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病的病因学研究

结节病的病因学研究

罗慰慈[1]1999年在《结节病诊治中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结节病的病因尚未探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存在若干问题,兹就近年有关的研究简述如下。一、病因学的研究许多因素曾被认为与结节病的发病有关联:1分支杆菌感染:其中包括结核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支杆菌、病毒和分支杆菌的混合感染。2其他感染性...

李秋红[2]2007年在《结节病与不典型结核病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病因学方面,在我科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一步分析结节病和结核病病理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检出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以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在结节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本方法在结节病与增殖性结核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从临床角度分别建立结节病与不典型结核病在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病理方面的评分系统和判别公式,并对两种方法和各种组合进行比较,以寻找两者在临床上的最佳鉴别方法。方法一.荧光定量PCR检测病理组织中的结核分枝杆菌:1.以上海市肺科医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结核病、31例结节病和15例其它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定量PCR检测其石蜡包埋的淋巴结或肺组织中结核菌DNA,并以胎鼠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2.结节病、结核病和正常对照组的结核杆菌DNA检出阳性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结核杆菌DNA检出的绝对和相对拷贝数。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验证以拷贝数鉴别疾病和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二.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初治且有病理的结节病和菌阴肺结核病例,采用统一调查表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1.单因素分析:菌阴肺结核病181例,结节病117例,进行单因素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报道选出对两种疾病有鉴别意义的指标作为多因素分析的变量。2.建立评分系统:经单因素分析选取的变量,分别在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病理方面进行逐步回归,经综合分析,建立各组合的评分系统;3.建立判别公式:经单因素分析选取的变量,分别在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病理方面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经综合分析把各组合最终选取的变量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各组合的判别公式;4.各组合和两种方法的比较:利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分割法比较各组合的正判率,利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鉴别这两种疾病的一致性和差别,并对两者错判的后果进行比较。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应用本方法检测的15例胎鼠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DNA均为阴性,30例结核病组中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31例结节病组中6例为阳性(19.4%),15例正常对照组2例阳性(13.3%)。经χ2检验,结节病和结核病组,结核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07,P=0.000); (χ2=32.465,P=0.000)];结节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8)。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节病组和结核病组,结核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绝对和相对拷贝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000, P=0.000;u=21.000, P=0.000),(u=2.000, P=0.000; u=3.000,P=0.000)];结节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08.500, P=0.436; u=201.500,P=0.314)。2.建立评分系统: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各方面的总体分值在鉴别两种疾病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值做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面积分别为0.929、0.987、0.995、0.999);3.建立判别公式: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各方面所建立的判别公式的正判率在鉴别两种疾病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正判率分别为84.2%、91.3%、95.6%、96.0%);4.不同组合和方法的比较:不同组合方面无论是评分系统还是判别公式除临床表现正判率与其它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合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正判率和误判后果来看,随着变量的增加,鉴别效果就越好;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不论是哪种组合,评分法均优于判别分析法。结论1.实时定量PCR检测石蜡包埋病理组织中结核菌DNA法的研究不支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结节病的相关性。此方法可作为鉴别增殖性结核和结节病的方法之一。2.评分法和判别分析法在鉴别两种疾病上均有意义。3.从正判率来看,临床表现组均低于其余各组,且随着变量的增多,鉴别效果就越好。4.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不论是哪种组合,从正判率和误判后果来看,评分法均优于判别分析法。

徐作军[3]1995年在《结节病的病因学研究》文中指出结节病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疾病,其病因一直不明。考虑到该病在全球各地罹病情况悬殊,而且有迹象表明不能排除内外病因相互结合诱致发病的可能,故本文拟从内因和外因二方面进行探讨。近年研究显示结节病是以受累部位CD_4~+T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激活、增殖为主的细胞免疫增强性疾病,而CD_4~+T淋巴细胞的激活需赖HLA-Ⅱ类抗原,尤其是HLA-DR抗原的参与。本文应用等位基因组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55例结节病患者HLA-DR基因与结节病易感性和不同临床表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外,自从Jacob 1989年提出结节病与博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简称Bb)感染有关以来,该项研究尚无定论。以往观察的标本均是血清的Bb抗体,其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结节病组织中Bb感染的情况,因此本文以原位PCR方法对23例结节病肉芽肿组织进行了直接检测,结果如下:①结节病病人HLA-DRs基因频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②23例结节病肉芽肿组织中无1例检测出Bb的存在。由此认为:①HLA-DRs可能与结节病易感性有关。②博氏疏螺旋体不是结节病的病因。

毛晨晖[4]2009年在《结节病诊断评析:蛋白质组学与临床综合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蛋白质组学对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寻找结节病诊断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用SELDI对结节病和对照组血清进行峰值筛选和分析,寻找诊断结节病、鉴别结核以及与结节病活动性相关的峰值。统计结节病和结核的临床资料,评价目前临床常用鉴别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并与蛋白质组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联合七个节点可达到诊断结节病94.87%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主节点M11483_3是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成分,而M5797_76成分不清;结节病和结核鉴别时,主节点M13752_0的峰值在结节病组显著高于结核组;结节病治疗前后差异的四个峰值可能与活动性相关。结节病和结核的临床鉴别仍需综合多种临床指标。结论:蛋白质组学有助于提高结节病临床诊断效率和进一步寻找生物标记物。

