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王海荣[1]2003年在《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对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一套相近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的手段、方法的概括化。它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测验法和问卷法,辅助以访谈法等其它方法,对665名蒙汉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以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的使用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求助,幻想、退避、忍耐四种应对方式不存在民族差异,问题解决、发泄两种应对方式存在民族差异。汉族初中生比蒙古族初中生倾向于使用发泄的应对方式,蒙古族初中生则比汉族初中生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 2.蒙汉初中生不同性别之间应对方式的使用差异不显着,女性仅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发泄的应对方式。 3.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存在年级差异。问题解决、求助、发泄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退避和幻想的使用则呈起伏状,初一年级到初二年级呈上升趋势,初二年级到初叁年级呈下降趋势。 4.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既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又具有跨情景的不一致性。问题解决、求助、忍耐叁种应对方式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退避、发泄、幻想叁种应对方式则具有跨情景的不一致性。人际情景中蒙汉初中生要比考试情景中蒙汉初中生更倾向于使用退避、发泄、幻想叁种应对方式。 5.蒙汉初中生的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幻想、忍耐的应对方式分别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蒙汉不同民族初中生的不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存在民族差异。 6.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的采用存在民族、性别、年级和情景的差异。 7.幻想、问题解决、发泄和忍耐四种应对方式对蒙汉初中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问题解决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幻想、发泄、忍耐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蒙汉初中生应对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蒋佩[2]2008年在《回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方面研究的兴起,生活满意度作为幸福感的一个关键指标倍受关注。目前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已经广泛地渗入到了各个年龄阶层和特殊群体,但是对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正经历着阶段性的变化,可塑性比较强,他们如何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而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物质保障者,其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也势必因民族文化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对比回汉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并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他们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对于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C.Perris等人编制、后由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和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以及张兴贵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677名汉族和回族的初中生进行测量,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汉族初中生的学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以及整体生活满意度显着高于回族学生。性别和年级对汉族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着,而性别对回族初中生生活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回族女初中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均显着高于回族男初中生。父母是否离异对回汉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着影响。2、汉族学生的父亲给予孩子的情感温暖理解要显着多于回族学生的父亲,而回族学生的母亲则比汉族学生的母亲表现出更多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以及偏爱被试的行为,并且回族学生的父亲较汉族学生的父亲也表现出更多偏爱被试的行为。性别和年级对回汉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有显着影响。3、汉族初中生比回族初中生更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发泄和求助的应对方式。性别和年级对回汉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显着。4、父母教养方式对回汉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拒绝否认这四种教养方式对汉族初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预测量为18.6%;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两种教养方式对回族初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预测量为10.1%。5、应对方式对回汉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问题解决和求助这两种应对方式对汉族初中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预测量为25.3%;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回族初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预测量为15.0%。

葛秀芹[3]2012年在《农村初中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569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农村初中生456名,城镇初中生113名,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分析,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情况;探讨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作用;结合个案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途径,从而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着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中学习压力感、焦虑及情绪不稳定问题处于前叁位。城乡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农村初中生中,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高,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趋于严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类别的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显着性差异。3、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总体上较积极,指向问题的应对水平高于指向情绪的应对水平。4、农村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且有待提高。5、农村初中生的指向问题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其各因子都存在着极其显着的负相关,指向情绪的应对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其各因子存在着极其显着正相关。6、应对方式中指向问题的应对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指向情绪的应对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指向问题的应对、指向情绪的应对及自我效能感共同对心理健康问题起预测作用。最后,本研究还在量的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提高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孙萨日娜[4]2008年在《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这使得青春期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心理冲突和挫折。中学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时期”、“心理危机时期”,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现在有许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但是进城求学的蒙古族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目前还是空白。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因此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可以填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由于相关研究较少、民族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滞后,从而一直没能形成符合蒙古族中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本研究不但可以了解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分析他们特有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民族文化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何作用还可以为建立科学的蒙古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格及心理特征,分析讨论了影响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对策。由于,就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主要仍然停留在学校教育的阶段,所以本文也主要是以符合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为主要方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等叁个方面阐述了建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些建议与参考意见。

佟燕燕[5]2009年在《家庭环境对蒙古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对方式是介于压力与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机制,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维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蒙古族家庭环境对本民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家庭是实施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蒙古族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观念并存。本文从文化和家庭教育角度进行研究,在已有文献分析、访谈和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挖掘蒙古族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编制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两个问卷。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问卷是反映家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家庭支持问卷包括与个体压力应对相关的家庭影响因素。运用两个自编问卷和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探讨蒙古族家庭环境对本民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问卷包括人文教育、崇尚英雄教育、自然教育、道德教育四个维度,共23道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家庭支持问卷包括交往支持、精神支持、情感支持、精神压力四个维度,共26道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蒙古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的选择以成熟型为主。4.蒙古族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幻想维度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而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维度上,男女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蒙古族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而在其它维度上没有显着的年级差异。5.蒙古族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大部分因子呈显着相关。高低组t检验发现,蒙古族传统教育高分组的蒙古族初中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而低分组的蒙古族初中生更多采用自责和退避等应对方式。6.蒙古族初中生应对方式与家庭支持大部分因子呈显着相关。高低组t检验发现,高家庭支持的蒙古族初中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而低家庭支持的蒙古族初中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中间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7.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精神压力和崇尚英雄教育对解决问题有预测作用;精神压力和自然教育对自责有预测作用;精神支持和人文教育对求助有预测作用;精神压力对幻想和退避有预测作用;精神压力、交往支持和精神支持对合理化有预测作用。

