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论文_温大翠,文容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 探讨导管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综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护理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3例;入院时患者患侧与健侧大腿平均周径差是5.96±2.16cm,小腿平均周径差是4.20±1.38cm;治疗后患侧与健侧大腿平均周径差是0.79±0.52cm,小腿平均周径差是0.56±0.29cm,大小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处渗血发生率为 20.0(6/30)%,局部皮下瘀斑发生率为20.0(6/30)%,牙龈出血发生率为6.7(2/30)%,空腔脏器及颅脑血管出血发生率0%,寒颤、发热等过敏反应3.3(1/30)%。其余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全面的观察及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40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内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胭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1]。近年来,介入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应用。我科近年来开展CDT是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溶栓治疗方法,它将药物直接滴入血栓内部,让血栓部位有最高的纤溶制剂的浓度,全身的浓度则降低,同时出血的风险也会降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2015年8月~2016年1月在此期间我院用本方法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总共30例,其中女性17例,男性13例,均为急诊入院病人,且院外未做过系统治疗。发病年龄在18~76岁之间,平均年龄57.6岁;病史过程为2~28天,平均13.6天,其中12例患者病程<14天,18例患者病程>14天而<28天;髂股型深静脉血栓8例,全肢型深静脉血栓22例;左下肢19例,右下肢11例;无明显发病原因者13例,17例患者病因分别为肿瘤(2例)、手术过后(8例)、骨折卧床后(4例)、妊娠分娩后哺乳期(3例),置管路径行小隐静脉切开直接穿刺者24例、彩超引导下直接穿刺腘静脉置管6例。

1.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肿胀疼痛等病史,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且所有患者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证实有深静脉血栓形成。

1.1.3 排除标准[2][3][4][5]:(1)3个月内有脑出血和(或)手术史、1个月内有消化道及其他内脏出血者和(或)手术史;(2)急性期髂股静脉或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腔内有较多游离血栓而未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3)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4)难治性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kPa);(5)患病年龄>75岁的慎重选择。

1.2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的统计数据资料以 s表示,所有的统计检验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结果:

1.3.1 患肢局部临床表现在溶栓前后的比较

入院时患者患侧与健侧大腿平均周径差是5.96±2.16cm,小腿平均周径差是4.20±1.38cm;导管介入溶栓治疗后患侧与健侧大腿平均周径差是0.79±0.52cm,小腿平均周径差是0.56±0.29cm,患侧与健侧大小腿治疗前后平均周径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微创学科.许多患者及家属对其知之甚少,由此产生紧张、不安情绪。作为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向其讲解介入治疗的原理、步骤。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医务人员,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建立融洽信任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2.1.2病人入院后绝对卧床,患肢抬高15~30°。观察有无咯血、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严格遵医嘱执行抗凝、溶栓治疗,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出血倾向;每日定点测量患肢及健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动态观察肢体肿胀情况。

2.1.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2.2 术后护理

2.2.1注意穿刺点出血及穿刺肢体血液循环情况,病人回病房后,穿刺肢体伸腿制动24h,穿刺点轻度加压包扎6h~12h,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询问病人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

2.2.2导管固定:患者返回病房后应妥善同定导管鞘及留置导管。经颈静脉置管的病人应安置舒适体位。经股静脉置管的病人应保持平卧位,术侧肢体伸直、制动12h,不可弯曲,防止鞘管扭曲或脱出。并向病人及家属反复解释制动的意义和重要性。留置导管接溶栓药物维持滴入,按医嘱调节滴速,并定时更换。

2.2.3导管阻塞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引起导管阻塞的常见原因有导管打折和三通开关位置错误。应经常巡视病房,观察导管位置,避免导管弯曲打折。推注药液时应检查三通开关位置,使其处于通畅状态10d后,经溶栓导管行深静脉造影,判定血管再通满意后拔除导管和导管鞘,局部加压包扎24h,24h后患肢包扎弹力绷带下床活动。全身性应用尿激酶10 X 10~20 X 10 U/d。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h/次,连续3~5d,根据凝血指标调整华法林用量及口服阿司匹林3~6个月抗凝治疗。

2.2.4术后病人应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鼓励病人适当进行足背屈活动;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辛辣等食物,进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而导致的腹压增加,避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为防止出血,在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各种创伤性操作,集中采血,减少穿刺次数,静脉穿刺后局部压迫5min,动脉穿刺后压迫10~15min。

2.2.5观察出血倾向: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判断有无颅脑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有无血尿,注射点有无出血。若出现渗血时,应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大便常规加隐血。

2.2.6观察治疗效果:溶栓期间注意患肢温度,皮肤颜色及肿胀程度。每日定点测量双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术前比较,以评判疗效。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和髌骨下缘下15cm。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临床多发病之一,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病人就诊时病史往往超过7d,错过了手术和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使得传统的手术取栓和全身用药溶栓治疗效果欠佳,血管难以再通。有研究表明,流出道梗阻将大大降低溶栓效果[6]。置管溶栓术使溶栓导管始终位于血栓内,导管和导丝的物理性开通,对血栓的溶解起到了促进作用;病变静脉内直接用药可增强药效,减少全身用药的并发症。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针对已形成的血栓,而对血液的高凝状态作用甚微。实验研究证明,肝素能增加尿激酶溶栓效果及减少新鲜血栓形成。在溶栓同时辅以抗凝治疗可加速血栓溶解、巩固溶栓的疗效,尤其对部分再通或有残余狭窄的血管,能降低再阻塞发生率。经导管局部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我们在护理中体会到,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术后认真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抗凝溶栓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出血、感染等不良作用,及时发现早期处理,才能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麟荪,贺能树.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2]吴庆华,罗小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的解析[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1,1-2.

[3]Eklof B ,Rutherford RB,Bergan JJ,etal.Revision of the CEAP classification for chronicvenous disorders:consensus statement[J].Jvasc Surg,2004,40(6):1248-1252.

[4]将米尔,张培华等,临床血管外科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35-636.

[5]Comerota AJ,Katz ML,White JV.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how much is enough?[J].Cardioavsc Surg,1996,4:101-104.

[6]顾红.余庆云.刘梅香.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16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48.

作者简介:温大翠,1970年出生,女,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温大翠,文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  ;  ;  ;  ;  ;  ;  ;  

导管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论文_温大翠,文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