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_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_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受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影响和误导,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始终存在着一些偏颇,例如: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本体论,也有的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认识论,还有的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学。笔者认为,这些认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际构成情况,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性质。不论是从纯粹的本体论角度、还是从纯粹的认识论角度、亦或是从纯粹的人学角度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狭隘的。列宁在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在《哲学笔记》中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构成及其性质、功能的理解。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注:《列宁全集》第38 卷, 第357 页。)这三者是本质相同、有机统一的。(笔者认为,讲三者统一,对黑格尔哲学应使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提法,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转换成“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提法为宜。)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来规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具体学科和部门学科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归结为存在论

由于“本体论”倾向在哲学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的缘故,在人们的头脑中,甚至在一些从事哲学教学和哲学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头脑中,都习惯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规律,看成是客观世界的终极性的,抽象不变的本体或本原,看成是隐藏在事物和现象背后的永恒的存在,万千变化中唯一恒定实在的东西。人们要想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就必须从这种终极性的大本、大原入手。而研究事物和现象这种最终本原和最高属性的理论,也就是论述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背后的“支撑点”“依托物”的客观本性的学说,即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并不游离于客观世界之外,而就溶汇在客观世界之中。客观世界不存在游离于它自身之外的什么本体或本原,如果非要找出所谓终极性的本体成本原,那么,这种终极性的本体或本原不是上帝,不是绝对精神,也不会是人们从哲学教科书上所接受下来的物质,而只能是客观世界自身。既然客观世界的本体或本原就是客观世界自身,那么,论述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普遍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则不再是旧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应该是一种具有全新性质和功能的哲学学说。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既扬弃和超越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别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存在着的东西。”(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第233页。)恩格斯将物质界定为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也就是说哲学上的物质是人的精神劳作,即人的思维和意识所概括和抽象出来的东西。将这非可感性的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产物,作为可感性的客观世界的本体或本原,显然是荒谬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制主义》一书中沿着恩格斯的方向,进一步将哲学上的物质概括、归结为客观实在,并以此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唯物主义性质。同恩格斯所界定的物质概念性质一样,列宁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实在性理论,不是本体论性质的理论,而是世界观性质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关于客观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不应该称之为本体论,而应该称之为存在论。然而,即使把本体论转换成存在论,从存在论意义上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性质也还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因为这样仍然会像旧哲学那样把历史上形成的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板块结构的形式组织起来。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存在抽象的存在论,不存在抽象的认识论,也不存在抽象的逻辑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所当然要关怀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前提,同时还是区别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所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以客观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对象的抽象本体论或抽象的存在论,更不能将这种抽象的本体论或抽象的存在论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而把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还有实践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视为非核心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内容,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理解的片面化和偏狭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是本体论,而是世界观。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时,阐述得非常透彻。恩格斯把以往的哲学称之为“哲学”,指出“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成为不必要和不可能。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恩格斯讲:“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注:《马恩全集》第20卷,第151页。)由此可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已经剔除了抽象的本体论,或抽象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所谓全新的性质,即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性质。所谓全新的功能,即是三者统一的辩证法功能,三者统一的认识论功能和三者统一的逻辑学功能。三者统一的辩证法功能,是将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使其具有辩证发展的性质,获得永不衰竭的活力;三者统一的认识论功能,是科学地解决主、客体的同一和怎样达到同一的问题,把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路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理论,具有改造世界、变革社会的性质;三者统一的逻辑学功能,是研究概念、范畴的源泉,联系、转化和发展过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整合、结构成符合逻辑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关于认识的理论,也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只有符合于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实际的认识理论,才能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般的方法论科学,它们能提供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必然与客观世界自身的运动规律相一致。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世界观,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应该是方法论和认识论。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都是辩证法,一个是客观辩证法,一个是认识辩证法,一个是思维辩证法。三者在研究对象上多有重叠,而且三者共同的基础又都是辩证法的最一般规律。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恩全集》第39卷,第406页。) 恩格斯还指出,随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那种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就成为多余的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注:《马恩全集》第21卷,第352页。)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也同样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本体论理论,不是实证性质的科学,而是世界观性质的理论,是理论思维科学。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存在论的理论与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史的发展是一致的。要体现出人类的认识规律来,虽然,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功能和作用上有所不同,但三者在本质上的一致则是不容怀疑的。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理论,只研究认识的形式,不关怀认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认识形式与认识内容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理论只研究主体反映客体的一般心理机制,而不关怀认识主体所依托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认识主体与其所依托的社会实践的协调统一。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的一个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所研究的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是历史的、具体的。之所以是历史的,具体的,主要是指对客观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要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要受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而存在,正是这种限制和制约作用所决定的,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存在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不是绝对地拒斥本体论或存在论的,任何一种哲学都有一定的本体论承诺或存在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拒斥的是以抽象的本体为对象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剔除的是脱离认识论而存在的抽象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具有一般哲学理论所具有的追本溯原的特性。但是,必须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溯的本体或本原,绝不是旧哲学所追溯的那种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体或本原,追溯的不是世界自身起源的问题,而是“解答我们认识的泉源问题”。(注:《马恩全集》第21卷,第35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那种具有客观实在性同时也具有具体历史性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视为自己关怀的对象,视为自己哲学体系借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我们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绝没有“原则同格”之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前提,绝不是讲存在以思维为本原,而是讲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把握离不开人的认识和思维。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不存在游离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外的抽象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的范畴和原理,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和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归结为认识论

