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论文_张献红

(湖南省津市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湖南津市 415400)

摘要:目的 探讨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且针对性进行预防措施的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0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6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将62例未表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实验对照组,就导致患者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同对照组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误吸、抗菌药物应用以及抗酸剂应用分布率比较,观察组呈现出显著性提升(P<0.05);同对照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平均年龄以及呼吸机应用时间对比,观察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诸多因素会导致患者呈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象,患者表现出较低白蛋白水平、高龄、较长呼吸机使用时间、误吸、抗酸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以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均会导致,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应完成预防措施研究,以获得显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效果。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在当前医疗技术逐渐提高的形式下,对患者在选择呼吸机进行治疗期间,在技术以及性能等方面逐渐完善,在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方面获得显著效果,从而使其应用率呈现出显著增加[1]。但是在呼吸机应用逐渐增多的同时,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的患者例数呈现出明显增多,对此在明确疾病危险因素基础上研究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意义显著[2]。本次研究将针对我院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以及未表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探讨分析,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充分明确,确保在进行预防措施研究期间具有针对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0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6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将62例未表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实验对照组;观察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原发病类型为:肿瘤疾病、心脏疾病、外伤、脑梗死/脑出血以及电击伤患者例数分别为10例、8例、15例、25例以及4例;观察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原发病类型为:肿瘤疾病、心脏疾病、外伤、脑梗死/脑出血以及电击伤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7例、16例、26例以及2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以及原发病类型,最终发现无明显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对照组未表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工作人员就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并且展开调查分析,主要就白蛋白水平、年龄、误吸、呼吸机应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抗酸剂应用以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展开对比[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两组患者调查研究结果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分布率)以%形式合理展开X2检验,计量资料(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以 形式合理展开t检验,以P<0.05为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布率临床对比

同对照组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误吸、抗菌药物应用以及抗酸剂应用分布率比较,观察组呈现出显著性提升(P<0.05),见表1。

3.讨论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诸多因素会导致患者呈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象,患者表现出较低白蛋白水平、高龄、较长呼吸机使用时间、误吸、抗酸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以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均会导致。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其自身表现出较差的抵抗力以及身体防御能力,并且部分高龄患者往往患有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从而使得肺部感染概率呈现出显著增加[4]。此外患者表现出较低白蛋白水平后,会使得自身机体免疫力呈现出显著下降,从而使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增加。误吸作为患者呈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的内源性因素之一,分析患者之所以表现出逆向感染,同患者呈现出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对患者选择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后,会使得患者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受到对应损害,此外选择抗酸剂等系列药物治疗后,于胃内部较易呈现出病原菌大量繁殖的情况,此种情形下,如果表现出胃内容物反流,则患者存在概率表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象[5]。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得细菌耐药性呈现出一定程度增加,如果于患者呼吸道呈现出耐药菌株进入的情况,则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呈现出显著性特点。此外,伴随着对疾病患者临床实施机械通气时间的逐渐增加,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越显著。

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危险因素明确的情形下,需要研究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预防。为了确保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需要针对高危人群展开保护性护理工作,如果患者属于高龄、抵抗力较差以及患有系列基础疾病等,需要做好保护性隔离操作,防止呈现出感染现象。此外,需要对机械通气治疗室环境的干净清洁做出保障,合理利用层流空气完成消毒操作。针对患者家属的探视,需要制定对应的探视制度,并且要求患者家属需要遵守。在进行呼吸道管理期间,需要认真进行,对于患者的深呼吸以及有效咳嗽均进行对应指导,对于呼吸环路需要定期更换,在具体操作期间,需要对误吸情况的出现进行避免。此外对患者的拔管指征以及撤机指征需要认真观察,以将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减少,对于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以及无菌操作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的监控力度显著加强。

综上所述,工作人员在对患者表现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危险因素明确的条件下,需要针对性研究具体措施进行预防,以对患者治疗安全指数做出保证,获得显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防治效果,最终促进其病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晓萍,田丽,李茵.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9):1113-1116.

[2]杜文杰,宋克义,符会涛,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1):31-33.

[3]陈莲芳,史倩,段缓.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03):475-477.

[4]周建萍.重型脑外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02):182-184.

[5]安园园,汪惠才,马龙,等.重症监护病人口腔护理使用氯已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03):263-265.

论文作者:张献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论文_张献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