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人格特质论文

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主观论文,人格论文,幸福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8)03-0058-64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人格心理学中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特质和动机,分别对应于人格心理学中两种重要的研究取向:人格的特质取向与动机取向[1]。Cantor追溯了人格心理学从诞生直到当代的演变进程,发现人格心理学中一直存在这两种研究取向[2,3]。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区别在于:特质取向强调行为的特点和习惯性倾向,而动机取向更强调人类行为在情境下的目的性和目标导向性,侧重于从动力性和特异性的角度理解人格[3]。人格特质和个人奋斗分别代表了人格中的特质因素与动机因素、静态结构和动力特征。

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是个体当前正努力去做的事,代表了个体通过其行为或目标试图去独特地完成的事,由一组目标组成[4]。个人奋斗构念作为动机的“载体单元”之一,体现了人格心理学中逐渐兴起的意动观点[5],代表了动机研究的新取向。Emmons指出,拥有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并朝向其前进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先决条件[4]。个体目标的各种特征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

回顾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关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大量研究认为,外向性和神经质这两种人格特质解释了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主要的相关[6]。然而,有研究发现,个人奋斗的特征比人格特质能解释主观幸福感中更多的变异[4]。Emmons指出,个人奋斗是人格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中的一种新取向。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仅仅从人格的特质取向来研究势必不能全面地陈述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如果从人格的动机取向来研究,可以丰富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个人奋斗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现有关于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都是在国外进行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奋斗,即都有自己努力去追求的目标和想要去做的事。研究中国大学生的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仅可弥补个人奋斗在中国心理学研究中的空白,而且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此外,人格特质与个人奋斗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格分析单元,使我们得以触及人生的“静止”与“流变”两个不同的层面[2]。因此,研究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并比较人格的特质因素、“静止”层面与人格的动机因素、“流变”层面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借助于结构建模的方法,考察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人格特质、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由于对特质的分类至今尚未取得共识,本研究选取了较有影响的五因素模型(FFM),文中的人格特质采用的是五因素模型所提出的五种人格特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武汉地区6所高校,按照文科、工科、理科、农学、医学5个层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生,得到各年级的有效被试533名。被试的平均年龄在18~25岁之间。由经过培训后的研究生主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为了控制额外因素,主试的指导语是统一的。正式施测用时30分钟左右,问卷当堂发放,当堂回收。有关被试的专业、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等情况见表1。

2.2 研究工具

2.2.1 个人奋斗问卷

该问卷修订自Emmons编制的个人奋斗量表(Striving Assessment Scales)[4]。原量表要求被试列出15条个人奋斗,并对每条个人奋斗从15个维度进行评价。本研究要求被试列出5条个人奋斗,并从5个维度进行评价。之所以选取5个维度,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Emmons曾直接从15个维度中选取6个评价维度[7];其次,本研究在预测中对部分被试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回答“列出多少条个人奋斗较为合理”的问题时,85.2%的被试回答为5条。根据已有文献和对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本研究最后确定了5个维度:重要性、成功可能性、清晰性、难度、以往成就。重要性是指个人奋斗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如何。难度是指要想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个体认为会有多大的难度。清晰性是指,为了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个体对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有一个大体的思路,该思路的清晰程度如何。成功可能性是指,未来要在该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个体认为可能性有多大。以往成就是指,最近几个月中,个体在个人奋斗上取得的成功程度如何。

由于每个维度的分数是由5条个人奋斗在该维度上的得分平均而来的,那么,每个维度实则包含了5个项目。原问卷部分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计分,部分项目采用利克特9点量表计分,还有部分项目采用利克特7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统一采用5点评定,从1到5采用正向计分。问卷共25个项目,包括重要性、成功可能性、清晰性、难度、以往成就5个维度。各维度的表达式为:在重要性维度上,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在难度维度上,1表示“非常容易”,5表示“非常难”;在清晰性维度上,1表示“非常不清晰”,5表示“非常清晰”;在成功可能性上,1表示“非常小”,5表示“非常大”;在以往成就维度上,1表示“非常失败”,5表示“非常成功”。各维度的得分在1~5分之间。

2.2.2 人格问卷

采用“五因素”人格问卷(NEO-FFI)简式版。该问卷是Costa和McCrae编制的[8],由中科院心理健康实验室张建新翻译修订而成。在华人地区试用的结果表明,它具有较好的信效度[9]。该问卷共60个题目,由5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测量神经质(N)、外向性(E)、开放性(O)、随和性(A)和尽责性(C)。在一个5点量尺上(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要求被试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本研究以每个维度的粗分作为测量指标,每个维度的得分在1(5分之间。根据Costa和McCrae的报告,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神经质0.92、外向性0.89、开放性0.88、随和性0.86、尽责性0.90[10]。通过对五种人格维度的信度进行检验,本研究发现,被试在五种人格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神经质0.83、外向性0.80、开放性0.86、随和性0.86、尽责性0.84。

