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论文_拉珍

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论文_拉珍

拉珍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850000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评价学校整体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必要性,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本理念运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实践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实行以“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1、实行“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涵是个方面的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四方面都蕴涵着“以人为本”的光辉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既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样也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即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赖学生”这个出发点,在管理工作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实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高校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层次多、规格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高校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注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综合培养、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和保障。现代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管理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的知识内化。因此,更强调以在工作中坚持“人为本”原则。

3、实行“以人为本”是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自身也面临诸多改革和发展的命题。高校扩招、信息多元化、新时期学生特点变化、学分制改革、后勤社会化等等问题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了动态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高校扩招在增加人才培养数量、最大程度的满足青年学生对大学渴望的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负荷及学校中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另外,随着高校扩招贫困生数量的增加,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也日趋突出。此外,信息多元化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在扩宽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同时,其在信息丰富且鱼龙混杂方面的特点也给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后勤社会化也给校园带来了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强有力地冲击。公寓管理过程中加大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力度,学生食堂也按市场规律运作,这一切在提高学校后勤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后勤承包者更多的是在市场中追逐“利润”,很难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这些的内外部因素都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大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实行“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本质属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志坚定、品格优秀,综合素质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本质属性,就要体现对“人”的关注。即通过满足学生内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激发学生体内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行“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本质属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实践

1、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倡学生自主发展。针对学生这一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需求,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2、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情景性等特点,它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贝尔·认为,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是形成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霍克斯认为,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其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都会成为日后支配学生思考与行为的重要影响来源。因此, 理解学生实践知识形成的有效途径是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出发,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的个人生活根源。然而,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和在活动中形成的内在真实体验,从而既不利于通过外部机制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动机,也难以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因此,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关心学生生活,重视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实践知识、经历经验,并真正将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注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需要学生管理者把工作置放于学生生活的各种关系中进行考察,真正走进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学生采取人本理念的态度,在观察学生各种行为时,不仅仅做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要做为一个参与者。在学生生活的场景中与他们交流,从而形成一种两者之间双向的良性互动。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关怀伦理是关于人性关怀的理论,关怀之所以发生是在于一个人面对他人时所产生的关怀情感态度,这种态度所产生的关怀实践活动能够让人真正地敞开心扉,接受帮助。而这恰恰是传统学生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所忽视的。由于关怀伦理强调注重个体的情感,主张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发动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从而就把对学生真情实意的关怀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一切工作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真正与学生一起进行感受和体验。“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充分了解他及他的世界,换位思考,就好像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必须能够从内部用他的眼看他自己进他的世界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一件物品一样,从外部去观察、审核。我必须能入他的世界,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从内部去认识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具有一种关爱意识,人为地创设一种人性化的环境、采取倾听与共鸣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工作管理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总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机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帆.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7,(6):103.

【2】纪纯晶,李佳,刘志.高校学生和谐管理途径的探索.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9.

【3】王铁军.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 兰州大学学报,2006,(2).

论文作者:拉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论文_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