孙杨[5]2016年在《肉芽肿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治现状》文中提出背景:肉芽肿性肺疾病(Granulomatous Lung Disease,GLD)或称肺肉芽肿病(1ung granulomatosis),是一组病因不同但均以肉芽肿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肺部疾病的总称。肉芽肿性肺疾病在临床上较常见,包括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TB)和结节病等,也包括临床少见的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也称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Churg-Strauss综合征(Churg-Stauss Syndrome,CSS,也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llergic granulomatous angiitis,AGA,也称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以及多种罕见疾病。各种疾病的病因不同,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治疗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目的:探讨肉芽肿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归纳其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利于提高对肉芽肿性肺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CNKI、万方数据库等,搜集筛选相关中英文文献,总结肉芽肿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肺结核、结节病、韦格纳肉芽肿、Churg-Strauss综合征等四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将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予以归纳,并总结肺结核与结节病、韦格纳肉芽肿与Churg-Strauss综合征鉴别诊断的要点。结论:肉芽肿性肺疾病根据肉芽肿形成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肺疾病包括多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疾病,国内外文献认为遗传、环境、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但尚无统一共识。肉芽肿的形成是各种肉芽肿性肺疾病共同的病理学特征,而各种类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常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证据。这些疾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但尚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诊断手段。感染性肉芽肿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有效的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结节病、韦格纳肉芽肿、Churg-Strauss综合征等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手段单一,疗程长,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而且用量和减量速度不当可能会造成病情反复。肉芽肿性肺疾病的预后与早期有效的治疗密切相关。此外,某些类型与疾病累及脏器、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张子剑[6]2014年在《急性脊髓炎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急性脊髓炎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对比研究,旨在鉴别这两种疾病,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案,预测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急性脊髓炎组患者进行随访,明确急性脊髓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的比例。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脊髓炎6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32例。所有急性脊髓炎患者均符合急性脊髓炎国际协作组(Transverse Myelitis consortiumWorking Group, TMCWG)2002年的诊断标准:(1)因脊髓损害而引起的运动、感觉的缺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出现双侧体征或/和症状(可以是非对称性);(3)存在明显的感觉平面;(4)通过神经影像学排除脊髓压迫性损害;(5)脑脊液细胞学、IgG指数升高或脊髓增强扫描提示脊髓有炎症性改变;(6)临床症状在4小时到21天内达到高峰。所有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病例均符合poser等提出的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标准。电话随访急性脊髓炎组患者,记录其转归。按照以上标准筛选合格病例,对两种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前诱因、脊髓休克的有无、双下肢是否完全瘫痪、尿便障碍、感觉平面、发病距离入院时间、肌无力是否对称、MRI脊髓受累节段,病变是否>3个椎体节段、脑脊液蛋白、细胞数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急性脊髓炎组病例进行电话随访,记录随访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取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脊髓炎组患者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男女比为1:1.4。符合条件的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32例,男性9例,女性23例,男女比为1:2.5。两组之间比较性别构成,年龄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病例组发病前有诱因的21例(35%),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病例组发病前有诱因的8例(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发病距离入院时间介于0.17-20天之间,P50=3.0天,P95=15.0天。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发病距离入院时间介于1-120天之间,P50=27.5天,P95=120天,两组比较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尿便障碍55例(91.7%),其中部分病例需要置尿管协助排尿,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尿便障碍12例(37.5%),未发现需要置尿管者,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60例患者中,发生脊髓休克20例(33.3%),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32例患者中未发现脊髓休克患者,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急性脊髓炎组60例患者中,双下肢完全瘫痪23例(38.3%),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32例患者中双下肢完全瘫痪1例(3.1%),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有感觉平面的患者55例(91.6%),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有感觉平面的患者8例(25%)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肌无力对称患者40例(67.8%),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肌无力对称患者8例(28.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中,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43例,白细胞高于正常参考值6例(14%),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参考值12例(27.9%)。32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17例,白细胞高于正常参考值2例(11.8%),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参考值3例(17.6%)。两组进行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的比较,两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患者中行MRI检查者58例,出现异常53例,未见异常5例。其中病变位于颈髓12例(22.6%),胸髓17例(32.1%),颈胸髓联合受累19例(35.8%),胸腰髓联合受累3例(5.7%),腰髓2例(3.8%)。32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29例患者行MRI检查,全部出现异常。其中病变位于颈髓19例(65.5%),胸髓2例(23.2%),颈胸髓联合受累8例(32.9%),胸腰髓联合受累0例,腰髓0例,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发现脊髓肿胀者20例(34.5%),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发现脊髓肿胀者5例(17.2%),P=0.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组病变>3个椎体节段者45例(77.6%),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组发现病变>3个椎体节段者12例(41.2%),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脊髓炎18例行VEP检查,异常者4例(22.2%),脊髓型多发性硬化13例行VEP检查,异常者6例(46.2%),P=0.24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26例接受电话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6年。其中死亡3例。17例(73.9%)表现为单相病程。2例(8.7%)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确诊时间分别为发病后4个月和3年。4例(17.4%)复发,其中1例复发2次,其余3例复发1次。复发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1年。未发现演变为视神经脊髓炎的患者。其中一例患者曾有一过性复视,但经随访发现其症状好转,没有复发。4例患者双下肢肌力介于0-1级,双下肢感觉消失,出现肌萎缩,大小便控制不能,长期卧床。其中1例患有严重褥疮,1例因长期排尿障碍导致肾功能衰竭。14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行走不能,部分患者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行走。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发凉、麻胀,疼痛,肢体有异物感等,且部分患者阴天下雨时症状会加重。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排便无力。2例患者出现间断性下肢抽动。结论:急性脊髓炎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发病急、出现尿便障碍、脊髓休克、双下肢完全瘫痪、对称性肌无力、出现感觉平面、脊髓MRI病灶>3个脊髓节段、病灶位于胸髓的患者更倾向于急性脊髓炎的诊断。急性脊髓炎多为单相病程,发展为多发性硬化者少见。

