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中国论文,水平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当前国内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府、企业及家庭等各部门信息化普及与应用的状况和程度,评价与监测我国信息化的成果、发展水平与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制定“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结合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提出对信息化发展进行统计监测的目标,从2004年初起,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力量进行了“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不仅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调查表设计,而且在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调查了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信息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信息化水平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四个方面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①

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通过计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来对全国信息化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价。

“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是针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家庭信息化水平的不同特点而设计,该指标体系可以提供更加具体的信息化统计数据和情况,支持总指数的计算,同时也可以评价政府信息化、事业单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发展状况。

为了收集两个指标体系的数据,以顺利进行全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我们设计了四个相应的调查表。

(一)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从信息化应用条件和信息化应用状况来测评全国的信息化水平,该指标体系包括六个分类指数的23个指标。

这六个分类指数分别是基础设施指数、可购性指数、知识指数、接入质量指数、使用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这六个分类指数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信息化水平的体系框架。每一类的状况都影响着和制约着其他各类水平。这六个分类指数共同构成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二)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

根据ITU和OECD等国际组织研究信息通讯技术统计与调查的经验,同时针对我国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主体,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我们建立了信息化水平的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该体系既可以支持“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计算,又可以体现四个部门的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为国家制定关于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提供更具体的情况和统计数据。

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主要侧重政府的自动化办公系统;企业则侧重了企业电子商务,即企业接收网络订单和网上交易的情况;家庭信息化水平侧重网络接入状况和网络应用等情况(具体指标略)。

(三)信息化水平评价相关调查表的设计

为了获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我们分别设计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四部分调查表。

这四部分调查表均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单位基本情况;二是信息化应用情况。

根据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调查表,2004年8月至10月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统计中心)会同设管司及三支调查队(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企业调查总队)对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内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次性抽样调查。

二、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测算方法

根据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调查数据,我们对全国及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年和2003年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和分类指数进行了测算。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

其中,II[(,E)]代表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得分,n 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m表示信息化水平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ij]为第i 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 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

在对各指标计算前,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评价与打分法。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六个分类指数的权重分别为:基础设施指数为18%,可购性指数为17%,知识指数为15%,接入质量指数为17%,使用指数为18%,环境与效果指数为15%。

为了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情况,我们需要计算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对反映某一地区信息化水平在不同年份间的增长变化情况,我们采用逐层实物量计算法,即计算该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中的每个实物量指标发展速度,然后加权平均汇总,来得到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发展速度或分类指数发展速度。

三、部门信息化水平抽样调查方法和计算方法

(一)调查地区的确定

为了使调查的数据及测算结果能反映全国的信息化水平,本次调查按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抽选样本,并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高低,选出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调查地区。其中东部地区4个(北京、广东、浙江、山东)、中部地区3个(吉林、湖南、安徽)、西部地区3个(内蒙古、陕西、甘肃)。

(二)调查部门的确定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信息化水平,根据信息化应用的主体划分,此次调查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对我国各个方面(政府信息化、事业单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水平)有较全面的了解。

(三)调查样本量的确定

此次调查样本量是分别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包括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四个部门确定的。其中政府部门901个,事业单位1000个,企业3000个,居民家庭样本量8000个(城镇家庭5000个,农村家庭3000个),样本总量为12901个。

四、中国信息化水平总体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总体分析是通过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来反映的。

(一)测算结果

根据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在对调查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用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对全国及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和2003年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 2001~2003年全国及10个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

