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概念的结构层次与边界_宇宙起源论文

“宇宙”概念的结构层次与边界_宇宙起源论文

“宇宙”概念的结构层次及其界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界限论文,宇宙论文,层次论文,概念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一项伟大成果就是关于宇宙学的研究。那种以大爆炸宇宙论为经典、严格建立在20世纪另两大发现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基础之上的关于宇宙结构与演化的理论,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最积极、最富创意的成果。与此同时,历史上曾讨论、争执了几千年关于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获得了一种压倒一切的声音:宇宙当然是有限的,它有着自己的起源和演化,有着自己的结构和终极定律;“宇宙”之概念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自然科学家们完全周延地使用,并赋予它有限的性质。

面对这些,哲学界似乎患了失语症,一直保持沉默;即使有些声音,也总是不敢正面触及高度数学化和抽象化的现代宇宙学。对此,霍金曾一针见血又不无嘲笑地指出过:“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者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注:[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如此的“痛骂”该是让哲学界汗颜的,至少是鞭策着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一些问题,诸如宇宙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等等。

现代宇宙学确认宇宙有限、辩证唯物主义确信宇宙无限这一冲突,其实只是表象和假象上的,关键是在对“宇宙”概念的把握上。尽管现代宇宙学家总是极力标明他们所指谓的宇宙就是“整个的宇宙”,是世界上“包罗万象的一切”,“就是存在”(注:[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或如一种较为修正的说法,是“一切物理性的存在的东西”(注:[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但“宇宙”概念绝不是唯一的、完全周延的。完全周延和唯一的宇宙概念只存在于形式逻辑中。立足于辩证逻辑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我们将会发现,“宇宙”概念本身存在着丰富的结构层次,并且正是这种结构层次从根本上决定了科学与哲学的不悖,证明着现代宇宙学仍是在丰富、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是在哲学界,在于哲学界长期以来对“宇宙”概念持唯一的理解。当辩证性唯物主义确认世界是唯一的物质世界、只存在一个物质的宇宙时,许多人就认为“宇宙”概念也应是唯一的。《辞海》就是以“天地万物的名称”这样一个极其笼统而广泛的意义解释“宇宙”条文,一些哲学辞典和教科书甚至直接认为“宇宙即世界,世界即宇宙”等。中国古代《淮南子·原道》里这样解释“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也是一体性地、笼统地看待与运用着“宇宙”概念,没有看到宇宙概念本身的内在结构性和逻辑层次。

实际上,说“宇宙是唯一的”与说“宇宙概念是多重的”,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立足于本体论的角度,指“宇宙”概念所指示的对象即客观世界是唯一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所生活其中的宇宙是唯一的物质的宇宙,因此宗教神学所设想的“天国”与“人间”之分、客观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理念”和“现实”两重世界等等,都是无稽之谈。而“宇宙”概念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它烙有人类认识和历史的印迹,有着语义和逻辑的区分,并且正是这种区分在认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区分具体体现在认识的不同阶段和范围上。

“宇宙”概念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并固定下来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总体性称谓和标记,因此,认识过程的自身层次性以及客观现实世界本身的层次性也就决定了在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时期,现实人在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得到的关于世界的认识及表象有着不同的层次、程度,其形成及运用的关于世界的总体性概念也就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具体体现为一定的结构层次性。“宇宙”概念的类型化存在,无非是以横向存在的形式体现宇宙概念自身发展的逻辑,绝非人之主观任意所作。另一方面,提出重新确定“宇宙”概念的类型不仅是为了能客观地说明“宇宙”概念自身,也是为了更好地弄清不同的宇宙概念各自的界限,从而限制它们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和范围上的运用,明确人们在具体的认识中所应用和使用的“宇宙”概念的实质与范围。不同的宇宙概念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和认识范围上有着不同的涵义和特点,但人们在日常言语和学术著述中却往往只是通用着“宇宙”一词,这就需要我们作语义的分析,以弄清各个宇宙概念的真实涵义,明确界限。