郑禾[7]1978年在《胸内结节病》文中研究说明胸内结节病是一种以侵犯胸内淋巴组织为起源,波及肺以至全身其它器官组织的胸部疾病。早在1869年就有人对结节病进行过描述,至20世纪五十年代,学者们通过对本病受损部位频率的分析归纳,认为结节病主要损害部位不在皮肤而在胸内淋巴和肺组织,自此有胸内结节病之称。许多学者进行过病因的研究,学说颇多,迄今仍未有统一的看法。关于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国前国外有不少文献报导,特别是在治

胡炳熊, 许以平, 黄定九[8]1986年在《结节病肺部肉芽肿有关免疫病因学一些问题》文中提出结节病是一种慢性多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受损器官有单核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聚集,正常组织的结构可发生紊乱,但无干酪性肉芽肿。大多数器官可受损,其中肺最易受损,且是死亡的原因。在肺部所有的部位都可侵及,但导致肺功能紊乱主要由于下呼吸道,特别是肺泡结构的累及,可有大量单核效应细胞(通常称之为结节病肺泡炎),肺泡壁形成肉芽肿,间隔变厚伴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正常排列的紊乱,在某些患者还存在间质纤

张春阳, 冯华松[9]2008年在《结节病致病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非干酪样坏死性的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虽然进行了大量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结节病的病因仍不清楚。许多学者从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特点分析,认为结节病的发病是进入机体的某种未知的物质不断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在环境和易感基因

王学亮[10]2011年在《肺泡灌洗液CD4+/CD8+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淋巴细胞CD4+/CD8+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设备,排除非淋巴细胞、细胞碎片等对检测的干扰,以FCM分析30例肺部疾病患者BALF.选择的病例双肺CT均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合并或无肺内病变均行TBNA活检,细胞病理学明确诊断。同时行肺泡灌洗液CD4+/CD8+检查,观察肺泡灌洗液CD4+/CD8+在肺结节病与淋巴结结核之间的差异。结果:14例经TBNA活检确诊的结节病患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和CD4细胞明显增多,CD8细胞数目明显下降,CD4+/CD8+比值升高,CD4+/CD8+大于3.5 12例,其余2例分别为3.0、2.8。TBNA确诊为淋巴结结核患者16例,T细胞亚群基本在正常值范围之内,CD4+/CD8+小于3.0。结论:肺泡灌洗液CD4+/CD8+对CT以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肺结节病与淋巴结结核鉴别有重要意义。结节病患者的BALF显示淋巴细胞比例高,结节病患者的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淋巴结结核患者明显差异,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结节病诊治中的若干问题[J]. 罗慰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 结节病与不典型结核病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D]. 李秋红. 苏州大学. 2007

[3]. 结节病的病因学研究[D]. 徐作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5

[4]. 结节病诊断评析:蛋白质组学与临床综合诊断[D]. 毛晨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

[5]. 肉芽肿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治现状[D]. 孙杨. 吉林大学. 2016

[6]. 急性脊髓炎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关系研究[D]. 张子剑. 河北医科大学. 2014

[7]. 胸内结节病[J]. 郑禾. 吉林医科大学学报. 1978

[8]. 结节病肺部肉芽肿有关免疫病因学一些问题[J]. 胡炳熊, 许以平, 黄定九. 上海医学. 1986

[9]. 结节病致病因素研究进展[J]. 张春阳, 冯华松.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0]. 肺泡灌洗液CD4+/CD8+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D]. 王学亮. 山东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结节病的病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