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借以演进发展的基本课题。在哲学发展史上,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达到理性自觉的,恩格斯应是首推第一人。因为他第一次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提出来,并把它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格斯是这样讲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菅。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菅,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基本问题还有第二个方面,即“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注:《马恩选集》第 4卷,第219—221页。)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恩格斯已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提升到了全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而且哲学基本问题“何者是本原”的提问,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确定谁是谁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已带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相统一的性质。这说明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客观世界及其遍通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独特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包揽思维和存在领域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机统一出发,研究思维和存在各自的本质,研究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的本质内容。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别于传统旧哲学,也有别于具体科学的独特的认识方式。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是把哲学理论体系肢解成彼此独立的部分,由纯粹的“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由纯粹的“认识论”研究思维问题,也就是说,传统的旧哲学体系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彼此独立的板块拼凑在一起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除研究范围不同之外,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把握客观世界及其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是从客观对象的机制和结构属性上把握客观世界局部的本质和特殊的规律。可见,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提升到全部哲学问题的高度,并且赋予哲学基本问题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统一的性质,其意义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传统的旧哲学,也同具体科学在性质和功能上区别开来,这不能不说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然而,我们又不能片面地、偏狭地理解恩格斯的这一划时代的贡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研究思维,也不研究存在,只研究思维和存在二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来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和方法论。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称之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意思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哲学研究的全部问题,除基本问题之外,哲学还研究诸多其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如此,如果仅仅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内容,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的旧哲学就没有什么区别,就谈不上在哲学领域中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来自于人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从事的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把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转换成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来理解,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去研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本质,及其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样,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内容。离开同思维的关系去抽象地研究存在是片面的、偏狭的;同样把与思维相联系的存在同整体的客观世界及其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对立起来,认为存在只在于人的思维或意识中,而不存在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不仅是片面的、偏狭的,而且还会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提升到全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也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其旨意就是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怀的问题,既不是纯粹的存在论问题,也不是纯粹的认识论问题,更不是纯粹的方法论问题,而是三者统一关怀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就体现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上。有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看成是本体论或存在论问题,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看成是认识论问题。这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有悖于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统一特性的规定。哲学基本问题不论是第一方面的内容,还是第二方面的内容,都既是世界观的问题,也是认识论的问题,同时还是方法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三者不可分割地、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只有在传统的旧哲学中,才有相互独立的所谓纯粹“本体论”、纯粹“认识论”和纯粹“逻辑学”之分。

客观事实与人类实践告诉我们,一物与它物的关系以客观存在这一前提为依托,同人的思维相联系的那部分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也是以整体的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前提和依托的。不承认这种前提和依托就不能正确的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就会滑向唯心主义。当然,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整体的客观世界及其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前提和依托,并不是承认有一个脱离个别现象和具体事物,反过来又统治个别现象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存在。这种抽象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不过是上帝的代名词,把这种抽象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所追溯的本体或本原,作为哲学的终极关怀,就要变成一个像黑格尔的人。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既要承认客观世界及其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这一前提和依托的存在,同时也要承认个别现象和具体事物的存在,以及客观世界与个别现象和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存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追溯和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但反对从抽象的“本体论”或抽象的“认识论”角度去研究,形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高度,探索和关怀客观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新思维。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不排斥也不取消哲学基本问题之外的其它哲学问题,同时也不能代替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哲学基本问题既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那么,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就规定着其他哲学问题的性质和方向。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探讨的全部问题,都必须在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中加以研究和解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其它哲学问题,又都是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的具体落实和体现。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与其它哲学问题的关系,也是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归结为人学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法未艾,对人学性质的认识见仁见智,而对哲学与人学关系的理解更是歧见纷呈,众说不一,但在国内有一种似乎很新潮且有一定影响的说法,即哲学就是人学。

