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馆藏空间结构改革_图书馆论文

信息技术与馆藏空间结构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信息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数字化和数字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作为以向社会传播知识和信息为己任的图书馆,是较早受到信息技术影响的领域。而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诸多影响中,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

1 馆藏空间结构

所谓馆藏空间结构是指图书馆满足读者(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的空间构成。之所以提出馆藏空间结构这一概念,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日益扩大,图书馆满足诸者(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图书馆已不再局限于使用所有权属于自己的物理馆藏,而是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虚拟馆藏来为读者(用户)服务。

1.1 古代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

考查中外古代图书馆不难发现,其馆藏空间结构均是单一的物理馆藏。究其原因,大致有4个:(1)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信息需求。(2)因教育不普及而使绝大多数人不具备阅读能力。(3)科学技术不发达。(4)统治阶级进行信息垄断。上述4种因素纵横交错,使得古代图书馆在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里程中,馆藏空间一直局限在物理馆藏这片狭小的天地。

1.2 近代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

近代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已不像古代图书馆那样仅仅局限于物理馆藏了,而是出现了虚拟馆藏的雏型——馆际互借。这是因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印刷工业得以形成,文献数量因而大增,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将全部出版物收集齐全。因此,馆际互借应运而生。馆际互借这种服务方式拓展了单一图书馆的馆藏空间,提高了图书馆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能力。

1.3 现代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

现代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是由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两大部分组成的。虚拟馆藏的雏型起源于近代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由馆际互借演变到虚拟馆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只是到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日益普及,虚拟馆藏才日渐丰富起来。

2 物理馆藏结构

物理馆藏结构由文献学科结构、文献级别结构、文献类型结构、文献文种结构、文献时间结构等部分组成。其中,文献的类型结构最易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能够改变记录信息的载体形态。自近代印刷术发明以来,不论是声像文献,还是缩微文献,都曾使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没有像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电子出版物那样将给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类型结构,乃至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工作内容等带来深刻的变革。由于电子出版物具有印刷型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体积小、信息存储量大、信息传输速率高、复制方便等特点和全文检索、信息计量、信息聚类等功能,因此,它问世不久便受到图书馆的青睐。各国图书馆纷纷调整采购方针,将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加以收藏。

电子出版物是个庞大的家族,其中既有制品型(也叫封装型)的,也有网络型的。在制品型电子出版物中,存放数字化的文、图、声、像等的CD-ROM备受图书馆宠爱。因此,本文所称的电子出版物主要指CD-ROM。

2.1 国内外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

2.1.1 美国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

美国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电子出版物出版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1997年美国生产CD-ROM2.68亿张,年人均1.5张。因此,CD-ROM作为电子出版物大家族中的宠儿,同样受到了美国图书馆的青睐。1986年全世界生产CD-ROM产品42种。当年在OCLC的294个成员单位中,使用一种产品的单位只占6%。而到了1989年,其总数已增长了5倍。美国国会图书馆1988年用于购买CD-ROM光盘和机读资料的经费是9477美元,而1992年是245695美元。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1994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96个成员馆中有半数以上的馆向读者提供60种以上CD-ROM数据库;41%的馆提供80种以上;1/3的馆提供100种以上。截止到1998年2月,世界上的网络电子期刊已发展到5200种。而此时美国10大高校(Big Ten Univs)和芝加哥大学等12所大学组成的高校合作委员会联合体共收藏了142种电子期刊。1998年11月,在北京图书馆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邵西平博士和张沙丽女士(堪萨斯州威启达大学)介绍,她们所在的大学图书馆年购书费中的15~40%用于购买和租用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由此不难看出,虽然,美国图书馆中CD-ROM的数量很有限,但其数量在不断地增长,而且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大。

