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_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深圳经济特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深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深圳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特别是最具有可比性,能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均GNP,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遥遥领先。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1993年以后,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深圳1996年前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度同期增长16.1%,年增长速度降破20%。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以及深圳人均GNP超过2000美元(1995年深圳人均GNP2.34万元,现价折合美元2750元,按1985年可比价约为2200美元)是一个明显的偏号,预示着深圳要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世界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人均GNP超过2000美元以后,依赖资源大规模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以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层次的提高,以及建立新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为主要支撑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出现。因此,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采取恰当和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构筑合理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之间的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难度相当大。本文通过对深圳特区成立十六年来深圳三次产业的发展及特点分析,力图论证和揭示深圳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九五”期间和未来十年的规划制订正确的产业政策,提出可供参考的依据。

一、1979—1995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轨迹

深圳1979一1995年来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发展变化,有着其明显的特殊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序难以简洁明了地一言以敝之,其比例关系和发展变化也难以用一般的产业发展理论简单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根据深圳市统计信息局的资料绘制的深圳十七年来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曲线图:

注:资料来源于《深圳统计年鉴》(1996)

从上图可以看到,十六年来,深圳市第一产业的比重除了在1986、1987年份稍有反弹外,基本上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开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90%以上,第一产业的比重降至10%以下,1995年则只占1.6%的比例。这一变化曲线显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而郊区第一产业的资源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图中显示深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具有非典型的特征和复杂性。按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常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第二产业的比重应高于第三产业,发展至工业化的后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才会超过第二产业。而深圳市在建立特区的初期,人均GNP不过200多美元的时候,第三产业的比重就高居第二产业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深圳的地理条件具备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以及当时第二产业的薄弱。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深圳市1979年—1995年的十七年期间,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79年至1982年,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开始大幅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从42.5%的高点上下降,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两条曲线于1982~1983年之间相交,1983年第二产业的比重达42.6%,第三产业的比重降至40。2%。这一时期深圳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乍一看是完全违背一般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是一种产业发展的倒退。但是,深入分析当时这种产业结构的反向走势的背景环境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期间深圳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有力的调整,正向着良性结构发展。深圳建市前属于阶级斗争的前线,国家根本不投资办工业,而深圳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中国唯一通往资本主义世界的陆路通道口岸,使深圳在建市前商业、贸易和服务业有了少许的发展,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才会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远高于第二产业比重的畸形结构。这一期间,因为经济特区的诞生,大量内联企业和港资企业建立,第一产业的资源大量向工业转移使深圳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产值不断增加,直到超过第三产业。这是在特殊的条件和起点上,完全符合工业化初期发展规律的产业结构的良性化调整。

第二时期是1982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可说是深圳产业结构继续良性发展的时期,第二产业从42.6%的比重上,以保持着对第三产业高出二个百分点的优势继续上升至46.8%,第三产业也挟着政策优势几乎平行上升至43.3%,第一产业的资源继续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比重降至7.9%,这种产业结构的发展符合工业化初期的产业发展规律。

第三时期是1985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曲线轨迹从下而上地与第二产业的曲线相交,超越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于1986年达到52.9%的历史最高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却降到了39.2%的历史新低点。从一般的规律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超越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深圳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却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因为深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产业结构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只不过是政策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当时,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部分企业率先下放了进出口权限,并且实行外汇全额留用及自由调剂的优惠政策,使特区的企业有条件以内地无法承受的高亏价格出口农副产品,然后进口国内紧缺的工业材料和家用电器等,利用国内和国外市场接轨初期的巨大价格差谋取高额利润。一时间,特区的企业掀起了异乎寻常的商贸活动。这种获取超额利润的做法,引起了全国对深圳的不满,认为特区主要是依赖有利条件诈取内地人的钱,并引发了特区产业政策应是“以工为主”还是“以贸为主”的学术论争。事实上,当时政策的作用使第三产业的产值居高不下,持续三年超越第二产业的状况,确实对深圳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是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使深圳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损害。