位次 2003年

2001年

地区 指数值地区 指数值

全国 49.12 全国 39.73

东部地区 56.09 东部地区 47.20

中部地区 42.54 中部地区 32.40

西部地区 41.71 西部地区 30.61

1北京 71.83 北京 63.36

2浙江 53.93 广东 43.84

3广东 53.12 浙江 43.81

4吉林 49.04 吉林 40.56

5山东 45.49 山东 37.77

6陕西 44.02 湖南 33.43

7内蒙古

43.27 内蒙古33.03

8湖南 41.86 陕西 32.27

9甘肃 37.85 甘肃 26.53

10

安徽 36.73 安徽 23.22

表2 2003年全国及10个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指数

地区

基础设施 可购性 知识接入质量 使用 环境与效果

全国

52.47 43.05

50.93

51.44 60.7133.61

东部地区

61.71 60.63

57.16

51.37 59.1044.88

中部地区

37.79 40.37

41.77

47.06 53.0533.96

西部地区

37.49 38.44

43.94

41.07 52.0836.55

北京

82.6970.20

80.31

58.69 69.3570.00

浙江

60.6163.72

49.17

50.93 59.7536.00

广东

60.09 58.12

47.69

49.76 58.9441.34

吉林

44.21 48.36

51.97

51.69 58.2238.67

山东

43.44 50.49

51.46

46.11 48.3732.16

陕西

36.7237.38

51.36

41.60 52.1346.00

内蒙古 43.74 46.26

43.55

46.72 50.2626.72

湖南

35.32 38.38

39.58

48.77 55.4231.86

甘肃

32.01 31.68

36.91

34.90 53.8436.94

安徽

33.83 33.88

33.76

40.72 45.5131.35

表3 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

和分类指数年均发展速度

地区总指数 基础设施 可购性 知识 接入质量 使用

环境与效果

全国1.28

1.29 1.22

1.04 1.75 1.26

1.04

安徽1.43

1.47 1.21

1.02 2.04 1.71

1.04

陕西1.36

1.33 1.28

1.02 2.03 1.40

1.01

内蒙古 1.34

1.36 1.31

1.02 1.96 1.38

0.94

甘肃1.32

1.31 1.38

0.99 1.69 1.31

1.17

浙江1.28

1.33 1.20

1.10 1.60 1.29

1.13

广东1.28

1.31 1.13

1.10 1.86 1.20

1.03

北京1.26

1.23 1.13

1.03 1.90 1.18

1.07

湖南1.24

1.27 1.22

1.03 1.64 1.26

0.98

吉林1.24

1.20 1.25

1.00 1.65 1.21

1.10

山东1.23

1.26 1.13

1.06 1.64 1.15

1.09

(二)总指数分析

1.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12,北京居第一位。

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12。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71.83,居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位;浙江省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3.93,居第二位;广东省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3.12,居第三位。排在后面的三个省为湖南省、甘肃省和安徽省,得分分别为41.86、37.85和36.73。

2.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平均每年提高28.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年平均增长28.1%,保持在较高水平。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比2001年的39.73提高了9.39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测算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50%的省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排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后面的甘肃省和安徽省,尽管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相对较低,但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徽省增幅最高,比2001年提高了13.51个百分点。

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2003年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6.0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2.54和41.71,其差距较大,但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前三个省(自治区)均为中西部地区,他们是内蒙古、陕西和安徽,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分别为134%、136%和143%。

从2001~2003年的发展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信息化水平暂时落后,但近年来信息化水平的发展速度却相当高,这使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缩小。信息化水平暂时落后地区近年来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西部省份正在快速发展;二是部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因起点低、指标基数低而发展速度比较高。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从2001年的100∶68∶65缩小为2003年的100∶76∶74。

(三)分类指数分析

1.2003年全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的比较。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较好。测算结果表明,在分类指数中信息化使用类指数得分最高,为60.71。反映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好。此类指数主要衡量信息和通讯技术实际使用情况。从反映此类指数的主要指标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来看,全国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②由2001年的6.27人上升到2003年12.05人,几乎翻了一番。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互联网接入率和使用率将会越来越高,应用程度随之会越来越高。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接入质量的提高较快。测算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类指数和接入质量类指数较高,分别为52.47和51.44。这反映了在影响信息化水平的计算机拥有率及宽带使用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为推动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及各地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基础电信网络,电话用户数量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我国的宽带网络建设在加快发展,无论是国际互联网带宽,还是宽带用户数,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上网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使我国上网人数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测算结果表明,知识类指数也较高,为50.93。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两基”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各类培训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们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家的知识水平对新技术使用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程度。

