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以基为本”的桎梏--论1997年高考史上多学科的特点_家庭论文

突破“以基为本”的桎梏--论1997年高考史上多学科的特点_家庭论文

突破“以本为本”的束缚——谈1997年高考历史多选题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多选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特点是突破“以本为本”的束缚,重在培养和发展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0道多选题,综合性强,重视、强调对课本的立体认识,挖掘课本知识中深层次的内涵,发展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给考生思维个性以一定的合理的发挥余地,充分体现选择题侧重能力考查的导向作用,使能力考查进一步向广度、深度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打通课本因章节纲目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第29题将《中国古代史》第12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第18章《隋唐文化》、第23章《宋元文化》、第29章《明清文化》的知识,用文化史体系,按与城市经济繁荣直接相关的因果关系编成一道多选题,考查用历史理论,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原理,对4个时期文化现象的产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A项“南北朝佛教的盛行”和D项“明代中期书院的兴盛”, 虽属文化现象,但主要与社会政治背景相关,不合题干要求。B 项“唐代传奇小说的问世”、C项“两宋风俗画的出现”, 与城市经济繁荣直接相关:由于唐朝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小说;随着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得以出现。

二、不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形式,注重对知识内涵、实质的理解和掌握

第30题题干问宋代书院的特色,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风格方面归纳。A项讲书院性质由地方州县政府主办, 这不符合宋代书院由私人主办的史实。C项讲教学内容。B、D项讲教学方法和风格, 没有援用课本“鼓励讨论辩难”的表述,改为“聚众讲学、相互研讨”和“提倡在学术上有创见”,这就抓住了课本知识的内涵和实质,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31、32、33、35、38题,都是因果选择。第31、32、35题是一因多果,31题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32题问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结果,35题问1946年初政协会议召开的意义。第33、38题是一果多因,分别问中国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非拉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这5 道题都具有思维特征,既按认知规律由因到果顺势思考, 也要由果寻因进行逆向思维。 第31题所设A项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应是甲午中日战争后;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鸦片战争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尚未瓦解和完全破产。第32题的A、B两项显然不是“新政”的结果,而是“预备立宪”的结果。“预备立宪”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皇族内阁”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并没有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33题的B 项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在同盟会1905年成立后的1911年“皇族内阁”设立,根本不能说是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35题的B项不能成立,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应该是1948年初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共并肩战斗;C项设了一个“陷阱”, 如果由中间党派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得以通过,那么《和平建国纲领》的性质就改变了,这项不符合史实。38题是从亚非拉国家经济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两方面的原因来设计选项,要求全面考察这些原因。

三、驾驭课本知识,通过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第34题的题干是“‘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表明”;设计的4个选项是有内在联系的:A项“蒋介石逐步独揽大权”是讲事件的结果;C项“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和D项“中共中央的妥协退让政策是错误的”,既表明结果,又表明蒋制造这两大事件得逞的原因,事件的发展过程。B项属干扰项,不能表明蒋发动政变的时机成熟, 因为蒋这时羽毛尚未丰满,制造这两大事件正是他谋取最高领导权的重大步骤。解答此题,先要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经过比较,揭示蒋的动机。1926 年3月,蒋制造“中山舰事件”,就是为了排挤共产党员在军中的地位和打击国民党左派,夺取军权;同年5月, 蒋炮制“整理党务案”是为了进一步打击共产党力量,夺取国民党党权。这两起事件,从纵向看,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前后不到两个月,说明蒋篡权紧锣密鼓,迫不及待;从横向看,一要篡军权,二要篡党权,都是一箭双雕,既打击中共,又打击国民党左派。D项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 也说明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第36题是概念选择,题干抓住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要求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这一思想开始形成。B 项工作重心转移,D项改革开放决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精髓。 这是从党的基本路线的开始形成来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A 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C项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都是“十三大”提出的,不合题意。

四、引入课本外的新教材,使考生把已知和未知、史和论、学和用结合起来,考查思维的开放性

第37题的题干设计匠心独运,引用了《欧洲家庭史》的记载,点出了“19世纪的西欧”,规定了时空范围。3 段记载:①讲家庭群组的组合,但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②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③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成为一种众多现象。设计的4个选项都是从这3段记载中反映的情况,考查工业革命给西欧社会家庭带来的变化情况。工业革命后,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农业发展,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家庭职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封建束缚越来越少,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意识增强。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高中新教材有这方面的知识,旧教材里没有讲透。命题将这一新知识,用创设新情景的新材料作为题干,要求考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选择B、C、D三项。A项属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产生阶段,不合题意。 这样命题,把考生平时学习的成果和高考临场发挥结合起来,削弱对课本、教师的依赖性,较能真实地反映考生自身的水平。

标签:;  

突破“以基为本”的桎梏--论1997年高考史上多学科的特点_家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