主张“哲学就是人学”的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在内容上是自我认识的理论。所以,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人学。在对人学问题的研究中还有一种提法,即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因为哲学应反映时代精神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当代应研究完整的人,哲学在过去的形态是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在当代却是人学。这种提法无非是告诉人们,哲学不始终是人学,哲学的某个发展阶段是人学。这种提法实质上仍归属于“哲学就是人学”的观点,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让步罢了。

人学,就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关于人的学说。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人或人的一般。有的学者称作是人的整体或整体的人,意思都一样。但是人本身不是一种单一性的规定,而是一种总和性的存在,是多方面属性和关系规定的统一,受多种规律的制约。所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学科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考察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所当然要研究人的问题,因为有关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内容——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层次上的人学研究的对象无疑也是人,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把有关人的方方面面都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不单独将人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特性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在考察、透视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尤其是社会实践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以及有关人的最普遍的问题和发展、变化最一般的规律。可见,哲学层次上的人学的研究对象与作为具体科学的人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所以,笔者赞成这样的提法:“哲学意义上的人学,本质上即是关于人的哲学。”而不同意“哲学就是人学”的提法,因为它有悖于哲学发展的历史,也有悖于哲学发展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马克思在开始自己世界观转变时,回答有关“人”的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确是青年马克思遇到的一个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对此,马克思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有过多种论述,例如: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就是人的世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等论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命题等等。在研究和探讨中,马克思很快就从整体上预见到工业社会将人类越来越社会化的历史趋势,他便将对“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等有关人的问题的考察,同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把从主体方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人化自然和实现人的自由的高度,并将人对自由获得的程度同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进程统一起来,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845年春,青年马克思在制定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纲要时,已将人的研究真正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得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注:《马恩选集》第1卷,第18页。)。 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显然是人的社会本质,也就是说,是人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等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的本质。而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则是人的实践关系和交往关系,所以,人的本质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实质是同一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既不同于科学主义,又不同于人本主义,而又吸取了这两个主义中的合理成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学理论体系建立在既承认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体能动性及其二者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即关于人的哲学与作为具体科学的人学有着原则的区别,与西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学流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毋庸讳言,哲学与人学之间的确存着复杂的交叉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强化对有关人的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对个体的人和对人的微观研究也有待于深入和加大力度,建构以整体的人及其一般规律为对象的、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但是,绝不能因此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学,用剥夺哲学存在权或用剥夺哲学某一形态的办法去换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创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不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而自始至终是受社会实践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制约的,只有在社会存在和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研究人,研究人的有关问题,才有意义,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如果脱离人所借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将哲学与人学之间用等号简单地联结起来,不但无助于人学的研究及其理论的建构还会防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与定位,甚至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片面化和偏狭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历来主张,无论是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的界定,还是对人的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考察,都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研究考察基础之上,因为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既是人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构成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以什么方式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也就以什么方式规定自己和确证自身。所以,从哲学角度研究人唯一的科学途径就是考察和透视人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历史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纽结着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结果,也是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而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展现。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学也明显地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因为列宁已经明确提出并解决了从逻辑、辩证法和论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论有机地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实际。所以,我们就不能从纯粹的某一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规定,简单地说它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而应该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前后一致、首尾一贯的科学体系,既不能将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实质归结为人学或人道主义,也不能将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有关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内容。同样的道理,也没有理由把哲学的当代形态归结为人学。除非这种哲学的当代形态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其当代形态就不可能是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在其性质和功能上仍然是三者统一的,在其构成上仍然是多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领域,只是为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找到了坚实的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到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更加广阔、众多的领域中,包括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还有实践观、价值观,方法论等问题域中,开始了新的研究和探索。不错,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但由此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归结为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一形态归结为人学,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要完整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只讲自然观和认识论而不讲人学,见物不见人是片面的。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转换成唯物史观或人学,无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约着与支配着人的客观自然界,见人不见物也是片面的。哲学的过去形态也许是本体论,也许是认识论,也许是历史观,但是,哲学的当代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绝对不是纯粹的人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学,人为地抛弃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和科学形态的辩证法等重要内容,就等于砍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这种被肢解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不会再是变革社会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什么对象变化和主题转换的问题,只不过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所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本身就内在地潜蕴着以社会发展和人的有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唯物史观和哲学意义上的人学。也就是说,从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有机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已经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抛弃了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不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失去了前提和依托,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也会蜕变为不可思议的东西,蜕变为上帝的代名词。

总而言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从纯粹的某一个方面来规定,而应该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上进行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从理论内容而言,就在于把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创立了科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