2.2.3 主观幸福感问卷

包括两部分:一为情绪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二是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第一部分的情绪量表,是本研究根据Diener编制的情绪量表修订而成[11]。该量表是形容词评定量表,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分量表,共9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测量积极情感的体验频率,5个项目测量消极情感的体验频率。在一个5点量尺上(从1“从来没有”到5“经常”),要求被试对过去一个月内感受到某种情绪的次数进行评价,在某种情绪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该种情绪体验越多。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得分都在1-5分之间。积极情感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消极情感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第二部分的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的是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12],由36个项目组成,采用7级计分。生活满意度得分范围在1-7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LISREL8.30和SPSS11.5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其中,五因素人格问卷(NEO-FFI)的数据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帮助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情况见表2。在个人奋斗的各个维度上,大学生在个人奋斗重要性上的得分为4.58~0.43,在个人奋斗难度上的得分为3.60~0.53,在个人奋斗清晰性上的得分为3.81~0.69,在个人奋斗可能性上的得分为3.60~0.59,在个人奋斗以往成就上的得分为3.21~0.56。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奋斗对自己非常重要;而要实现个人奋斗,则有一定难度;对于如何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以及应该做哪些事情以达到成功,大学生没有较清晰的思路;大学生认为,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大学生认为近期在个人奋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个成分中,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4.81~0.66,积极情感的平均得分为3.64~0.82,消极情感的得分为2.49~0.76。这些说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另外,在大五人格各维度上,神经质的平均得分为2.75~0.61,外向性的平均得分为3.18~0.49,开放性的平均得分为3.37~0.45,随和性的平均得分为3.61~0.37,尽责性的平均得分为3.42~0.50。由大学生在大五人格各维度上的得分可知,大学生在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上得分较低,而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四种人格特质上的得分较高。

3.2 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个人奋斗、人格特质及生活满意度的观测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几个变量都与人格特质的5个维度、个人奋斗的各个维度有显著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相关都为负,与消极情感的相关为正,而外向性则正好相反。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3个人格维度都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负相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只与个人奋斗的难度负相关,与个人奋斗的其余4个维度相关都为正,而消极情感正好与之相反。

从表2中可以看到,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相关分别为0.46、-0.40,且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0.52)。根据邱林的研究[13],因子结构的层次性成立必须有两个条件:(1)一阶因子定义良好,它们相互之间能被区分开来;(2)一阶因子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从而使它们有被一个共同的二阶因子解释的可能性。由以上相关分析可以说明,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维度的高阶因子。

3.3 各量表的信效度

由表2可以看出,“五因素”人格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绪量表的测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系数均在0.80以上。其中,“五因素”人格问卷5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神经质0.83、外向性0.80、开放性0.86、随和性0.86、尽责性0.84;生活满意度量表的α系数为0.88;情绪量表的积极情感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消极情感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0。这说明,“五因素”人格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测量信度,可以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鉴于个人奋斗问卷是一个半开放式问卷,每个维度的分数是由被试所列出的5条不同的个人奋斗平均而得出的,而每个维度下的个人奋斗项目之间的同质性可能较低,因而不能计算个人奋斗的Cronbach α系数。本研究采用专家判断法求得个人奋斗问卷的内部效度。由2名心理学家及4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根据个人奋斗的定义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判断,均认为本问卷基本能测量所要测量的个人奋斗特征,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以上分析为变量间假设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初步证据,使我们得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3.4 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1,4,5,11],本研究建构了有关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关系的两个模型。为了检验理论构想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本研究采用LISREL8.3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模型比较,选取最佳模型。

本研究为了使模型路径简化,用“人格特质”这一因子代表5个人格维度。但要说明的是,人格特质并不是5个人格维度的高阶因子,因为人格特质并不具有实质意义。在此,外向性、随和性、开放性、尽责性、神经质五种人格特质既是人格特质的观测变量,并具有实际意义。

(一)模型一:人格特质和个人奋斗为外生潜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内生潜变量;人格特质和个人奋斗分别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的观测变量为外向性、随和性、开放性、尽责性、神经质;个人奋斗的观测变量为重要性、难度、清晰性、成功可能性、以往成就;主观幸福感的观测变量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模型一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图1,其拟合度指标见表3。

(二)模型二:人格特质为外生潜变量,个人奋斗和主观幸福感为内生潜变量;人格特质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另外,人格特质还通过个人奋斗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与模型一相同。模型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图2,其拟合度指标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拟合指数完全相同。侯杰泰和温忠麟将这种用同样个数参数所产生的,与样本数据有相同拟合程度、但结构不同的模型称为等同模型(equivalent models)[14]。等同模型中各个不同模型可能含有非常不同的意义。虽然模型一与模型二等同,但两个模型的意义不同。模型一表示主观幸福感受人格特质和个人奋斗的影响。模型二表示主观幸福感受人格特质和个人奋斗的直接影响,同时人格特质经由个人奋斗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由于等同模型的拟合指数相同,此时无法依靠指标来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但我们也不能说等同模型就毫无价值。Lee和Hershberger提出,对等同模型应谨慎,应留意其存在,并检视其它模型[14]。侯杰泰和温忠麟也提出,需审视各模型所表达的意义,依据学科理论选取有意义的模型。