第四时期是1988年至1995年。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远超出第三产业,其比重超过了第三、第一产业之和,于1994年达到了54.7%的历史最高点。应该说,在当时深圳人均GNP的水平线上,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这一变化符合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但是,这一变化也有着其政策背景,随着8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贸优惠政策在沿海及全国得以普及,深圳在外贸上的特惠地位消失,迫使深圳的产业结构“回归自然”,走上了遵循一般经济规律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第二产业的曲线从1988年甩开第三产业的纠缠达到1994年的最高点之点,1995年出现了回归现象。第二、第三产业两条曲线开始靠近,第二产业的比重比上年度降低了2.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比重比上年度上升了2.9个百分点。这一发展趋势是否会导致两条曲线的最终相交,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始终雄踞榜首,待后论之。

二、过去十七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推动力相关性的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上述深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结构变优化的四个时期,现结合这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和人均GNP的增长幅度来加以考察,以便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推动力的关系,它们的关系见下表:

深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化期与经济发展指标关系表

时期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产值人均产值

人均产值

比重变化%

比重变化%

年均增长%

年均增长% 平均水平(元)

第一时期从20.5升从42.5降 58.347.01220

1979-1982

至38.0 至39.0

第二时期从38.0升从39升至 59.124.43008

1982-1984

至45.5 43.4

第三时期从45.5降从43.4升 22.12.3 5305

1985-1989

至43.7 至50.4

第四时期从43.7升从50.4降 30.816.812746

1989-1995

至52.4 至46

从上表可以看到,第一时期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从畸形的结构向良性发展的同时,深圳的经济得到了超高速的发展,不但是经济总量得到年均50%以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均GNP,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年均47%的超高速增长。

第二时期,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翼双飞的时期,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都继续快速增长,分别年均增长59.1%和24.4%,人均GNP从2023元升至4809元。这一时期第二产业仍是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在超越第三产业之上继续增长;但第三产业挟着政策优势也迅速生长,并会很快在下一个时期卷土重来,超越第二产业的比重,成为第一大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深圳的经济总量虽然仍以年均50%以上的增幅快速增长,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幅下降了很多,只以第一时期增幅的一斗即年均24.4%的增幅增长。这应该是第三产业在政策的因素下又开始膨胀,挤占了第二产业的资源与发展空间的原因造成的。

第三时期是深圳产业结构发展史上一个非常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又超越了第二产业,从43.4%升至50.4%;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从45.5%降至43.7%。这一时期一共四年,国内生产总值虽以年均22.1%的幅度增长,而劳动生产率,即人均GNP只以年均2.3%的幅度增长,为深圳发展史上增幅最低的时期,生产总值增长的取得,基本上是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结果,增长的外延性特征再明显不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是生产力发展的倒退,是政策因素鼓励“全民贸易”,严重地挤占了第二产业发展资源的结果,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第四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又开始超越第三产业之上,并终于超过了第一和第三产业之和,达到了52.4%的高点。这时期虽然深圳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NP水平都达到了较高基数,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以30.8%的增幅增长,人均GNP以年均16.8%的增幅增长,于1995人均GNP达到23381元的水平,约折合美元2750元(当年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地增长,证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是协调的。

三、十七年来深圳三次产业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深圳过去十七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资料的呈示,以及对这些资料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

深圳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实践证明,一旦结合各种特殊条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深圳的经济就快速增长,一旦违背规律形成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放慢,或者停滞倒退。

2.在人均GNP水平300—2750美元的阶段,第二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分析深圳产业发展阶段可知,资源流向第二产业以扩大制造业的规模,提高其技术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至于人均GNP275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预计情况将逐渐变化,出现一个第二和第三产业并行的局面。

3.深圳虽然是具备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但仍不能超越阶段、违背规律地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最终会超越第二产业占踞首度地位,但一定要待经济发展到相应的水平,两条曲线才能最终相交。最终变化发生在哪一时刻,还须参照其它加以论证。

4.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巨大作用。

国家对特区进出口贸易的优惠政策,使深圳的产业在第三发展时期产生了畸形结构,证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管是向着合理方向还是不合理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深圳三次产业结构未来的合理走向

根据深圳人均GNP现状(按八五年可比价约为2200美元),以及深圳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环境条件,参照周边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史,现试对深圳未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作一个策划。