认识论意义上的“宇宙”概念究竟存在几种类型?对此,首先要确定“宇宙”概念类型分析的标准,强调分类原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宇宙”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它至少有三个层次,能够分析出三个层次不同的概念,且它们之间有着认识论意义上、逻辑上和内容上的递进、从属关系。

第一层次的宇宙概念是感性的宇宙概念,或称经验宇宙的概念、观察宇宙的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经验中通用的关于外部世界的总体性标志。这种宇宙概念在认识上由于是可观察的和实际已直接观察的,因此,仅表示在人们视界范围之内的时空范围,有着确定的、真实的、现在的等有限性特点。当然,感性宇宙的这种有限的确定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定性,随着人类认识和观察手段的发展与提高,人们的视界和观察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和扩大,因此,感性宇宙概念所指谓的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比如远古时,人们只能凭肉眼观望世界,空间涉及的大小只限周围,时间持续的长短只指前后,宇宙就是“天地”,而“天地”又是或“盖天盘地”或“天圆地方”,“天”只是那在同一层次平面上的“天象”,“地”就是人们所立足的铺展过去的大地,中国历史上的“盖天说”就是这一时期宇宙论的代表;稍后,人们发现了地球,在西方出现了“地心说”、在中国有“浑天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实际上是标志着人类关于宇宙的理解扩大到了太阳系;再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通过望远镜等来延伸自己的视野,这才在17-18世纪把“宇宙”的概念拓展到了无数的恒星世界、包括银河系在内的广大的星际空间;到20世纪,由于光谱学、照相术、射电望远镜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对宇宙的观察进入全波时代,人们已打开了观察宇宙天体的所有窗口,这才使人们的感性宇宙概念所指谓的范围包括了广漠的星系世界。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哈勃天文望远镜的上天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至少是地面上的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已经使我们的肉眼观察到了距地球有140亿光年远的星系,我们感性观察的宇宙范围已扩大到了近二百亿光年大小的时空区域。所以,感性所观察的宇宙范围是随着人的观察能力的不断发展而步步扩大的,但这又不排斥所观察的宇宙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人认识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其范围是确定、有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经验中把握和使用的宇宙概念在很长时期内有一种较稳定的界限区域性。当然,受思想体系和思维信念的影响,人们或许也会在日常生活和经验中承认与相信自己所使用的宇宙概念是无限性的宇宙概念,但这种无限性得不到具体经验的验证,因此只能是一种朦胧的信念。

第二层次的宇宙概念是知性的宇宙概念或具体科学的宇宙概念,它表示人们的认识可以达到的时空范围。认识是高于观察的,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中间环节,可以间接地、一般性地把握对象。所以,知性的宇宙作为可认识的(已认识的和尚待认识的)宇宙,它的区域范围是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并且也正是这种发展性成为知性宇宙概念本身的一种特性,具体表现为知性宇宙概念自身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由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决定。一方面,当我们说知性的宇宙概念是有限性质的概念时,是指这种宇宙概念在具体的认识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存在与运用。任何人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2页。);“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6页。),因此它总是有限的;但同时,知性宇宙概念另一方面又是无限的,因为不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地突破旧有的认识范围,展开为一个不断地向着无限逼近、发展的动态过程,体现出一种无限性。知性的宇宙概念就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说感性的宇宙概念所指谓的是个实际的宇宙的话,则知性的宇宙概念所指谓的就是具体体现和运用于人们的思维认识和科学研究过程之中、为人们的抽象思维所把握的宇宙。

