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教育资源论文,效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3826 (2000)03—0033—04

一、研究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意义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亦称高等教育投资内部效益,是高等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投入表现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直接产出表现为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教育成果(包括人才、科技成果、社会服务等)。在目前条件下,研究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

1.它是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手段。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和世界各国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认为这是教育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我国用有限的经济力量去支撑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规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教育经费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同时,我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等现象。在目前我国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质量,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是缓解办学经费短缺的一条富有成效的途径。

2.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从宏观层次讲,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发现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为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改革教育和改善管理提供依据。从微观层次讲,通过高校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可以发现学校资源配置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以改善学校管理,挖掘资源利用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

3.它是教育的产业属性的客观要求。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既然是产业就在客观上要求善于经营,要用经营管理的思想管理教育,实行教育成本核算,讲求投入产出的效益,讲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应当明确,这与《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的非营利性没有矛盾。因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直接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是为赚钱。即使赚了钱也是用来支持教育发展。

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和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设置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高校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分析与评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制定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完善的指标体系能为改进高校的办学活动提供充分的线索和依据,能大大促进学校办学活动的开展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否则,会给高校办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反映办学目标的要求,既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又要着眼于未来,为高校办学活动提供指导,为此,应考虑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资源利用效率要尽量反映投入要素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数量因素又要考虑质量因素,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状况。

2.少而精原则:全面衡量并不等于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在能够比较全面反映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突出重点,避繁就简,指标数目少而精。否则会使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分不清主次。

3.实用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一定要考虑在目前条件下,能够取得必要的数据资料以及取得这些数据资料的成本要尽可能低,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结合上述原则,我们构建指标体系如下:

1.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1.1生师比

1.2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

1.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数

1.4教职工人均社会服务收入

2.财力资源利用效率

2.1生均经常费

2.2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

2.3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

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3.1教室平均利用率

3.2实验室平均利用率

3.3图书周转率

4.人才培养质量指标

4.1生均占有高级职称教师数

4.2生均图书数量

4.3毕业生全国外语定级统考通过率

4.4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

三、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分析说明

在指标体系中我们设置了四个一级指标,增加了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高校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培养的学生应当包括学生的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而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我们只考虑了学生的数量,没有考虑不同学校培养的同一层次学生的质量区别,这难免会导致评价的片面性。但在当前情况下完全把学生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结合起来进行量化又是不现实的(尽管有的学者提出了多种将学生数量和质量进行结合的方法如知识技能标准分、技师系数等,但目前情况下均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增设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来弥补这一不足,以便做出全面评价。下面我们对每一指标作以说明:

1.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1.1生师比:指全年标准大学生与全年专任教师平均数之比, 是反映教师利用是否充分的指标。研究表明,生师比太低,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不显著,但对生均成本的提高却有显著的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师比应当有较大的提高,才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导致工作量差虽较大,而各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比重又各不相同,所以要增加学校之间的可比性,学校的学生数应进行适当的标准化。标准化的关键是折算系数的确定。我国现行折算标准为:本科生为1, 博士生为3,硕士生为2,研究生为1.5,进修生为1.5,专科生为0.8, 函授生为0.025,夜大生为0.05, 但这一折算系数的确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我国学者提出按不同学生的拨款标准作为确定折算系数的依据,但国家的拨款标准并没有反映学生实际耗费的资源数量,我们认为较合理的办法是将不同层次学生的全国平均生均成本作为确定折算系数的依据,依此为基础由国家颁布统一的折算系数。尽管我国还未试行统一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使这一方法的运用受到限制,但这应是发展的趋势。

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但应当看到,由于学校性质(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等)不同也客观上造成了生师比的不同,不应对不同类型高校简单地进行生师比的比较。

1.2 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教师在教学活动和学校工作中居于特殊地位,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尤其是在我国高校机构臃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比重过高、人浮于事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提高教师比重。

1.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 科研和社会服务,所以理论上讲我们应分别设教师人均课时数、人均科研经费和人均社会服务收入三项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源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效率。但教师人均课时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生师比中得以反映,生师比越高,教师人均课时也越多,教师利用率越高,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我不再单设教师人均课时数。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反映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效率,目前各高校在人事编制上一般设有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员,考虑到高校的科研人员一般均有教学任务,所以我们一并列为“教师”考虑。当然反映科研效率,除了科研经费外还可通过出版专著、教材数、发表论文数、成果获奖数、取得专利数等来反映,但我们认为科研经费是最核心的指标。科研经费又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并且这两种科研经费的比在不同类别高校中是不同的,一般工科院校横向经费较多。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只比较纵向科研经费。

