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_蒋玲1,荣阳2,蔡国明3,荣根满3

1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辽阳 111000;2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2005级20班 辽宁锦州 1210013辽宁省辽阳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辽宁辽阳 111000

【摘 要】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住院病人CVC、CT及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以求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经CVC、CT证实SAH并DCVS,以无DCVS者为对照组与DCVS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CVS在SAH后3、4天发生,于第二周达高峰,至少持续40天。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SAH后基底池内的高密度影与DCVS的发生密切相关,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DCVS发生于第二周达高峰,DCVS轻重的程度与临床级别成正比。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40-02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残与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早期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因素,但诊断仍存在困难。为了探索其临床规律,本文对2004年1月-2007年10月间61例SAH住院病人的CV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求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21-78岁,平均48.7岁。经CVG、CT证实SAH并DCVS38例(62.3%);无DCVS23例(38.1%),本文中以无DCVS者为对照组,与DCVS组进行比较分析。

CVG时间在SAH后3-45天,CVG片经照像技术同等放大1.1倍,在8倍放大镜下,用100微米区间的显微测量尺测量脑动脉7个部位口径的变化,它们分别是C1-C3、A1、A2、A3、M1、M2、M3段,测量部位由动脉始端5mm起,长度>2cm。以同期40例无脑血管病人的相同部位动脉口径的平均值为对照值(并参考Kistler等人[1]CVS诊断标准的数值)。测量后计算出动脉口径百分比值,动脉口径%=测量的动脉口径+对照组动脉口径×100%。

以对照值为100%,测后动脉口径%为其95-71%是轻度痉挛;<70%是重度痉挛。

2 结果

2.1 脑血管造影

2.1.1 DCVS发病时间 起病后3-5天发生DCVS 3/9例(33.3%),6-10天DCVS 10/16例(62.5%),11-15天DCVS 14/17例(82.4%),16-20天DVCS 5/10例(50.0%),21-40天DCVS 4/9例(44.4%),结果表明DCVS在SAH后3-4天发生,于第二周达高峰,至少持续40天。

2.1.2 DCVS病因 CVG证实颅内动脉瘤48例,阴性13例。DCVS与颅内动脉病部位的关系见表1。

结果表明: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的发生与动脉瘤所在的部位无关系。

2.1.3 DCVS与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关系 动脉瘤直径0.2-0.5cm中DCVS组8/18例(44.4%);0.6-1.0cm中17/21例(81.0%);1.1-2.5cm中5/9(55.6%),三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DCVS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

2.1.4 DCVS的表现类型 轻度痉挛21/38例(55.3%);重度痉挛17/38(44.7%)。DCVS的轻度痉挛多于重度痉挛。

2.2 CT所见 起病三天内做CT37例,DCVS组21/23例(91.3%),见基底池内明显的高密度影,无DCVS组1/14例(7.1%),两组比较P<0.01。这说明SAH后基底池内的高密度影与DCVS的发生密切相关。

DCVS组并脑室出血23例,脑内血肿13例,脑梗死6例,脑室积水10例,总共30/38例(88.2%);无DCVS组7/23例(30.4%),其中脑内血肿2例,脑室积水2例,脑梗死1例,两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结果提示DCVS很少单独发生,常与上述几种病变同时存在。

2.3 临床表现

2.3.1 年龄与性别 DCVS组<29岁7/9例;30-39岁10/17例;40-49岁12-19例;50-59岁8/14例;60-69岁1/2例。男性18/33例(54.4%);女性20/28例(71.4%),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

2.3.2 病情程度 依据Hunt等人[2]临床分Ⅴ级的方法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DCVS的临床分级关系见表2。

依据神经示位体征发生的时间顺序,临床常见三种情况:①起病时即有示位体征;DCVS组8例。②SAH后5-12天出现示位体征;DCVSXEG 7例,无DCVS组1例。③SAH2周后逐渐出现示位体征;DCVS组2例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患者。

3 讨论

3.1 DCVS的发生与病因 文献报道[3,4]DCVS发病率22-66%,于SAH后3-4天发生,可持续12周。本组资料DCVS发病率62.3%,于SAH后的3-4天发生,第二周达高峰,可持续40天,基本与文献相符。DCVS致死率7-25%[5],本组死亡8例(2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罕见的原因还有脑外伤、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等[5],本组经CVG检出颅内动脉瘤48例,DCVS组31例(81.6%),其中以前交通动脉瘤居多,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次之。但是,DCVS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关。

3.2 CT对DCVS的诊断价值 本组资料证实SAH三日内的CT值,DCVS91.3%基底池有明显高密度影。我们曾间隔48小时,两次经枕大孔注血制备DCVS的动物模型,CVG证实DCVS的发生率100%,注血后立即取脑,见大量血液沉积在基底池,表明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提示SAH后CT见基底池多量高密度影能预示DCVS发生。从本组病人的CT还看出DCVS时88.2%并存脑室出血、脑内血肿、脑室积水或脑梗塞。

3.3 DCVS时的临床表现 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与高血压病史无关。但SAH再发出血与DCVS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6]研究证明,二次蛛网膜下腔注血致DCVS的发生率比一次注血明显增高,三次注血DCVS的发生率又高于二次[7],说明颅内大血管周围凝血块的持续存在,是产生并加重DCVS的重要因素。SAH再发出血,尤其近期再发出血,能加重或延长大血管周围凝血块的存在时间。因此,也能产生或加重DCVS。

DCVS轻重的程度与临床级别也正比,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级别就越高,病情也越重。临床Ⅳ、Ⅴ级病人的大多数发生DCVS。

SAH并DCVS的主要临床体征是意识障碍(73.7%)及神经示位体征(44.7%),依据示位体征出现的时间顺序,临床常见二种情况:①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明显的外侧裂血肿易发生DCVS,起病时可出现症状性癫痫、偏瘫、失语、双眼凝视瘫等症,症状随病情好转减轻,于DCVS发生时症状再度加重。另外,SAH并脑内血肿,穿通型脑室内出血起病时可出现神经示位体征。②SAH后4-12天,突然或逐渐出现肢瘫、失语等体征,应考虑存在DCVS,因为这段时间正是DCVS发生并达高峰期。

参考文献:

1.Kistler JK,et al. The rela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to the extent and location of Subarachnoid blood by CT Scan:A prospective stuby Neunlogy,2003;33(5):424

2. Hunt WE and Hess KM,surgical riskas related to time of inervention in the relair of intracranial aneu rysm,J Neurosurg,2003;28(6):14

3. Lindsay symon,Summary of Session Ⅲ(Vasospasm:Clini copat hologial Singnificance)IN:Kobert H. Wikinsad,cerebral Arterial Spasm,USA,Williams & Wilkins,2005,13(3):688

4. Kassell N.et al. Progress Keviews;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Aneurysmal Subarechnoid Hemorrhage. Stroke 2005;16(4):563

5. Kevin. Kjwak and koberto C,Heros. Cerebral W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ins,Nueuroscience 2002,15(10):10-89.

6. 沈健康,等.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5(3):87

7. Spallone A and Pastore Fs,Cerebral Vasospasm in a Double –injection model in rabbit,Surg-Neurol 2003;32(5):408

作者简介:蒋玲(1977.7-),女,主治医师,1999年7月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责任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辽宁辽阳,111000。

论文作者:蒋玲1,荣阳2,蔡国明3,荣根满3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_蒋玲1,荣阳2,蔡国明3,荣根满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