2.1.2 日本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

自1983年日本的索尼公司与荷兰的菲利蒲公司联合生产出了第一张CD-ROM以来,日本的图书馆就开始收藏这种新型电子出版物了。根据日本文部省学术国际局学术情报科的统计,在日本的99所国立大学图书馆中,1990~1991年度,平均1所大学有4张光盘,到1998~1999年度,平均1所大学增加到71张光盘(见表1)。如果孤立地看光盘在日本大学图书馆的增长数字,似乎很快,但它的绝对数字却很少,在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中所占份额少得可怜。即使在每个馆视听资料的总收藏数中,CD-ROM的数量也是不多的。CD·LD作为电子出版物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从一开始就受到日本大学图书馆的偏爱。其在每个馆的数量是CD-ROM的若干倍,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CD-ROM的增长速度。即使把CD-ROM和CD·LD两项相加起来,其总量在全部视听资料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7%左右,在全部馆藏中只占万分之一左右。缩微胶片和缩微胶卷在各种视听资料中的比例一直遥遥领先,并且增势不减。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电子出版物在日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而日本1997年生产CD-ROM1.25亿张。两相比较,反差之大,一目了然。

2.1.3 我国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

我国图书馆大量采购电子出版物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也许是电子出版物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藏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文献类型,因此,从1995年开始,教育部所属的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在一年一度的高校图书馆统计表中,首次将光盘资料购置费列入文献购置费中。遗憾的是,该表未能反映出每个图书馆收藏电子出版物的件数,但从该表所反映出来的每个图书馆光盘资料购置费这项统计数字中,也能看出我国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发生的变化。表2是北京市25所大学图书馆视听资料购置费分类统计。从该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下问题:(1)光盘购置费比例偏低。资料显示每个大学图书馆的光盘资料购置费三年平均仅占文献购置费的5.6%。(2)在音像、缩微、光盘这三种文献类型中,光盘资料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音像和缩微两种文献类型,这与表1所反映的日本大学图书馆的情况恰恰相反。(3)光盘资料的年购置费不稳定,呈波动状态。(4)音像资料和缩微资料的购置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此表根据日本《大学图书馆实态调查结果报告》整理而成。

公共图书馆也不失时机地购进了光盘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北京图书馆自1988年开始,将发展电子出版物列入藏书发展规划。在1995~1998年4年间,先后投资584万元人民币,大力加强馆藏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对国外数据库资源的引进和对国内电子出版物的收藏。截止到1998年底,北京图书馆共购买、引进国外光盘数据库44个,收集到1300余种、1700余张国内光盘电子出版物,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源中心。

从上文介绍的国内外图书馆馆藏文献结构现状来看,虽然中美日三国的图书馆都致力于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收藏,但CD-ROM在馆藏中的比例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光盘电子出版物的出版量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我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2000余种。虽然美国和日本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但与印刷出版物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没有源源不断的电子文献流,就没有馆藏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没有馆藏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就没有馆藏文献类型结构的变化;没有馆藏文献类型结构的变化,就没有图书馆质的变化,即数字图书馆的形成。因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一部分是将馆藏中原有的印刷型文献数字化了的信息,另一部分就是制品型和网络型的电子出版物。显而易见,馆藏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取决于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壮大和发展;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壮大和发展,又取决于消费者计算机的拥有量。消费者中计算机的拥有量越高,电子出版物的生产量就越大。因此,可以说,我国光盘电子出版物出版的蓬勃发展之时,就是我国图书馆文献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日;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日,则距数字图书馆建成不远矣。