第一产业在未来十年劳动力资源仍将有一部分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值的总量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但它远远比不上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因此,第一产业在GNP中所占的比例将继续下降。本人认为在十年内从现在所占的1.6%的比重降至1.2%左右,以后稳定在1%左右是合理的。

第二产业在未来十年仍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力。其产值的增长速度应比现在有所降低,以现在的年增长22%左右稳定在年增长16%左右。因为产值的基数在不断增大,增长的总值依然是惊人的,所以这一发展速度是适宜的。它在GNP的比重在十年中以平稳速度下降,但在今后二、三年中仍然占第一位,然后将出现一个略低于第三产业基本上保持平行发展的阶段。

第三产业未来十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从九十年代初被第二产业的发展抛在后面后,将出现一个卷土重来的趋势,在二、三年后,其在GNP中所占比重从现在46%升至50%以上,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最大产业,然后与第二产业平行发展一段时期。以深圳人均GNP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第三产业这一次超越其它产业成为最大产业,与前两次人为政策引导所形成的超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后工业化产业结构的需要,那时,物质生产本身已不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流通以及为生产服务的行业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条件;第二产业的发展为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需求。以目前深圳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两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轨迹将有一次最终的X型相交,这次相交大约会发生在“九五”期间末期,即深圳人均GNP达到4000美元的时刻。两条曲线相交后,应该有一段基本平行发展时期,因此两条曲线相交的角度应该很小。鉴于深圳产业结构发展史上的教训,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更具活力的属性,因此要特别注意扶持第二产业,不让第三产业过早地抛开第二产业超前发展。

以深圳的地理与政治经济环境而言,深圳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主要借鉴新加坡模式,更注重发展高科技工业,而不是香港模式。因为一方面香港已成为国际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第三产业比重高达85%,就地缘来说,近在咫尺的深圳不可能与之完全相同,很多方面只能是互补。另一方面,香港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小,其重要性和作用受到削弱,工业科技开发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而深圳特区在全国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深圳向内地多提供工业科技和管理的经验,带动内地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圳的第二产业与新加坡相似,保持35%以上的比重是适宜的。

五、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和策略

根据对深圳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历史和特点的考查,借鉴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曾经走过的路,为了调整和引导深圳未来产业结构的走向合理,现提出深圳市今后应采取的基本产业政策和策略:

将深圳市的产业结构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分工网络的高度加以考虑,结合深圳的经济、地理、人口等环境因素和条件,并根据深圳产业结构自身的特点,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规划深圳市的产业结构。对深圳市的产业结构还应有长期的、中期的和近期的产业结构规划,这样才能制订出与每一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策略。

鉴于第一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国的经验,政府不仅应在投资、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还应当有适当的强制性的政策法令来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规模予以扶持。对于种植业还可以采取号召各大企业进行投资,政府给予开发荒地的长期经营权,为经营大型的蔬菜基地,提高种植业的规模效益创造条件。

应始终不渝地坚持扶持第二产业的政策,使整个工业都处于政策优惠的地位。对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应予以重点扶持,以开辟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方式给予地租、税收、贷款等方面优惠,使工业不仅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而且向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保持和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地位。

对第三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政策上应继续保持宽松,维持较为自由的经营环境,但对其整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可以不用采取比其它产业更优惠的政策,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活力很强。对第三产业中的“高档次”行业,如金融、国际贸易、旅游等,则应给予政府投资、低息贷款等优惠。

鉴于九七香港回归,深圳市的产业政策也应注意到深港经济衔接的重要性,注意与香港形成新的互利互补的水平分工体系,承接香港工业北移浪潮结束之后可能出现的商贸、服务、金融、运输等行业的北移倾向,在航空、港口、航运中发挥分流和互补的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鉴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今后十年乃至二十年,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在保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上;对于内部结构的优化上要注意提高产业档次,并兼顾产业要素的均衡分配,处理好产业内部结构各层次行业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产业政策和策略以引导性的税收、贷款和地租等手段为主,也可以用强制性的政策保留和发展某些行业;但除了污染环境的行业之外,不宜采用强制性的法令来限制某一层次的行业或产业的发展,以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

标签:;  ;  ;  ;  ;  ;  ;  ;  ;  ;  

深圳经济特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_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