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其结构性扶贫对策的实证研究_贫困人口论文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其结构性扶贫对策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对策论文,贫困人口论文,农村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2006)04-0015-06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及文献回顾

解决贫困问题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政府一贯重视贫困问题,并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农村的建设非常重视,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人民日报》专门刊登文章“六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有对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2006年3月16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全文共十四篇,在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的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出,要使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在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六章第四节中提出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关于农村贫困问题,一些文献对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标准进行过估计,但总体来说,研究农村贫困问题的文献不如研究城镇贫困问题的文献丰富,因此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国家统计局曾发布一个关于中国农村贫困的监测报告(2001),对1978-2000年共15年间的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状况作出估计,认为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4%,农村贫困人口为3209万人[1]。王卓(2004)以人均0.66美元/天为标准,估计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00万人[2]。冯文荣等(2005)对2004年农村贫困状况进行估计,认为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占农村居民总数的2.8%[3]。从研究农村贫困的文献看,这些文献缺乏对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及其分布状况和扶贫政策的系统思考。例如,研究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农村贫困人口等问题的文献较少,而研究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文献则更罕见。从农村扶贫政策看,如何针对不同收入类型的贫困人口进行有区别的扶贫政策,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借助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分析法,对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及其收入分布进行较精确的估计,以期为解决不同类型的农村贫困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二、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法测定贫困线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由线性支出系统LES演变过来。LES的表达式为:

但LES模型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它没有考虑居民把基本消费之后的余额用于储蓄或投资等方面;二是它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看成是总消费的函数,而总消费又是与居民的收入水平联系起来的。为弥补LES模型的上述缺陷,计量经济学家把居民收入y引入到消费支出函数中,从而得到扩展的线性支出模型ELES:

两边求和,变形后可得到基本消费需求的公式为:

(4)

显然,把函数式(3)中的b[,i]和β[,i]的值代入函数式(4)中,即可求得基本消费需求额。

三、农村居民基本消费需求额及贫困线的估算

(一)两种口径的基本消费需求总额

本文选取2002-2004年农村居民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并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将农村居民划分为五组,分别根据ELES法进行数据拟合(各年b[,i]的估计值及原始数据未给出)。农村居民既有总收入也有纯收入,各收入组在各商品上既有总消费支出也有现金支出,各组的部分总消费支出数据比部分纯收入数据要大。因此,本文对农村居民基本消费的分析采用纯收入和现金支出这两个指标。由于农村居民有一部分消费通过自给自足的形式满足,计算出来的现金基本消费需求额偏小,因而这里有一个对农村市场化程度估计的问题。本文假定2002-2004年农村平均市场化程度达到70%,因而按照现金支出的1.3倍来计算农村总的基本消费需求。从表1可以得到,2002-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基本消费需求额按现金口径计算分别为463元、533元和585元;2002-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基本消费需求额按总消费口径计算分别为602元、693元和761元(数据经过四舍五入)。本文将基本消费需求总额作为贫困线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农村居民中的低收入者属于贫困者。

表1 农村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结构及总额(当年价格)单位:元

项 目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信 文教娱乐 居住 其他支出

200218345 26442479 51 10

基本需求结构200322548 15503397 56

8

2004261

501 17563895 59

9

2002 农村基本消费需求=463(现金)或602(总)

基本需求总额2003 农村基本消费需求=533(现金)或693(总)

2004 农村基本消费需求=585(现金)或761(总)

注:1.该表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期的《人民生活》部分,原始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2.各年份的各项商品或劳务的基本支出函数拟合和截距项以及自变量的系数拟合都在5%的显著水平上成立。

(二)与其他贫困线的比较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农村1990-2000年的贫困线分别为300元、304元、317元、350元、440元、530元、580元、640元、635元、625元、635元[4],2000年以后官方没有公布贫困线。从农村贫困标准来看,以总的基本需求总额为口径(即总口径)来比较,本文计算结果除2002年外,2003年和2004年的数据要大于官方2000年公布的标准。如果以现金口径计算,则2004年ELES计算的基本消费需求总额要小于2000年官方公布的贫困线。这两种口径的标准与官方公布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可能产生于对农村市场化程度的估计不同,两种口径的基本需求总额都大大低于各种国际贫困线标准,国际贫困线标准不适合对中国贫困人口进行分析[5]。

四、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及其收入分布的估计

(一)对农村贫困人口规模的估计

计算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公式为:农村贫困人口=农村人口总数×农村贫困发生率,本文假定各收入组的收入分布符合均匀分布特征。从现金消费口径的农村贫困人口看,2000-2004年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为1166万人、2052人和1741万人;从总消费口径的农村贫困人口看,2000-2004年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为2699万人、3827万人和3323万人①。

