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业论文,评价标准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6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内容的掌握情况。建立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成为学科教学与评价的迫切需要。如何构建学科学业评价标准,成为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初中历史教学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但由于缺少明确、具体的表现标准,缺少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对教学与评价的指引作用往往难以实现,学业评价也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全面持续发展。 (一)课程标准中表现标准的缺位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与评价的依据,应该包括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其中内容标准是规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表现标准则是要清楚地表明期望学生在不同阶段达成内容标准时所具有的成就水平,它具体规定在达到内容标准时多好是足够好[1]。从现有的课程标准看,其中的“课程内容”(2001年实验稿为“内容标准”)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度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评价建议”过于笼统,缺乏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具体评价指导,缺乏有示范作用的评价案例,所以课程标准“看似一个缺少学习成果评价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 (二)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相脱节 理论上讲,课程标准应是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但由于课程标准缺乏明确的表现标准,而且内容标准的表述比较学术、抽象,所以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同一条内容标准,会出现各种不同层次的理解的问题。对于同样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考试应该考到什么程度?教师们不知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尽量多教的策略,以免学生在需要时遇到知识不足的问题,这无形中加重了学与教的负担,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教学与评价的水平与课程标准相脱节。 (三)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相背离 课程标准虽然在“评价建议”板块阐述了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理念,并给出了评价的设计、实施、解释与反馈的建议,以及关键目标的评价案例展示[2],但并没有与内容标准相结合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学业评价系统。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纸笔测试仍然占据学业评价的主导地位,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更多的只是作为点缀。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而这种以纸笔测试为主导的学业评价显然与课程标准相背离。 二、问题的价值 构建学科学业评价标准,是对现有课程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设置是否合理、清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决定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有效实施,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使学习有要求 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在陈述方式上和课程标准保持了一致,即以学生为主语,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过程及预期的结果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我评价。 (二)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使教学有指引 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具体描述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学习结果),让教师明确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以及通过什么办法和证据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3]。所以,它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和实施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测评等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指引作用。 (三)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使评价有依据 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对课程标准中较为笼统的内容进行更明确具体的界定和阐述,提供多元的评价方式和丰富的评价示例,提高了日常教学评价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教学评价能够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可靠证据,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反馈信息。 三、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构建 (一)概念界定 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校课程上所取得的学业成就的测量和评价。学业评价标准就是进行学业评价所依据的一定的标准。如前所述,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科学习所应该达到的学习成就(学习结果)进行描述,明确告诉教师,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法和证据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标准是指基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大规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的、学生在完成阶段学习时应该具备的各种基本历史学科素养及其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 构建初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础性、合格性、全面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是一种素质评价,强调的是评价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即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所需具备的历史学科基本素养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在标准设置的条件上要保证每一个完成初中阶段历史学业的学生达到历史学科基本素养上的合格。 2.学科特色、学段特色、区域特色。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应以基于历史学科学习内容、关注学生体验的历史学科能力标准为主,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并且要充分反映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需求、特点及其发展水平。同时,应考虑区域差异,研制评价标准时应充分研究和体现区域特征,使标准更具针对性和切实的可行性。 3.重主体、重过程、重发展。学生是学业活动的价值主体,学业活动的目标应该重视满足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重视促进学生获得学业上的发展。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应该体现出重主体、重过程、重发展。 (三)基本理论 学科学业评价标准需要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进一步细化,并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业成就(学习结果)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使学业评价标准的表述更加规范化、精确化、具体化呢?需要运用教育目标分类的相关理论。国内已经引进了多种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主要包括: 1.SOLO分类评价理论。这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抽象拓展层次。它观察的是学生思维“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构建的是一个层次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评价体系,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该理论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4种类型,并将学生的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被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种水平,从而构成可以用于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学习结果评价的24个目标单元分类和72种分类结果(如表1)。学科学术评价标准构建初探_课程标准论文
学科学术评价标准构建初探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