表2 北京市25所大学图书馆视听资料购置费分类统计表

单位:元

19951996

1997

每个大学占购书费 每个大学 占购书费 每个大学占购书费

平均百分比 平均百分比平均

百分比

音像资料 4846 0.3

2627 0.19 28250.16

缩微资料 3400 0.2580 0.04 10180.06

光盘资料86814 6

51543 3.7129193 7

合计95060 6.5 54750 3.91330367.2

此表根据《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有关数据综合而成

3 虚拟馆藏结构

3.1 虚拟馆藏的构成

所谓虚拟馆藏是指客观存在着的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信息资源,即网络上可供图书馆利用的电子信息资源以及可以联机检索的馆藏非电子信息资源。也就是说,虚拟馆藏既包括电子信息资源,也包括非电子信息资源。之所以将馆藏非电子信息资源纳入虚拟馆藏的范围之内,是因为尽管世界各国图书馆的馆藏绝大部分都是非电子信息资源,但只要实现了联机检索,其他图书馆的传统信息资源就是一个实体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目前,受知识产权、计算机环境及人们阅读习惯等因素的限制,网络上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并不十分丰富,而对于图书馆来说,其核心资源恰恰是文献信息资源(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和非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因此,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能够联机检索的馆藏非电子信息资源都是虚拟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馆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网络电子信息资源。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信息空间。目前,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有的学者划分为八种类型,即联机数据库、联机馆藏目录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软件及娱乐游戏类信息、教育培训类信息、动态性信息。有的学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电子报纸、动态信息、全文期刊和书目数据库。有的则分为五种类型,即学术信息、教育信息、政府信息、文化信息、有害和违法信息,或学科信息、公司信息、政府信息、教育信息、其他信息。可以说,不同的人能够给网络信息资源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这里我们按照信息的开发程度和信息的内容这两个标准来划分。按照信息的开发程度,网络信息资源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次文献型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全文数据库,二次文献型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商业性的书目数据库,三次文献型的电子参考工具书,零次文献型的电子论坛以及各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企业、商业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按照信息的内容划分,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可分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体育信息、军事信息、历史信息、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娱乐信息、医疗保健信息、生活信息等。

3.2 虚拟馆藏的特征

虑拟馆藏的特征是相对物理馆藏特征而言的。然而,由于虚拟馆藏既包括网络上的电子信息资源,也包括能够联机检索的传统馆藏信息资源,因此,虚拟馆藏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虚拟性是虚拟馆藏的首要特征。虚拟是与实在相对的。对于一个实体图书馆来说,虚拟馆藏是非实在的,因为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又恰恰是客观存在着的,只不过没有像物理馆藏那样真实、直观也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罢了。

(2)无产权性。产权,即财产的所有权。一个实体图书馆对物理馆藏是拥有产权的,但对于虚拟馆藏则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从总体来看,对于网络化的图书馆来说,馆藏的产权性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

(3)丰富性。目前,虚拟馆藏中既有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又有众多可以联机检索到的实体图书馆的非电子信息资源,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都可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支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4)分散性。物理馆藏是集中式贮存的,而虚拟馆藏是分布式贮存的。从虚拟馆藏中的非电子信息资源来看,它贮存在各个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之中;从电子信息资源来看,它分别贮存在世界各地的服务器上。

(5)非垄断性。正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存贮,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垄断。

(6)共享性。虚拟馆藏的共享性是非垄断性的逻辑发展。网络本身就是开放的,因此也就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3 虚拟馆藏对物理馆藏的影响

对于虚拟馆藏给传统物理馆藏结构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任意夸大或无视虚拟馆藏作用的态度都是有害的。尽管虚拟馆藏扩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的物理馆藏结构空间,但它只是图书馆馆藏空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物理馆藏结构的一种补充。从我国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它既没有与传统物理馆藏平分秋色,占据半壁江山,更不可能取代物理馆藏而独领风骚。相反,越是希望虚拟馆藏发挥更大的作用,图书馆越应该加强物理馆藏的特色建设。因为虚拟馆藏的核心是由无数个物理实体图书馆的馆藏组成的。当然,这种建设不是传统图书馆馆藏发展的趋同建设,而是趋异建设。

所谓趋同建设就是在馆藏发展过程中不强调特色而是一味地求大求全。其结果是你有什么,我也有什么;你没有的,我也没有。这是以藏书为中心的图书馆评价理论的集中体现。所谓趋异建设,是指在馆藏发展过程中追求与他馆的藏书保持最大的差异性,也就是馆藏要有特色。这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每个图书馆有相当数量的信息资源与其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持着差异性,才有信息资源可共享。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电子出版物这个信息技术的产物尽管给图书馆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并未使图书馆的文献类型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印刷型出版物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发展来看,电子出版物在馆藏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但它不可能取代印刷型出版物而独领风骚,其发展趋势将是两者长期并存,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阅读需要。与此相反,因特网这个信息技术的又一产物却极大地拓宽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圆了图书馆人多年的梦想。然而,因特网犹如一枚硬币,一面是收获,另一面则是播种,图书馆人只有在因特网上辛勤耕耘,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收稿日期:2000年3月30日

标签:;  ;  ;  ;  ;  

信息技术与馆藏空间结构改革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