我国上网成本偏高制约上网率的提高。测算结果表明,可购性类指数较低,为43.05。这反映出我国上网的各方面费用较高,这与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很不相适应,是影响用户上网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上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好的支持,但要被使用还必须让人们能买得起。

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测算结果表明,环境与效果类指数最低,为33.61。这方面与我国信息化发展很不适应,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发展与效果问题。

2.2001~2003年全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变化比较。

从2001~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的变化情况看,接入质量指数提高最快,为75%,表明我国的国际互联网带宽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家庭接入互联网中,一半以上家庭以宽带上网为主,从而提高了互联网接入的速度和质量。

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和互联网使用指数提高较快,分别为29%和26%。一方面表明近年来我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程度正在提高,并享受着信息化给人类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

可购性指数增速度较低,为22%。说明目前我国上网费用降低相对较慢,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充分使用。

环境与效果类指数和知识类指数增速最低,均为4%。 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信息化水平发展的支撑力度还不够,而且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在这方面应加以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说明现阶段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在提高方面重视得不够充分,这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的提高。

五、各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比较

1.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看,政府部门固定电话和计算机拥有量最高,而事业单位固定电话拥有量提高的最快,2003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比2001年增长52.9%。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虽然较小,但提高的最快,2003年每百人计算机数比2001年增长了125.0%。

表4 各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 单位:台

部门每百人固定电话数 每百人计算机数

2001

2003

2003年比

2001

20032003年比

年 年 2001年增

年 年 2001年增

长(%) 长(%)

政府44.0

52.0

18.2

32.0

49.053.1

事业单位20.4

31.2

52.9

29.4

49.367.6

企业7.38.820.5

0.71.0 42.9

家庭16.0

20.0

25.0

1.63.6 125.0

2.从信息化人才素质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重最高,2003年分别达到70.1%和62.2%,远远高于企业单位的18.0%。政府信息化技术人员比重达到6.1%,比事业单位高2.7个百分点,比企业高4.0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达至40%左右,远远高于企业的5.9%。

表5 各部门信息化人才状况比较 单位:%

部门受过高等教育 信息化技术接受信息化培训

人员比重 人员比重 人员比重

2001年

2003年

2001年 2003年2001年2003年

政府67.2 70.1 5.1 6.1

30.8 40.9

事业单位57.1 62.2 2.5 3.4

26.6 39.5

企业15.0 18.0 1.4 2.1

4.3

5.9

3.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来看,事业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高,增加得最快。2003年事业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65%,比2001年6.98%增加了1.7个百分点。2003年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2001年增加0.4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下降。

表6 各部门信息化投入情况比较 单位:%

部门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提高百分点

政府

8.12

8.11

-0.01

事业单位

6.98

8.65

1.7

企业

5.79

6.20

0.4

4.从网络应用情况来看,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三个部门的互联网接入率几乎相同,达到56%左右。而家庭互联网接入率最低,只有8.8%。从反映网络应用的另一个指标、即通讯费、上网费用占管理支出费用总额的比重来看,企业所占比重最高,2003年达到3.45%,比2001年略有下降。

表7 各部门网络应用情况比较 单位%

部门互联网

通讯费、上网费用占管理(家庭)

接入率

支出费用总额的比重

2003年

2001年 2003年2003年比2001年

提高百分点

政府56.2 2.96

3.02 0.06

事业单位56.7 1.24

1.27 0.03

企业55.0 3.63

3.45 -0.18

家庭8.8 5.90

7.05 1.15

(二)各部门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水平亟需迈上一个新台阶。尽管几年来全国信息化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问题还需要注意,比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信息化意识淡薄,协调力度不够,“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等观念还存在,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而应用落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与法规建设滞后、融资渠道不畅等,也制约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政府信息化使用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在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如今,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公共信息网络已遍及全国城乡;“金”字系列国家级电子信息应用工程的目标已陆续实现并投入应用;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已相继上网并发挥网上作用,“电子政府”的雏形正孕育形成。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还未能发挥其所有的潜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政府部门拥有互联网站的比例仅为17.13%,网站平均点击率为24.1万次,而且除北京外,地方政府网站的点击率都比较低,最低的仅为1.22万次。目前大多数网站互动程度低,缺乏回应性,政府网站对电子邮件的回复率低,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的回应性。