汪尚力[6]2016年在《初中生情绪智力、自我和谐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考察成都市成华区初中生的情绪智力、自我和谐、手机依赖的现状,探索情绪智力、自我和谐和手机依赖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叁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为预防初中生过度使用手机倾向,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水平提供新的途径,为初中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成华区四所学校的480名初中生,并采用《情绪智力量表》、《自我和谐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其进行施测。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拟合优度k-s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综合所得结论如下:(1)初中生的手机依赖呈正态分布,手机依赖发生率为24%。手机依赖发生率在学校类型、学校性质、年级和性别上无显着差异。(2)初中生情绪智力呈正态分布,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手机依赖与非依赖组总体情绪智力无显着差异;情绪智力在学校性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学校类型和性别上无显着差异。私立校初中生情绪智力显着低于公立校,初叁的总体情绪智力和情绪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初二,初叁的运用情绪水平显着高于初一。(3)初中生自我和谐呈正态分布,总体处于中间水平。手机依赖与非依赖组总体自我和谐存在显着差异。自我和谐在学校类型、年级和性别上无显着差异,在学校性质上存在显着差异,即公立校初中生自我和谐水平高于私立校。(4)初中生情绪智力、自我和谐和手机依赖叁者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自我和谐在情绪智力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6.8%;情绪智力、自我刻板性和手机依赖叁者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自我刻板性在情绪智力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0.3%。

谢静[7]2011年在《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研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为从自我概念角度理解彝、白少数民族青年抑郁的发生提供依据,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彝、白少数民族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青少年社会自我量表、Beck抑郁自评问卷四个量表,对云南民族大学2008年、2009年9月入学的1800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年历时3个月的调查,共收回问卷1800份,剔除未做答完整或空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2份,其中彝族566名,白族543名,汉族603名。数据采用SPSS18.0版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Spearman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特点分析发现: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对自己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是,汉族:3 .57分,彝族:3.53分,白族:3.51分。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多重比较,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的总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具体维度在身材特征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经两两比较汉族学生对自己身材特征的满意度比彝、白族学生高。叁个民族的男生在身材特征方面都比女生满意度高。在相貌特征、身材特征两个方面,城市人群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农村人群则只是在身材特征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分别就叁个民族大学生不同学科进行分析发现,只有理工科的学生在身材特征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各维度中,相貌特征和负面特征的得分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叁个民族相貌特征和负面特征的得分均呈现: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的阶梯样递减。(2)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学业自我的特点分析发现:叁个民族学生学业自我的总分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汉、彝族学生对学业自我比白族学生满意。具体维度在学业体验和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经两两比较彝族学生比汉、白族学生在学业体验方面更为满意,学业行为方面白族学生满意度较汉、彝族学生低。男生在学业体验和学业行为两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女生在是在学业能力和学业成就两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叁个民族的学业自我各维度在学业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叁个民族都是男生比女生满意度高。城市学生在学业能力、学业行为和学业自我总分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农村学生则只是在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自我总分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叁个民族的学生的学业自我各维度,除学业成就外,在学业能力、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自我总分上都存在城乡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学业体验和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文史类学生只是在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的得分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基本呈现: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的阶梯样递减。(3)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社会自我的特点分析发现: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自我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是,汉族:3 .57分,彝族:3.62分,白族:3.59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具体维度在兄弟姐妹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同学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及角色规范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经两两比较在兄弟姐妹关系方面白族较汉族学生更满意,在师生关系方面汉、彝族学生满意度较白族学生高,在异性同学关系方面白族学生较汉、彝族满意度高,在邻里关系方面白、彝族学生满意度较汉族学生高,家庭地位、角色规范方面彝族学生比汉、白族学生有较高的满意度。男生社会自我在兄弟姐妹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同学关系、邻里关系四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女生则在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和班级地位四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在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城市学生在亲子关系、陌生人关系、班级地位、角色体验和社会自我总分这五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农村学生则在师生关系和角色规范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角色体验、角色规范和社会自我总分上均存在城乡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兄弟姐妹关系、异性同学关系、邻里关系、角色规范和社会自我总分五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文史类学生则在师生关系、邻里关系、角色规范叁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自我各维度在兄弟姐妹关系、异性同学关系方面存在专业差异。社会自我各维度中,异性同学关系、陌生人关系、班级地位、同伴地位、角色体验、角色技能、角色规范的得分和社会自我的总分都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4)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抑郁的特点和与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相关分析发现: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彝族:72.3%;白族:68.5%;汉族:63.3%。经卡方检验,抑郁流行率和抑郁水平有统计学差异(χ2=15.236,P=0.018)。其中,轻度抑郁的流行率:白族>彝族>汉族;中度抑郁的流行率:彝族>白族>汉族;重度抑郁的流行率:彝族>汉族>白族。彝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各个维度,除亲子关系、同伴地位以外,均与抑郁呈明显的负相关。白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各个维度,除亲子关系、同伴地位、角色技能、角色规范以外,均与抑郁呈明显的负相关。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各个维度,除同伴地位以外,均与抑郁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1)汉族学生对自己身材特征的满意度比彝、白族学生高,存在性别、城乡、专业差异,相貌特征和负面特征影响抑郁的水平。(2)汉、彝族学生对学业自我比白族学生满意,且叁个民族的男生比女生,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理工类学生比文史类学生满意度高,学业自我各维度中,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的得分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3)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社会自我的总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社会自我不同维度存在性别、城乡、专业和抑郁水平的差异。(4)抑郁流行率是彝族发生率高、汉族低,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满意度高,抑郁的发生低。