1.4 教职工人均社会服务收入:这一指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效率。之所以取“教职工”而没有取“教师”作为计算标准,是因为在参与社会服务方面并不主要限于教师。

2.财力资源利用效率

2.1 生均教育经常费:是指学校教育经常费投入总额与标准大学生之比。这实际上是以学校全年教育经常费作为投入量指标,以全校全年标准大学生数作为产出指标,即投入产出的计算模式。在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学校规模越大,生均教育经常费越低,教育经常费的使用效率越高,当然这里没有考虑学生质量因素,所以还必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作综合评价分析。

2.2 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教学性开支指学校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的经费,包括教学、实习、实验和科学研究等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需的物质消耗和其他费用。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学校经费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性开支比例较低,一般占34%左右,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是不利的,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教职工队伍膨胀,行政办公费开支过高所致。设置这一指标有利于正确地反映财力资源利用效率。

2.3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人员性开支包括教学、教辅、 行政、后勤人员等全体教职工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等,是教育经常费中重要的一项。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的比例达50%左右。这一比例过高,其他经费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对于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有学者主张在指标体系中再增加生均教学性开支来反映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认为这一指标单独运用可以,但在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中则是多余的,因为2.2和2.3项指标的乘积就是生均教学性开支,再增加这一指标违反了少而精原则。

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3.1教室利用率:即教室每周实际利用时数/教室座位数, 或者学生总数/教室座位数。

3.2实验室利用率:即实验室每周利用总学时数/实验室个数, 或者所用实验室个数/实验室总个数。

3.3图书周转率:即每年图书借阅总次数/图书总册数。 周转率越高,图书利用率也越高。

4.人才培养质量指标

4.1生均占有高级职称教师数:如前所述, 人才培养质量的完全量化还难以实现,这里我们用投入数量和质量间接反映学生培养质量,投入越大,人才培养质量越高,生均占有高级职称教师数越多,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质量越高。

4.2生均图书数量:生均图书数量越多意味着学生培养质量越高。 当然,这些指标必须与资源利用效率一起进行全面分析,才更具实际意义,如生均图书数量与图书周转率是紧密相联的。假定一所学校生均图书数量很少,周转率很高,则说明该校办学条件差,需加大投入。

4.3 毕业生全国外语定级统考通过率:这是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因目前实行全国外语统考,成绩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缺陷是没有考虑入学水平差异。

4.4 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这是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毕业时找到工作单位的学生占全体毕业生的比重。一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第一次就业率高低反映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对社会的适应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

以上只提出和分析了资源利用效率应采用的指标、指标的内涵和应注意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阶段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计分方法。我们综合考虑学校目前状况和专家意见,构建如右表:

说明:取全国高校或同一层次高校或同次参与评价的高校的平均值作为中等标准,然后按一定级差确定优、良、中、较差、差等评价等级。因缺乏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本表只适用于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评价,不适用于合格评价。

高校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评价的计分方法:

433

S=0.3∑a[,i]A[,i]+0.25∑b[,i]B[,i]+0.2∑c[,i]C[,i]+

i=1

i=1 i=1

4

0.25∑d[,i]D[,i]

i=1

式中a[,i]b[,i]c[,i]d[,i]分别为二级指标权重,A[,i]B[,i]C[,i]D[,i]分别为二级指标得分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和权重评分标准

和权重 优 良 中 较差 差

A(0.3) A1生师比(0.3)

人力

A2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

资源(0.2)

利用

A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数(0.3)

效率

A4教职工人均社会服务收入

(0.2)

B(0.25) B1生均经常费(0.4)

财力

B2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

资源(0.3)

利用

B3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

效率(0.3)

C(0.2) C1教室平均利用率(0.3)

资源

C2实验室平均利用率(0.3)

效率

C3图书周转率(0.35)

D(0.25) D1生均占有高级职称教师数

人才 (0.2)

培养

D2生均图书数量(0.2)

质量

D3毕业生全国外语定级统考

指标 通过率(0.3)

D4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0.3)

五、结论

与高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和教学评价相比,高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还难以拿出统一的各项指标评分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评价有以下作用:首先有利于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宏观管理,通过评价,主管部门可以了解有关学校资源利用效率高低,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一般而言,资金应首先投入资源利用效率高而经费又不足的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高校应令其着眼于当前的挖潜工作,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其次有利于学校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因为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评价,各高校可以了解各自的位置或名次,找出不足和漏洞,为今后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单项指标的评价,从某一侧面来反映资源利用效率。

收稿日期 2000—05—05

标签:;  ;  ;  ;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