2.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电子商务整体水平较差。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特别是决策者的重视与否、认知程度好坏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者的信息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信息化重视不够。有的认为搞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不合算;有的认为太复杂,难把握,学不会,也不想学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差别很大,这也阻碍了中国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调查显示,2003年企业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比重只有1.21%。

表8 各部门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比重 单位:%

部门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提高百分点

政府

0.020.190.17

事业单位

3.085.472.39

企业

0.941.210.27

家庭

0.080.310.23

3.我国家庭信息化水平在城市与农村中的差距较大。

家庭信息化水平在城市与农村中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从而使得在农村与城镇、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如上述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在计算机及上网设备配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是人员素质和培训教育水平的影响。该调查结果显示,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在东中西地区的差距为100∶57∶58;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100∶5。在调查问卷中,由于不会相关计算机及上网基本技能而影响上网的比重,农村居民占32.68%,城镇居民占11.84%。

表9 影响家庭上网的因素比例情况 单位:%

合计 城市 农村

1.成本太高 35.1541.34 30.77

2.网速太慢或网络传输质量不稳定 5.38 5.58 5.24

3.不会相关技能 24.0411.84 32.68

4.没兴趣18.0011.90 22.33

5.其它 17.4329.34 8.99

三是上网成本太高。该调查结果显示,有1/3以上的城乡居民认为上网成本太高影响他们上网,其中城镇居民占41.34%,农村居民占30.77%。

此外,信息资源的匮乏、物流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及社会信用系统的不完善等,也影响着家庭信息化的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促进家庭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等为数字家庭的发展提供良好应用环境、信息资源条件和安全保障以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要大幅度降低信息化应用的成本,即大幅度降低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的价格,大幅度降低通讯价格及上网价格等。

4.各个部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制度还处于初级水平。

据调查结果显示,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各个部门所采取的信息化安全措施还只是本地备份、安装防火墙、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而对于那些相对先进的安全措施采用的较少,如安装邮件加密系统、建立虚拟专用网、安装高级杀毒软件等。

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是风险因素增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要。各组织机构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和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更加需要科学的组织实施和严格的项目管理。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我国信息化应用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是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较也存在不小的距离。据国际电信联盟(ITU)2003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关于数字接入指数(DAI)的比较中,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DAI指数可划分为四个水平等级(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低水平),我国排在第三等级中,即中等水平行列。在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我国在使用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和质量指数方面的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和差距使我国信息化的整体效益难以更好地发挥。当前,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信息产业的新发展,都对我国信息化应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中国信息化水平现状,分析与国外信息化发展的差距,有效地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正确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和应采取的对策。

对策和建议主要有:(1)加快有关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降低成本,普及大众。(3)加强信息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力度。(4)加大国家对信息化投资力度,缩小地区间差距。(5)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与水平。(6)建立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和评价监测体系。

目前中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是通过一次性调查收集数据测算出来的,调查中有些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数据尚未包括进来(如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时一次性调查很难在较长时期内连续地、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概貌。在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信息化相关数据采集系统,定期地监测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水平,准确、全面、持续性地测算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我们建议尽快研究和建立国家与地区信息化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起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调查系统,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并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定期监测我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定量地衡量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国际比较中的地位、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工作,以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为实现联合国大会提出的世界“千年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1999 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受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的委托,设计了包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发展政策等六个分类指数的第一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对我国1995—2001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支持了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现根据专家的建议,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评价,设计了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此次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国际电信联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荐和建议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置的。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与第一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基础和框架是可以相互衔接的。

②本课题中互联网用户采用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即指每月上网—的人数。我国CNNIC调查中,互联网用户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人数。

标签:;  ;  ;  ;  ;  ;  

我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