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率机制分析_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旅游开发效率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旅游开发论文,效率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解决农民增收、就业等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到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旅游资源开发自身的经济学属性入手,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机制,寻求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合理路径。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学特征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手段、产出物等为旅游吸引物,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如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旅游、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旅游以及主要包括采摘类和品尝类的参与型旅游等。民俗文化旅游以当地民间独特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乡间特有的饮食文化、建筑风格、宗教殿宇、时令节气、婚丧嫁娶、农耕技艺、生产习俗无不渗透着独特的魅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灿烂的风情习俗,多彩的民间文化,都是乡村旅游的无价之宝。

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密切相关。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正在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在使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并进入一体化的同时,也造成世界城市趋于文化一体化的恶果。独特的乡村文明日渐成为稀缺资源,具有了经济和社会价值。相应地,如何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外部性特征

外部性是指特定行为人的经济行为对他人福利施加的一种未能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特定行为外部影响的经济后果体现为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又分为产生额外收益的外部经济和引发额外损失的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行为引发的外部收益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得到补偿,行为人获得的私人收益将低于社会收益;外部不经济行为导致的外部成本无需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支付,行为人支付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乡村旅游开发的外部性源于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首先,在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清新的空气、迷人的田野、纯朴的文化构成其独特、无可替代的审美、精神文化价值,即存在价值。乡村文明日益成为人类灵魂最后的避难所和精神家园,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全体世界公民希望能享受它;其次,乡村旅游业是一个对地方经济关联度最高、综合性最强、辐射面最广的产业,它以投资的乘数原理效应拉动乡、镇地区的道路、桥梁和通讯网络建设,拉动服务业、副业、养殖业、环保业、乡镇企业等行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起着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可见,乡村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科学合理的开发将带来远大于私人直接利益的社会效益,体现出强外部经济性;而相反,不当开发的社会成本也将远大于私人直接支付的开发成本,体现出强外部不经济性。

(三)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性中的一个或两个:消费的无竞争性,消费的无排他性。具备这些特征的物品为纯粹的公共物品。与之相反,纯粹的私人物品,必须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以及消费的排他性。消费的无竞争性,是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某人吸收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吸收。消费的竞争性相反,某人对一间屋子的使用就排除了其他不相关的人对屋子的使用。纯粹公共物品的消费无排他性,是指某人的消费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物品的消费。如某人呼吸新鲜空气时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费呼吸新鲜空气。消费的排他性是指消费者只有在按价付款后才能享受相应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外部经济的特例,完全的公共产品是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当一个物品的消费具备较大的外部影响时,这种物品就成为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是这类物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供很多人同时使用,存在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但当这个范围超过一定极限时,继续增加使用的边际成本会急剧增大甚至趋向无穷。就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而言,无论是物质景观还是民俗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不具有竞争性,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制度方面,很难实现有效排他,具备强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

二、当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表象分析

据相关研究,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是:1.起步阶段,开发不足。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景区边缘地区型旅游和都市郊区型旅游;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观光型旅游、采摘型旅游,“农家乐”型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目前才刚刚开发。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我国乡村度假型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外地远程和国际游客甚少。整体来看,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2.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项目存在类型多而总体规模狭小的特点。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千米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3.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备不足或不当。4.盲目投资,粗放经营。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人工化、城市化严重,减弱或丧失了农村原有的浓郁风情,加之经营过程中城乡文化交融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乡村旅游一经开发便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

(二)经济根源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问题首先可以归结为政府规制不足且缺乏效率。鉴于乡村旅游的高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乡村旅游开发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开发应由政府主导,由政府采取多方面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在该领域的不足。但目前各地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乡村旅游区涉及农村社区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而目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却是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从规制策略的运用上,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必然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经济手段方面,由于各级财政,尤其是乡村财政资金短缺,不但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长期性投资不足、攫取短期利益的倾向。

在政府规制低效的条件下,乡村农民参与度偏低以及旅游经营企业的短期行为,造成总体供给不足与无序开发,甚至有限的政府调节效应扭曲。传统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一种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体制。每个农户承包的土地细碎,经营规模狭小,掌握的市场信息既不充分又不准确,市场交易成本极高,非常不适应旅游业的规模化要求,单个农户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较大的旅游开发项目。乡村农民“契约人”特征明显,市场参与度低下,乡村旅游投资多来自城市或其他地区,一方面再开发中很难展现乡村特色和乡村风貌,另一方面,造成旅游收益大量外流,呈现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城市化”和“非本地化”,造成乡村旅游寿命周期短,严重破坏了乡村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外地经营企业与乡村远期利益的低相关性,政府有关投资、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不能激励企业科学规划、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等外部性强的开发措施,弥合社会收益/成本与私人收益/成本差距。相反,外地经营企业为赚取政策优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浅表开发,粗糙经营,产品缺乏特色与品位,政策效应严重扭曲。

三、应对措施与策略整合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问题分析,提高乡村旅游开发效率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严格规制与乡村农户的积极参与。鉴于乡村旅游开发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政府有效规制与乡村农户的积极参与需要从引导开发活动外部性、公共性的制度根源上寻求全面的、系统化的内化策略。按照开发活动的产权特点,相关利益主体的“契约人”特征,以及相关政策的效用特征,可将应对当前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各项措施整合如下(表1)。

标签:;  ;  ;  ;  

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率机制分析_乡村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