最后一个层次是理性的宇宙概念,或称哲学的宇宙概念,它包括了所有存在在内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这种宇宙概念是一种真正的宇宙概念,达到宇宙概念自身,为前两种宇宙概念之最高、最后、最具体的发展,从而也使前两种宇宙概念成了它内在发生、存在之环节。感性宇宙与知性宇宙概念都力图达到表达世界的所有存在,但却由于各自认识上的局限而总达不到目的,由于其认识论基础是感性综合和观察,因而它的直接性和有限性是无力摆脱的;知性的宇宙概念由于其认识论基础是知性抽象和分析,因此它只能体现为作为一种间接的和“恶无限”形式的存在。只有理性的宇宙概念,由于其认识论基础是辩证、系统、多样性统一而具体的理性认识,所以它能够以一种辩证的形式,使无限和有限达到真正的自我统一,从而涵盖着世界的所有事物、现象和存在。但是,也正是因为理性的宇宙概念具有达到真正标志无限宇宙自身的特点,因此它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其建立是有着很大的理想性成分包括在内的,尽管它实际上也被通常使用,但真正能够达到使理性宇宙概念充分而自如运用的,还是在人们的理性与理想之领域,并且更主要的还是在哲学领域内。哲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的地方在于它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理想性,它能使自己范围内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充分周延、自我回复,因此正能适应一些无限性概念的存在与运用。哲学领域是无限性理性宇宙概念得以充分发挥、自由运用的王国,同时,无限性理性宇宙概念正是、也只能是在哲学领域内才得以真正存在与运用,为辩证理性所辩证把握。

以上三种宇宙概念相互间内在联系,它们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在逻辑和内容上存在递进、从属的关系。首先从内容上看,三种宇宙概念所要表示的都是同一客观世界,并都力图要在最完整的意义上整个地反映和标志它,因此它们所反映的对象是一致的,由此决定了它们内在实质的同一。三种宇宙概念相通,所不同的是它们各自反映和表示的宇宙层次、范围不同:感性宇宙概念标志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观察能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知性宇宙概念标志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认识能力可以达到(包括已达到和尚待达到)的范围;理性的宇宙概念标志的则是客观世界本身。其次,从概念的运用形式和过程来看,三种宇宙概念可以看成是同一宇宙概念在认识过程各阶段上的不同体现,它们分别存在于认识的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之中,分别为感性经验、知性抽象、理性辩证所各个把握,体现出一种内容上、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尽管如此,三种宇宙概念的界限也是十分明确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十分确定的存在与运用的范围,不能混淆、超越。知性的宇宙概念只能存在与运用于具体科学之中,而不能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经验所全部接受、把握;理性的宇宙概念只能存在于哲学理性之中,而不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包括天文学、宇宙学等,只是以有限的抽象和具体的分析来把握世界,因此,它若问及无限的宇宙,就是以有限来规定无限,这就必然会把无限实质性地有限化,把标志无限的宇宙概念偷换成一个尚未无限的宇宙概念,最终必然在认识上导致出一个难以捉摸的、幽灵般的“恶无限”宇宙概念的存在,使认识陷入窘境,也会使种种具体科学的理论和宇宙模型出现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困难。历史上著名的克劳胥斯的宇宙热寂说、牛顿力学宇宙论中奥尔勃斯光度详谬和齐格利斯引力详谬等等,就是这种混淆自然科学宇宙概念和哲学宇宙概念的典型例子。所以,我们要严格把握和确切使用宇宙慨念,使每个宇宙概念都在自己的范围内使用。

因此,无论现代宇宙学怎样强调和说明其所研究的对象是“一切的存在”、“整个的宇宙”还是其他什么,其实质还是在进行着对知性宇宙概念所指谓范围的研究,并且也正是由于这种研究,更深入地探索了世界的真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整个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继哥白尼达到太阳系、赫歇尔父子达到银河系之后,在今天终于达到了所谓的“总星系”这一宇宙层次之上,人类认识的时空范围已是很实在地扩大到了200亿光年左右的尺度,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标签:;  ;  ;  ;  ;  ;  

“宇宙”概念的结构层次与边界_宇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