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必要性_教研活动论文

教学科研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必要性_教研活动论文

教研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次课堂和教学改革中,数学学科一直走在行动的前列.在当下举国共建创新型国家的坚定步伐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学数学教研工作,组织专门力量正在研制中学数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部分省(市)教研部门也就教研创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例如,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子华老师主持的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中学数学)教研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结合的研究》(编号:JG09010)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以上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下面,我就中学数学教研工作的现状、教研创新的必要性、教研创新的主要形式,以及教研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中学数学教研工作的现状

中学数学教研是研究和解决中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一线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提供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工作,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和新课改形势的推动下,各地对中学数学教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研究课堂、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重视.

然而,多年来各地中学数学教研工作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中学数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教研活动需要的经费、时间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支持;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常常抽调教研人员忙于行政性事务,教研员必要的培训、学习与调研,以及从事学科教研的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导致教研员自身信息闭塞,缺少实践与反思,履行职责艰难.有的地方中学数学教研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研活动多为上传下达,完全听命于领导与上级机构的安排.有的地方教研方式传统,教研形式单一,教研内容单薄,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与号召力,具体表现有:

1.听课评课没有主题

教研活动仅仅是听课、评课,大多数是教研员的“一言堂”、“独角戏”.教研员往往以裁判者的角色主持和参加.评课多为即兴而为,随意性较大,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指向,没有讨论和评议的主题.有的评议者发表的意见,大多为恭维与奉迎之语,对与会者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2.研讨培训单调乏味

现行的教材培训会和各类研讨会,大多事先约定好中心发言人,会上他们一般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宣讲,或者是教研人员枯燥的说教,而广大一线教师中真正有研究、有思考的同志,则难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这样的培训形式,单调乏味,听者往往昏昏欲睡,一线教师与教研人员难以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真正的智慧碰撞,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3.教师培养缺乏活力

眼下,两年一度的课堂教学评比和每年一度教研论文评选,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的唯一途径.这样的评比(选)活动,如果经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推荐选拔,或许会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一些市、县(区)或单位因为时间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指定人员参加,导致大多数普通的一线教师难以得到锻炼的机会;二是形式单一,不少地方仅仅是评比,没有观摩与研讨环节,不能发挥评比活动所应有的研究和指导功能,示范和引领作用十分有限.

4.教研活动参与被动

教研活动大多是一线教师与教研员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形式古板老套.开展一次这样的教研活动,从策划、准备到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有的老师由于是学校领导指派参加的,缺少准备,不能主动地参加讨论;有的老师由于时间有限,很难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老师碍于情面也难以直抒胸臆,这样的教研活动,其实效性、针对性都难以令人满意.

以上种种现象,导致了一线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所得到的收获不大,对他们专业成长的作用不明显.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改进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以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真正发挥教研工作对推进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学数学教研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经济和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研活动只能小范围、小规模地进行,信息量、思维量都十分有限,受培训者要想亲自聆听到课改专家、教研专家的报告,得到他们的指导,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如今,随着经济、交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快速、便捷地外出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亲自与课改专家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直接得到他们的指点.我们还可以邀请专家来本地进行培训和指导,我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利用网络视音频技术,与专家们进行实时对话、在线交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时效性,而且可以让一线教师亲耳聆听到专家的声音.我们再也没有必要像从前那样起早摸黑、远途跋涉外出参加培训了.这充分说明,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给我们的教研创新带来了可能.

2.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扩招,义务教育的普及,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镇快速聚集,不少地方、学校新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入职从教.扩招后的师范类院校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管理明显缺位,使得初入职教师的职业技能难以满思教学要求.如何使这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要求,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在职培训.

此外,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及时更新.课改后增加和调整要求的教学内容也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例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开设,新增内容与调整要求后的传统内容如何把握,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对教学要求怎么区分等,都需要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在职研修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培训效益,帮助一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四平八稳的教研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经常地反思与学习,以缩短青年教师教学适应期和专业成长期.

3.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人都是渴望成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想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自我反思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他们大多数都能认识到参加教研活动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作用,都有成为教学名师、名家的意识和想法.但是传统的教研组织模式,一般都由学校指派人员参加,普通的一线教师参与的机会少,参与互动式研讨、交流的机会更少,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也很少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这些都遏制了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而一位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从职初教师,到成熟教师,以至后来成长为骨干教师、数学名师,其间必定经历自我学习、反思,向书本学习、向专家请教、向同行借鉴的过程,真正经历既读无字书、又读有字书的过程,真正经历不同形式的学习研修活动.因此我们说,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历程看,我们也必须创新教研工作模式,拓宽教研活动渠道,采用更为开放的、民主的方式,让有兴趣、有能力和有时间的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相应的教研活动中来,切实保证他们参与研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尽快地成长.

