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用中的思考论文_李鹏程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用中的思考论文_李鹏程

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如何将其融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这是设计者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是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而总结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特点和原则,并提出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一、大学校园景观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批量扩招。因而,真正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形成规模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目前,我国高校发展态势呈现以下几种形式:1.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这包括学校的占地面、招生人数等;2.学校综合性越来越强,学科越来越多;3.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随之越来越高,原来的教学环境很难满足现代学科发展的需要。正是这几种形式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建设仍然面临着新建和扩建的问题,并且这种情况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目前,在国内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中,模式化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没有真正符合师生的心理需求,对高校师生心理特征缺少足够的认识。这直接导致现阶段我国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还处在一个比较不成熟的阶段,为形式而设计比比皆是,没有真正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

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特点

要想知道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特点,首先要了解使用人群心的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本节正是从使用人群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规律性、多样性、集体性和私密性的分析,进而探究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特点。

1 规律性

大学校园环境相比社会环境比较单纯,首先是角色比较单一,重要是由学生、教师和教辅人员组成。其次,学生又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的年龄相当,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比较接近,在校园中的活动也相对固定,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学习、娱乐、体育锻炼等活动都是围绕着相关的建筑和环境空间内完成的,教室-食堂-宿舍 “三点一线”是学生在校园中的主要活动路线。因此,这种规律性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布局、景观设置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2 多样性

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体现多样性,他们求变的思维促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个性鲜明、行为习惯不拘一格。同时,大学本身不同专业的设置,不同校园活动的开展,又使他们对校园的各种环境景观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增加以及眼界的开阔,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对设计者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3 集体性

“三五成群”是大学生户外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大学生不仅在课堂和学术活动中进行集体的学习和讨论,在生活上也表现出集体性。因此,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集体活动的这一特点,并且创造多层次、多角度的环境景观空间来满足大学生集体性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私密性

大学生均属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在心理上更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大学本身又在塑造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设计者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这一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并能自由表达个人情感的私密性空间。

三、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为师生提供学习、生活等不同使用要求的空间,来缓解师生的心理压力,增加师生户外活动的丰富性。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并总结适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设计原则,为今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校园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种安全的、祥和的、受到庇护的心理感受。大学校园归属感首先来自于对大学校园环境主观感受,进而产生的认可感与亲近感,即校园归属感。从领域性的角度看,校园环境景观的特色还可以加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因为校园环境的与众不同,可使身在大学校园中的师生从心底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有利于情感归属的形成。

2、空间体验性

在大学生活中,活动空间丰富多样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校园环境景观空间设计应尽可能地创造出有层次并丰富多样的体验式空间形式,所谓体验式空间,就是环境景观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这包括行为上的,更包括心理上的。[7]例如,我们可以设计类似时钟的空间,用座椅或花坛代表时钟上的12个点位,学生活动其中时,心理上的互动和体验也就开始了。

3、交通便捷性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道路的布置应尽量简单、方便。重要建筑之间及学生常来往的道路更要便捷通畅,尤其是上文提到的“三点一线”道路空间,绝不易设计成曲径通幽的道路形式。道路流线应充分符合师生的活动规律。

4、层次丰富性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除了要提供师生集会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开敞式空间,还需要适宜尺度的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身心放松、安静思考或私下交谈。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尽可能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和交流空间,形成多重而丰富的空间层次;在不同的空间之间应设有可感知和可认知的过渡地带,如采用不同的树种或种植方式、明显不同的地面高差或地面铺装、内外有别的座椅或灯具等,并留有机动改变空间的余地。因此,在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上,应有意识地根据开敞式空间—半私密性空间—私密性空间的不同类型来设计相应的环境空间层次,形成适宜的领域感,使得学生在不同活动和心理需求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环境景观空间。

四、结语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需要设计师的努力。同时,也要加强师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师生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认识,建立和谐的师生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主动选择和控制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自我去适应环境,通过师生与环境的双向作用,逐渐达到心理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这才是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所真正要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

[2] 李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06.

[3] 石谦飞,建筑环境与建筑心理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09.

[4]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李鹏程(1986-),男,汉,硕士研究生,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基础教学和环境设计理论研究。

论文作者:李鹏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用中的思考论文_李鹏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