陈思超[8]2016年在《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积极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消极转向积极。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日趋增多,但是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成人、大学生,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民族居住区寄宿制学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叁个量表,以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两所寄宿制中学315名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中使用了差异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等统计方法,分析学生整体、性别、年级、家庭结构等变量对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叁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海省藏民族居住区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心理、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状况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水平相当,但“学习焦虑”非常严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除了性别和寄宿制影响了“支持利用度”之外,其他因素对社会支持都未产生影响。非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优于寄宿生。非寄宿生“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上优于寄宿生,但在“积极情绪”上两者并没有差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优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是否寄宿、年级都可以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其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年级、心理健康水平可显着预测“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年级可预测积极情绪;客观支持、是否寄宿、心理健康水平可显着预测消极情绪。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心理健康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产生了不完全中介效应。

李泳波[9]2007年在《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文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体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知觉和主观评价。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期内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及其它问题大多与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有关,并影响其行为、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着相关。一般而言,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个体会对自己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积极地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往往起到积极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也是个人人格结构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有关人士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尤其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Williams H·Fitts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台湾林邦杰修订的第叁版)和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714名高中学生进行测量,研究高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据数据统计结果,得到以下结论:一、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存在非常显着的民族差异。尤其是在生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因子及自我总分上存在非常显着的民族差异。二、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只有在自我批评因子上男女高中生差异显着。叁、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存在较显着的年级差异。从高一到高叁自我概念发展呈曲线发展趋势。高一到高二呈上升趋势,高二到高叁呈下降趋势。四、蒙汉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非常显着的民族差异。尤其是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因子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五、蒙汉高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差异显着。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因子上性别差异显着。在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因子上男女差异比较显着。六、蒙汉高中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年级差异非常显着,在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因子上差异比较显着。七、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总分及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呈显着负相关。八、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心理自我对蒙汉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银花[10]2009年在《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深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课题,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虽然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层面,对“怎么办”的干预研究即针对学生学业自我的培养对策、教育干预实验研究甚少,尤其是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自我的相关研究更少。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教育实验等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是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研究。通过郭成、赵小云(2006、2007)编制的中学生学业自我量表,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进行测查和分析。其次是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进行实验干预研究。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叁个小部分:一是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水平进行前测;二是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进行教育实验干预;叁是在干预结束后一个月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业自我水平进行延时后测,对干预的延时效果进行检验。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总体上,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较为积极,均分为3.64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具体来看,学业成就价值的得分最高,学业能力知觉得分最低。2.总体上,蒙古族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各子维度上,男女生仅在学业成就价值维度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总体及各维度都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从不同年级的得分来看,从初中一年级到叁年级、高中一年级到叁年级他们的得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总体上及各维度都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并表现为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蒙汉两个民族中学生对学业发展的自我评价都较为积极,但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不论是总分还是各维度都明显低于汉族中学生。3.干预的效果:两个实验组总体的干预效果相对于对照组是显着的。通过干预(1)高一实验班学业自我量表总分和“学业情感体验”、“学业成就价值”、“学业行为控制”维度上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前测,在“学业能力知觉”维度上后测极显着高于前测;高二实验班学业自我总分和“学业情感体验”、“学业能力知觉”、“学业行为控制”、“学业成就价值”维度后测得分均极显着高于前测。(2)在实验后测中,高一实验班学生学业自我的总分和各维度都显着高于对照班;高二实验班学生在学业自我总分和“学业能力知觉”维度上也极显着高于对照班,其他叁个维度上较显着高于对照班。这表明该干预方案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提高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王海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回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比较研究[D]. 蒋佩. 广州大学. 2008

[3]. 农村初中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葛秀芹. 扬州大学. 2012

[4]. 进城求学的蒙古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 孙萨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5]. 家庭环境对蒙古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 佟燕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6]. 初中生情绪智力、自我和谐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 汪尚力. 四川师范大学. 2016

[7]. 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 谢静.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8].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陈思超. 青海师范大学. 2016

[9]. 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 李泳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10]. 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 银花. 西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