4.传统教研形式改革的需要

如前所述,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一线教师参与面窄,民主平等的气氛缺乏.一些教研活动的功能和价值难以界定和辨别(如:说课、说题比赛等),导致这些活动的实际功效和评判标准难以把握,这些活动的结果甚至会引起一线教师的强烈质疑.一些教研活动充斥着理论说教(如:传统的教材培训),缺乏具体内容的实践指导,缺少示范引领与以身作则,教师培训后与培训前没有明显区别.教研论文评比中充斥着人情与虚假,误导一线教师平时对自身教学疏于反思与研究,进而频频出现临时胡乱地拼凑、嫁接写就论文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反思,努力地创新教研工作模式,引导广大教师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执教的学生和教材中发现研究的课题和素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中学数学教研创新的主要形式

教研创新是针对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薄、方法单调而言的.教研创新就是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内容,改进教研手段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务实地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集体备课的指导,积极地利用网络教研平台,灵活地开展说课、说题等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给一线教师与教研人员相互交流与研讨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渠道和机会;通过开办名师讲坛、名师送教、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将本地名师的经验、专家的研究成果送到一线教师面前;通过中心备课组、校际教学联谊活动等形式,构建教研联盟和网络,全面提高一线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1.校本教研

2002年12月,顺应着新课改实验的需要诞生的校本教研,确定了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机制,它立足于教师的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对传统教研形式的创新和补充,对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都比较扎实,每学期期初、期中与期末都有具体的研修活动安排与培训、考核计划,应该说是不小的进步.校本教研无疑是对传统的学校教研组作用、功能的拓展与活动的创新.

2.网络教研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校、教研机构和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建立了网站,架起了教材编写者、教研专家与一线教师、教研人员,甚至学生、家长无形的联系渠道.通过网站及时传播教研信息,以及电子教材、学生学习辅助用书,教师教学使用的教案、课件、案例等课程和教学资源,供广大学生和一线教师学习、参考,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研修.有的还开通了网络视频、音频与文字交流系统,设立了博客、论坛等平台,教师与专家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手段进行及时地交流和研讨,可以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进行离线交流与咨询,极大地提高教研的时效性和参与面,这无疑是对传统教研形式极大的创新.

3.集体备课

1999年以来,一些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年级同学科青年教师的迅速增加,使得教研组活动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迫切需要强化备课组的建设,发挥集体的力量,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工作.近年来,顺应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导学案、高效课堂等实验的推进,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得以逐步加强.目前,众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是一周一次,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灵活举行.集体备课活动通常设有主备(讲)人,根据事先确定好的主题与内容,所有成员参与研讨.眼下,虽然一些学校集体备课的形式化成分比较明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还值得研究,但是无论如何,集体备课都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好途径、好方法,都是原先个体封闭的单打独斗式备课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4.教研培训一体化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是难以截然分开、区别对待的.只有立足于教师自身教学岗位的研究与培训才会最具有吸引力、最富有实效性.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地方提出了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我省滁州市中学数学教研活动也采用了这种形式.他们对拟提交参评教研论文的老师首先集体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研论文,并要求他们撰写教研论文时提供一篇印证论文观点的教学案例.这种研训一体的教研活动形式无疑是对传统的论文征集评比工作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丰富.辽宁省中学数学也提出了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完整构想,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和安排,值得学习和借鉴.

5.教研活动民主化

传统的教研活动,教研人员大多为主角,而一线教师往往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多被动参与,他们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缺乏交流互动,这样的教研活动,其效果不难预见.以开放、包容、民主的心态,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一线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和深度、广度,是教研创新迫切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教研人员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平等的姿态、参与者的角色、民主的作风主持和组织各类教研活动,要能够亲自上研究课、示范课和做培训报告,报告要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其次,要广开言路,让一线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策划与设计,引导他们积极地建言献策.再次,要给一线教师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真正实现培训者、教研活动组织者与一线教师的互动交流和研讨,这无疑是对传统教研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6.名师引领示范

对名师的培养、发现与使用是教研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教学和成果评比活动,注重名师的发现和培养,但是对名师的使用、对名师的宣传和作用的发挥往往关注不够.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泛开展专家讲师团名师送教活动,通过开设名师讲坛、名师工作室等措施,让一线教师与名师能够多方位、多层面的接触与交流.通过名师带徒、优秀教师团队活动等,形成名师对青年教师帮扶的有效机制.通过各类评比活动中设立专家报告、名师点评环节,展示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研究成果,扩大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力、影响力.这些方法与措施,也是对传统教研形式、内容的重大创新.

