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探讨论文_汪培杰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探讨论文_汪培杰

身份证号:35052119901014XXXX

摘要:随着我国的建筑领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满足不断提升的社会需求,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要求也在逐渐提升。沉降防控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沉降防控工作才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建筑整体质量及其使用的安全性,因此不断加强建筑工程沉降测量技术是必然趋势。本文分析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以此来保障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要求

1沉降观测原理

沉降观测是变形观测中用得最多的,是指对所设置的观测点进行持续的垂直位移观测,根据工程特点分阶段地得出沉降观测成果,据此推断或验证工程实施的可靠程度。沉降观测作业简单但精度要求高,它不仅能提供沉降量,还可以推算建筑物的倾斜以及水平构件的挠度等。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是不可避免的。沉降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2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

2.1建立水准控制网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监测采用的是重复精密水准测量,为此应建立高精度水准测量控制网。其具体做法是:布设一条闭合水准环路线在建筑物外围;由水准环中固定基准点测定各监测点高程,按一定周期进行精密水准测量;将外业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各水准点和沉降点的最或然值。某一沉降点的沉降量即为首测与该次复测之差。用这种方法求得的沉降量,包含两次水准测量误差。沉降监测前,为消除区域性的地面沉降影响,必须将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监测点按三级布点,或将水准基点和沉降监测点按两级布点。在工程建筑物较少的地段,宜将稳定的基准点连同布设在建筑物上的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在工程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区域,则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基准点组成基本控制网,工作基点与所连测的观测点组成扩展网。

2.2仪器测站

对于精密水准测量。进行观测时的前后视距差务必控制在标准范围中,对于一等而言前后视距差低于0.5m,对于二等而言前后视距差低于1m。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时沉降观测点的分布位置来安排仪器测站,所布置的仪器测站必须在视线长度要求范围内。最终的观测精度以及观测效率与仪器测站上布置的沉降观测点数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常情况下沉降观测点数量越多则观测精确越高,同时观测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因此为提升精度及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的安排观测点。观测之前必须严格校验仪器i角,使其趋于零,尽可能降低由于仪器i角或者前后视距差引起的测量误差最终导致降低观测精度。最后必须要注意,进行第一次沉降观测点测量之后,必须标记好仪器测站,在后续沉降观测点测量过程中,全部根据该仪器测站架设仪器进行统一布置。

2.3观测操作仪器

测站上的观测程序相关的精密水准测量规范对奇、偶站都有相关的规定,通过对测量参数的分析并计算出前后视基辅平均高差,可有效控制因观测时间问题而产生的误差。但在实际操作程序上较为复杂,对于奇、偶站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水基准点与观测点处在合理的位置,对观测时间长短引起的误差仍在可控的范围内,并在保证工程沉降观测测量精度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

2.4数据处理

完成基本的观测后需要对于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分析数据能够得到相应的沉降情况。在进行数据整理时,相关的整理人员应当对数据进行分类,并把各个观测点的数据以统计表的形式体现,进而让相关施工人员可以最为直观的对高层建筑的沉降状况有着较为直接的掌握,这对下一步施工措施的采取有着指向性作用。此外相关曲线的建立也有助于相关施工人员对于建筑沉降趋势的预测,这对于针对性措施的采取有着重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在得到观测记录之后检查这些数据信息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然后再进行平差计算,并得出每一观测点的高程值,以此推算出最终的沉降量。在进行汇总与预测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下沉曲线坐标,纵坐标则代表荷载值,横坐标表示时间,则坐标的下半部分就代表了各个观测周期内的沉降量。在得出沉降量之后,还要将荷载值也共同标示在坐标系中,将这些点连起来便可以得到相应的沉降曲线。

3沉降观测技术应用要求

3.1沉降观测方法要求

3.1观测仪器

水准仪使用DS1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水准观测时,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实行“三固定”,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水准测量路线和基准点”,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2观测时间周期

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观测时间周期,准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变化情况和规律。普通建筑工程可在完成基础后开始观测,高层建筑工程应在基础垫层时设置临时观测点开始观测。观测周期根据地质条件和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从加荷情况来考虑应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由于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沉降的影响,有时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并未完成,应根据地质条件对观测周期进行调整,加大观测周期的频率。因建筑工程的生产周期长,不可避免出现暂停施工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在停工时以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如果停工时间长,应根据停工时间在停工期间进行观测,以掌握建筑工程在停工期间的沉降变化情况。

3.3沉降量时间变量观测

在沉降观测工作中,其沉降量的曲线变化量较大,为了能够让整体观测的效果得到良好提升,需要对其观测精度进行提升。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的观测方式对其整体的观测体系进行相应完善,确保观测点处于一个均匀的平面内,从而获取较为精确的观测数据。若曲线在某个点突然出现回升现象,可能是工作人员误碰水准点或观测点导致的,使得标高高于或低于碰触之前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可取相邻观测点相同时间的沉降量替换之前的沉降量。

3.4工作人员

测量人员应有相关的专业技能,熟知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正确记录测量数据并加以分析计算,及时应对施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固测量人员间的素质问题,观测测量工作应由固定的测量人员进行操作,避免因测量人员的更换过渡期,测量人员对工程的熟悉情况引起的施测时间延误或测量失误造成的测量问题。

4结束语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且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工作,因此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的要求作业,尽量减小人为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地布设基准点和沉降点,采用恰当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在监测网灵敏度合格的情况下,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最终就能够合理、科学、准确地反映、分析、预测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状况,对建筑物的形变进行监控,从而保证人民的人身、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应用的探讨[J].张琨.智能城市.2019(03).

[2]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J].向江波.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5).

论文作者:汪培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探讨论文_汪培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