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志愿资源,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_独居老人论文

培育志愿资源,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_独居老人论文

社区独居老人服务的志愿资源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论文,老人论文,资源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正不断受到冲击,而机构养老模式又存在覆盖面窄、封闭性较强等限制,因此,社区养老模式作为机构养老的补充,其出现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在社区老年服务中,社会工作如何体现专业色彩与价值,值得探索和思考。本文以复旦大学社工系与上海市杨浦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合作的一项社区独居老人社区服务的行动研究为例,探索如何基于社区资源环境与老人需求,通过志愿服务资源的发掘与培育,提升老人的社区参与度和自我价值实现程度。

服务的基础与起点:需求评估

基于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和“人在情境中”的基本理论视角,社会工作的所有实务工作都应建立在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与现有资源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评估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

本次社区独居老人社区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大桥街道的800余名独居老人,出于了解其总体需求状况的目的,本项目的需求评估采用分层抽样,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以选择性的上门探访。

经过评估发现,独居老人的服务需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生理与医疗照顾。随着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变差,多数独居老人在处理家务方面,如家居维修、外出购物与就医、做饭等方面,需要有人协助,并希望在发生紧急状况时能得到及时的社区援助。

心理需求。这主要体现为抑郁情绪处理与照顾的需求。问卷调查与上门访谈结果都显示,抑郁与孤独感是困扰独居老人的主要情绪问题。抑郁情绪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日常生活的孤独感;无价值感;社会排斥感(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内化的愤怒感;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抑郁情绪等。

社会需求。多数老人的社会支持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家人和亲戚,来自社区和邻里的支持相对薄弱。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多数相对低龄(70岁以下)和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普遍表示愿意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

在现有资源方面,大桥街道依托老年活动室、老年日托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体育协会等各种硬件设施与组织机构,为老人提供了社交与文娱场所以及收费的日间基本照顾服务,但对老人的心理与社会需求方面的照顾尚不充分。

在人力资源方面,2名专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开展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和培育社区资源提供了重要基础,但相对于超过800人的服务群体而言,专业人员明显不足,需要大量志愿者的辅助与支持。

秉持积极老龄化理念,拟订服务方案

积极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倡导的关于老年发展目标的理念,它扩展了健康老年化致力于保持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健康的目标,把健康、参与和保障并列为三大支柱,强调从文化与社会角度出发,为老年群体创造积极参与社会的机会与环境。从这一理念出发,综合考虑老人服务需求与资源现状,本项目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拟订了服务方案:

1.主要工作目标是为独居老人提供基本的生理照顾和增强其社会支持与交往能力;

2.由于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而独居老人普遍存在志愿服务意愿,因此老人内部的志愿者资源的培育与优化是工作重点;

3.以志愿服务为平台,以综合服务模式整合个体生理与心理照顾,并强化老人社会参与的多元服务目标;

4.专业社工在服务设计、志愿者管理与培训以及社区资源整合等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

鉴于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基于综合服务的考虑,本方案以已在老人群体中有一定基础的社区活动“独居老人生日会”的持续开展为工作中心,以“关照与发掘老人资源”和“激活社区/志愿者资源”为两个基本方向,以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为基本工作手段,将强化社会支持的目标与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渗透。

个案工作:建立关系,发掘资源

限于人力资源不足,个案工作无法成为本次项目的核心工作手段,但要发掘资源,个案层面的工作基础不可忽略。

通过志愿者探访等方式识别独居老人中的高危人群。社工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以教育式小组的方式进行),提高他们对高危老人的甄别能力,包括对有常见严重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情绪的老人的识别能力,以及对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健康危机、丧亲等)的老人的特别关注。

个案辅导。对于有强烈情绪反应的重点个案,社工需发挥专业能力进行个案辅导。如,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老人由于没有享受到他们自己觉得应该享受的居家养老服务,认为自己受到居委会的不公平对待,因而对居委会的对立情绪严重,甚至泛化到消极抵抗所有政府层面提出的倡导。对此,传统的处理方式通常是由居委会派人对老人进行劝说和解释,试图消除其“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认知。但由于所派之人通常会被老人视为政府利益的代表者,当老人把自我与居委会对立起来时,这样的来访者及其劝说不仅难以达到效果,甚至会加剧老人的情绪反应。在此情形下,社工可充分发挥自身在建立关系与共情能力上的专业优势。

如,社工通过长期的定期探访,可能已与老人建立起较为熟悉的、良好的关系。即便与老人并不熟悉,社工也可以通过定期探访老人的志愿者这个中介,与老人建立起非官方的关系。这种关系更有利于缓解老人的抵触心理。在此基础上,社工可以通过两个层次的共情进一步巩固与老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是情绪上的共情与认同。社工站在老人的立场,对老人的激动情绪如愤怒的合理性表示理解和认同,是舒缓其激动情绪的基础。其次是能力上的共情。社工并不是直接告诉老人应该或不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老人生活经历的了解,找到并肯定他在处理生活难题方面的能力,鼓励他寻找更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式。此外,社工还特别留意老人有何特长(如手工或书画等),鼓励其多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服务,通过增加其社会交往避免其情绪反应走向极端,同时也为社区活动如生日会的开展积累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老人“被服务者”与“服务者”身份的交替。