7.教科研互助联动

教育科研通常被认为是很高深、纯理论研究的事情,因而一线教师很少有人问津.一些被批准立项的各级教育规划课题,由于缺乏助力和推动、缺乏方向与指导,往往只有立项,没有研究过程、没有结题验收便无果而终.更有一些人认为,教研与教育科研毫不相关,导致教研只注重于实践层面,没有深度,教育科研则是曲高和寡,应者甚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建议实行教研与教育科研互助联动机制,即以教研推动和促进教育科研工作.一是以开放的形式吸纳教育科研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组成员实行“能出能进”式的动态管理;二是以专题研究、观摩研讨等形式,督促课题组成员按期开展研究,及时整理研究成果,给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和研讨提供平台.这样的组织形式,不仅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而且还能够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的热情,有力推进教研工作.这种教研与教育科研相互融合的互助联动形式,无疑是教研工作的又一个创新.

8.教研网络联盟

目前,教研网络联盟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护和青睐.有的教研联盟是以一所中学,或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成立的教研片区;有的是几所不同区域生源、师资相差不多的学校成立的教研协作体;有的是为了寻求突破与发展,主动外出学习和构建的教研联盟或互助体.这些教研网络联盟,它们有的实行联考互相命题、阅卷、成绩分析通报等机制,有的定期开展教师交流、研讨和联谊活动,切磋与交流教研心得和成果等.在这样的教研网络联盟中的学校和教师,既有竞争激励,又能相互学习借鉴,他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这无疑是常规教研机制的重要补充与创新.

四、中学数学教研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杜绝教研创新花哨作秀和走过场,保证教研创新不变样、有实效,应该关注和把握如下几个问题.

1.实效性

实效性是教研创新的生命.教研活动不论其形式如何新颖,如果只是花哨作秀而没有实际效果和作用,只能是浪费参与者的时间与精力,可能会引起参与者对教研创新的反感与抵触,其负面效应是可怕的.注重创新型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主要是要关注活动内容是否丰富、具体,是否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密切相关,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其次,要关注一线教师能否主动地、实质性参与.如果他们不能主动地、实质性地参与,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纵然有多么新颖,也难以保证应有的效果,只能是徒劳无益.

2.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教研活动的主持者、主讲人,能够与所有与会者,或接受培训的一线老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就培训的主题、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困惑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请求专家给予指导与解答,或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案.当然,主讲人或教研活动的主持者也可以现场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及时回应大家的要求.互动性是创新性教研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教研活动取得应有成效的根本保证,是教研活动主持者或主讲人努力改变教研活动形式,提高一线教师参与率的重要体现.只有有了教研活动的主持者、主讲人与所有与会者的真正互动,才会有一线老师的实质性参与.

3.开放性

开放性既是指某一次教研活动对所有有兴趣、有能力、有时间参与的教师持欢迎、接受的态度,也可以是某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等事先主动地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征集他们的论文、案例等研究成果,鼓励他们就如何办好教研活动积极地建言献策,进而为丰富教研活动内容、活跃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提供保证.教研活动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才有可能为辖区内有兴趣、有能力的一线老师,提供更多的交流研讨的机会与成果展示的舞台,才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动力,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

4.民主性

民主性是指教研活动的主持者或主讲人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参与交流和研讨,虚心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或建议,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一位研究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老师们的讨论,决不给老师们以权威或学霸的印象,以防止老师们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疏远与教研活动的距离.作为教研人员,要尽可能以协商与征求意见的口吻,给一线老师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给他们以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同时还要能够亲自上示范课、研究课,能够俯下身段,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共同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秉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的教研活动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教研创新正在起步,势在必行.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研创新绝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对传统教研形式的全盘否定.教研创新只有在继承与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才能为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接受,才有可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标签:;  ;  ;  

教学科研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必要性_教研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