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论文_温胜欣

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论文_温胜欣

温胜欣 山东省招远市卫东学校 265400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要真正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认为无非是做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 要善于煽情,倾注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 要善于思考,积极发掘课程中的“美”和“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教师的善教,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教师善教,要善于思考,积极发掘课程中的“美”和“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恰当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让·皮亚杰就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首美妙的音乐、一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扣人心弦的视频等等,往往就是语文课开课的磁石。只要老师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入新课时,运用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一下了抓住了学生的心,都想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去倾听贝多芬的故事。又如教学《孙权劝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说说由此想到了哪个英雄人物。说到“刘备、曹操”的,就可由“生子当如孙仲谋”导入;说到“关羽”的,由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引到吕蒙而导入等。课堂气氛热烈,老师要灵活调控,并适时引导学生课外“读《三国》、讲《三国》”。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如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要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春天》后,组织学生去郊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与能力。

论文作者:温胜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  ;  ;  ;  ;  ;  ;  ;  

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论文_温胜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