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23年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环境保护23年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环保23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2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听取中国代表团关于这次会议情况的汇报以后指出,对环境问题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应当把它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此,国务院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8月5日,当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落座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前,宣布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开幕时,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便悄悄揭开了。

1983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李鹏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会议确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三同步、三统一”大政方针的确立,使中国环保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1989年4月28日,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委会主任宋健作了题为《向环境污染宣战》的长篇讲话。会议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八项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环境管理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前不久,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隆重召开。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历史地成为与当代中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水土保持法》等的颁布实施,中国政府目前已先后制定和颁发了364项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30多件环境保护专门法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在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把环境执法放在与环境立法同样重要的位置,连续四年开展全国环境执法检查,总计派出26个检查团,对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检查,先后查处和解决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非法采金和滥捕滥猎野生动物案、广东个别地方非法经销犀牛角案、废物进口案等违犯案件。

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监理、统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总人数已达8.8万人,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环保人员已达20多万人。

——“八五”期间,我国各地方各部门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积极防治工业污染。1990年国家下达的第二批共170项限期治理项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一大批限期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与“七五”末期相比,全国工业废水处理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机械行业淘汰了15批污染重、能耗高的产品,电力部所属火电厂除尘效率平均达到95%,基本结束了大中型电厂向江河排污的历史。石化系统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在“八五”的5年间工业总产值由665亿元增加到885亿元,万元产值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下降了58%,实现了增产减污。

——从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至今,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由72座猛增到139座,处理能力提高了13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38.6%提高到68.4%,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7.8%提高到23.8%,城市水源水质达标率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建成烟尘控制区1133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800平方公里,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有所下降,部分城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植树造林工作在全国广泛持续开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3.92%,有724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全国建立16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生态农业试点扩大到2000多处,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稳步发展。

同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加强,新建成6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200多处,开初步建立起全国牧草种质繁育体系。目前,全国有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占国土总面积7.19%,吉林长白山、云南西双版纳等10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八五”期间,全国环境科技成果达2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0多项,为促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污染防治能力,共筛选出环保最佳实用技术438项,为防治污染提供了支持。

——1991年,我国发起召开“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迈开了中国环保走向世界的步伐。这次大会发表的《北京宣言》为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做出了贡献。1992年6月,李鹏总理在环发大会上提出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我国加入了多项国际公约和议定书,为实施这些条约,我国制定了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在内的十多项对策方案及规定,取得了许多实际的进展。我国先后同15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同一些国家开展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洋保护行动计划等区域环境合作,1992年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成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人们的斗志,然而,不容乐观的中国环境现状,也给中国提出了新的问题——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发达的城镇水污染尤为突出,城市河段水质超过三类标准的已占78%,湖泊、水库总磷、总氮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酸雨污染目前已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并呈现继续扩大之势;全国近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围城现象日趋严重;一个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一群土焦炉熏黑一片天的现象非常普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草地约占可利用草地的1/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动植物生态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些物种已经濒临灭绝;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甚至出现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状况……凡此种种,勾画出一幅严重的环境危机图画。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文件指出:“创造条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此外,有关部门已意识到,还要加强工业污染的控制,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到2000年,县及县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3%,废气处理率达8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0%;乡镇工业污染处理能力要有大幅度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绿化覆盖率达2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提高5至10个百分点;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保护国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综合治理和森林植被的恢复,控制农田污染和水污染;森林覆盖率达15%。

任重而道远。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道路还很漫长。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合作、积极行动,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和共同繁荣而奋斗。

标签:;  ;  ;  ;  ;  ;  

中国环境保护23年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