(二)对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分布的估计

根据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分配状况,结果见表3。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各收入组别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比重=各收入组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贫困发生率。

注:1.“按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的比重”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的“人民生活”部分的抽样调查数据;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2003年和2002年的农村人口总数分别为75705万人、76851万人和78241万人。

表3 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分布状况单位:%

项目(元)现金口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 总口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

2004年2003年2002年

2004年

2003年2002年

小于10017.39 18.35 26.84 9.11 9.83 11.59

100-200 5.65 6.74 12.75 2.96 3.61 5.5

200-300 9.13 11.61 18.79 4.78 6.22 8.11

300-40013.47 19.47 33.55 7.0610.44 14.49

400-50023.04 29.21 8.0712.0715.66 22.89

500-60031.32 14.62

— 19.3623.89 36.23

600-800 ——— 44.6630.35 1.19

注:本表根据表2中贫困发生率及收入分组比重计算得到。

(三)农村贫困人口呈现“两端分化”的现象

由表3可以得到,从现金消费口径的贫困标准看,农村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收入低于100元的收入组,2002-2004年其占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84%、18.35%和17.39%;二是300-400元的收入组,2002-2004年其占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3.55%、19.47%和13.47%;三是400-500元和500-600元的收入组,2003年和2004年两者共计占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3.83%和54.36%。从总消费口径的贫困标准看,农村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一是收入低于100元的群体,2002-2004年其占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1.59%、9.83%和9.11%;二是收入高于400元以上的群体,2002-2004年其共占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60.31%、69.90%和76.09%,其中人均收入达到600-800元的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比例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30.35%和44.66%,这一收入区间的贫困人口呈现增长的迹象。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村贫困人口产生了“两端分化”的现象,即贫困人口中的最低收入者(收入低于100元)和较高收入者(收入高于400元)构成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贫困人口收入上的差异,要求政府机构实行结构性的扶贫政策。

五、采取结构性扶贫政策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本文所指的结构性扶贫政策,是指按照收入分布状况并根据不同收入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开展的一项具有一定差异和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一)对最低收入者和最贫困地区直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最低收入者是指农村居民中年收入低于100元的贫困人群,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教育和历史原因等因素的约束,这部分贫困人口很难在短期内从贫穷中摆脱出来。因此,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直接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很有必要。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看,该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2004年为例,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最低收入者无论从现金消费口径还是从总消费口径来计算均大致为303万人。如果按照2004年ELES贫困线761元的标准(年收入)来进行救济,这样每人需要财政支持大约为660元,则一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总额为20亿元。按照中国现有财政状况,这种支付是可以做到的。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有关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一年的平均闲置时间至少在50%以上(王卓,2004)。因此,对这些劳动力就地进行以工代赈计划是比较可行的。通过以工代赈计划,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既可以获得收入,还可以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工程得到改善,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创造收入的能力。对于那些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意见》精神,可以实行易地扶贫。实施易地扶贫可以借鉴三峡移民工程中的有益经验。

(二)对贫困人口中的“较高”收入者和地区做好开发式扶贫

贫困人口中的“较高”收入者和地区的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上,其相对于最低收入者和地区来说,其摆脱贫困的能力显著增强。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地区,我们可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和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以2004年为例,以总的基本消费需求额为口径计算的4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大约为2053万人,其占总贫困人口的比例为76.09%。显然,这部分贫困人口是扶贫政策实施对象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这部分人口如果按照每人250元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和开发式扶贫,需要大约51亿元的资金。如果这部分资金中有50%采取小额贷款等方式进行,则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大约需要26亿元。因此,这个计划是基本可行的。开发式的扶贫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通过以工代赈计划达到农民脱困增收和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条件的目的;二是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及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根据《意见》的精神,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的扶贫工程实施范围;三是根据《意见》的精神,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四是根据《意见》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三)增强贫困人口的创收能力应成为扶贫政策的基本目标

增强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是促进其自身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根本的方法。根据《意见》的精神,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同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强农业和农民创收的能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是促进农村扶贫的重要措施。一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制度。三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要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注释:

①以2004年为例。该年现金基本消费需求额为585元。该数据覆盖0-500元的区间之后还有85元落在500-600元之间,0-500元的分段累计贫困人口比重为1.58%,剩余的85元根据均匀分布特征估计为0.7225%,从而得出2004年的贫困发生率为2.30%,因此2004年的现金口径贫困人口为1741万。其余年份依此类推。

标签:;  ;  ;  ;  ;  ;  ;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其结构性扶贫对策的实证研究_贫困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