个案管理。独居老人面临的困难通常是多方面的,因而其需求也相应的是多元的。社工在此情形下的特殊工作角色是个案管理者,将不同的服务资源转介给老人。如,一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最近屡屡与儿子因照顾自己的问题发生冲突,因而情绪低落并产生厌世的念头。此时,她的基本需求至少有日常生理照顾、家庭关系调整和改善抑郁状态三方面。但是,不是所有方面的应对都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范围内。此时,社工就可以通过有效的个案管理,借用不同的专业资源服务于老人。如,调动志愿者资源定期探访老人,并协助联络老人的家人,尝试改善家庭互动状况,同时与社区卫生中心及心理导航服务中心协调,看其是否能为出门不便的老人提供定期上门的生理检查、治疗以及心理干预。

小组工作:提供支持,提升志愿服务动力

社区为本的老年小组工作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围绕培育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的核心,本次项目的小组工作采取团康活动和志愿者支持小组两种方式。

独居老人团康活动。鉴于本次项目的人力资源有限,在社区内开展治疗性小组的可行性偏低,因此小组工作类型偏向活动小组,如读报小组、手工小组、戏曲赏析小组等。如果小组活动中老人有作品产生,且愿意用于展览或赠送他人,社工就留意并记录,以备生日会或社区活动之用。

小组活动可以依托老年活动室和日间服务中心的平台或在现已开展的活动基础上进行,但小组工作者的带领方向要指向强化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避免形成以工作者为中心的辐射状沟通模式。社工可以在独居老人群体中挑选出合适的志愿者,通过共同讨论制订小组工作计划。在前期的三四节小组活动中,由社工担任小组工作者,志愿者作为协同工作者。每节活动结束后,社工与志愿者一起对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以此向志愿者传递小组工作的理念与工作手法。经一定时间的示范和培训后,老人志愿者可以在社工的督导下独立担任小组工作者。

志愿者支持小组。志愿服务的品质对于社区为本的独居老人关爱服务至关重要。提升志愿者服务品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是针对志愿者的情绪支持小组。针对志愿者对志愿工作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抑郁、愤怒、无助感等,让他们通过情绪支持小组进行表达、宣泄,重建认知,形成志愿者内部的情绪支持网络,并以此加强志愿者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其服务动机,提升其服务水平。

其次是针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小组。单纯的奉献精神对志愿者工作尤其是长期的志愿服务(如结对关爱)的鼓励作用十分有限。如果志愿者只有爱心而缺乏专业技能,则更容易在与独居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有心无力,进一步削弱之后的服务动机。对此,社工可以阶段性地向志愿者了解他们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困难,或者他们自身希望获得哪些提升,并适当地开展专门针对志愿者的学习小组,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或技能的培训,使得志愿者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形成志愿服务的自我激励机制。

社区工作:以社区活动为平台增进参与

本次项目的社区工作重点在于以持续性的“独居老人生日会”主题活动强化独居老人对社区的参与感、社会交往以及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友好态度。“独居老人生日会”应作为常规性的社区主题活动开展。活动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持续性。依一定时间间隔(如每季度一次),为生日在该时间段内的所有社区独居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生日会分别依托不同的主题进行,如经典老电影回顾、革命歌曲演唱会、回忆童年游戏等。

延续性。通过某些环节设计(如活动纪念册的依次传递或活动展览的连续性),将不同次的生日会联系起来,避免造成人为的群体分割。

独居老人的参与性。老人的参与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直接参与活动现场。基于个案探访所了解的情况,社工动员有特长的独居老人直接参与活动表演,替代以往在外请专业团体或志愿团体(如大学生义务表演队)来演出。对于未参与表演的老人,则通过一些互动性的简单游戏设计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其二是间接参与活动。对于因身体条件限制而不便出门的老人,社区活动也应为他们提供特别的参与方式。对于有一定手工能力的老人,社工鼓励其利用闲暇时间为过生日的老人制作简单的礼物,并用影音设备将其制作礼物的过程、制作者的说明或者制作者的祝福记录下来,在生日会上播放;同时也将生日会的现场录制下来,回放给这些间接参与活动的老人观摩。其三是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其中。社工应着力在独居老人内部发展志愿力量,并鼓励其在生日会的项目策划与细节实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定期举行的生日会活动外,社区志愿文化的建设也应纳入社区工作的常规内容。如,社工可与相关主管部门协调,建立爱心兑换券制度,即独居老人志愿服务人员可凭服务时数与质量兑换一定额度的服务券,以此享受特定的社区服务,由此在社区内强化服务他人与自我服务之间的关联,培育社区的志愿文化。

社区为本的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尚属新生事物,本次项目作为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初步探索,仅提供了一个工作起点,旨在与同行交流,激发未来持续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标签:;  ;  ;  ;  ;  ;  

培育志愿资源,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_独居老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