根据little的人格社会生态学模型[5],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个人奋斗。因此,依据该理论以及模型二的意义,本研究将选取模型二作为最佳模型。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模型二的χ[2]/df大于3,但小于5,说明模型整体上还可以接受;模型二的RMSEA小于0.08,达到了临界标准;GFI达到了0.90的临界标准;虽然IFI、CFI、NNFI没有达到0.90的临界标准,但也非常接近。可见,模型二是一个较好的模型。

图2 模型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通过比较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之间的通径系数,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此外,人格特质对个人奋斗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4 讨论

4.1 个人奋斗、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目前,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格特质的角度着手,而从动机的角度入手的却较少。虽然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强大的预测力,但并不能对主观幸福感作出完整的预测与解释,其原因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方法上的问题[15,16]。从理论上讲,人格特质只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之一,不能反映人格这个复杂的系统。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仅仅从人格的特质取向来研究势必不能全面地陈述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研究就是针对这一局限,同时从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取向和动机取向来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角度全面研究主观幸福感,从而丰富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根据已有理论,本研究建立了两个有关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是等同模型,各项拟合指数都相等。在此种情况下,仅凭数据无法判定哪个模型更好。根据Lee和Hershberger、侯杰泰和温忠麟的观点[14],应根据各模型所表达的意义,以及相关理论选取有意义的模型。本研究根据已有理论选择了模型二作为最佳模型。首先,根据little的人格的社会生态学模型[5],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个人奋斗。其次,本质上,个人奋斗是个人行动建构单元之一,也即动机单元之一[2]。因此,由一系列目标所组成的个人奋斗实则是动机的外显表现形式。从特质与动机的关系来看,特质代表行为的心理生理机制,规定动机以一致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人格特质会直接影响个人奋斗。根据以上理论以及模型二的意义,可以确定模型二为最佳模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点与Emmons[4]、Diener和Lucas[17]的结论相反。

但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所熟知的观点,即,正如Diener所言,在预测幸福感时,人格特质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因此,心理学者可以培养有利于人们幸福生活的人格特征,从而促进和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4.2 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奋斗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都有显著的预测力,但不同维度的影响作用又不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人奋斗已经取得的成就、如何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以及其思路的清晰性都对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就消极情感来看,个人奋斗的以往成就和清晰性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当大学生在以往成就上较为失败时,则会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感;而当过去在个人奋斗上越是成功,则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就越少。另外,当大学生对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的思路不清晰时,会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感。这可能是因为个人奋斗的清晰性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当大学生对于未来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的思路不清晰时,也就不相信自己能控制个人奋斗的发展,不相信自己能达成个人奋斗,因而会有较多的消极情感体验。

在生活满意度上,大学生在个人奋斗上已经取得的成就、成功可能和清晰性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当大学生以往在个人奋斗上越成功,或预期自己未来较有可能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时,或对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的思路越清晰,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

在积极情感上,清晰性、以往成就,成功可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本研究发现,以往成就的获得能导致积极情感的增加,这一结论与Emmons的研究结论一致[4]。Emmons还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解释。Bandura认为,以往成功的经验会使个体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或胜任感,从而提高积极情感体验。此外,个人奋斗的难度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当大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在个人奋斗上取得成功时,会体验到较少的积极情感。

4.3 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三种成分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于在神经质上得高分的人,情绪不稳定,往往会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因此,神经质得分高的人可能较少体验到积极情感。神经质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在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人往往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因为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更易激动、动怒和沮丧。这一点验证了Costa和McCrae关于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密切的研究结论[8]。

外向性、随和性、开放性、尽责性都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消极情感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识相一致,一般来说,外向性上得分高的人往往更为快乐,更易于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对生活更为满意。而在尽责性上得分高的人,因为其生活有条理、勤奋而有抱负,这种人一般会过上较好的生活,因而会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人格特质和个人奋斗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以比较人格的特质因素与动机因素哪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更大,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当然,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首先,对个人奋斗的测量上尚有不足。个人奋斗问卷是一个半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试对自己所列出的个人奋斗进行评价。因此,个人奋斗问卷在测量过程中能否测到我们想测量的个人奋斗,主要依靠于被试对个人奋斗概念的理解[18]。未来在个人奋斗研究中,如何找到合适的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收回的个人奋斗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所列出的个人奋斗主要集中于学习、交友、恋爱、锻炼能力等方面。有些学生所列的个人奋斗有较强的家庭倾向,如更好地孝顺父母、成立美满家庭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取向。由此我们可以考虑:能否去收集大学生的个人奋斗项目,从这些个人奋斗项目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编制一个中国大学生个人奋斗问卷。因此,如何有效地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运用个人奋斗构念,将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

其次,在考察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本研究只建构了两个结构模型。侯杰泰等认为[14],在面对等同模型时,研究者应根据有关理论列举多个可能模型,并采用模型比较法选取最佳者。本研究没有列出所有可能的模型,因此所选择的模型只是较好的,而不是最佳的,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

(1)人格特质与个人奋斗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2)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要大于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即相对于人格的动机因素,人格的特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更强的预测力。

(3)人格特质对个人奋斗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标签:;  ;  ;  ;  

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人格特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