合-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