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科学思维特点,培养政治学习能力论文_卢贞

把握社会科学思维特点,培养政治学习能力论文_卢贞

卢贞 广西柳州市高级中学 545006

摘 要:社会科学思维的培养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入思维和聚合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联系能力、抽象化具体化能力,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从而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学科学习能力。

关键词:社会科学思维 发散思维 深入思维

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思维方法、形成思维习惯,从而举一反三,发现知识、形成知识。现阶段高中政治属于社会科学,因此,培养政治学科学习能力必须把握社会科学特点,掌握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社会科学以社会客体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具体学科。可以说,社会科学大多数都跟人、跟社会有关,因此社会科学的特点在于以人的行动作为研究基础,主观性较为强烈;同时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受众多社会变量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弱的实证性。正是综合性、主观性和难实证性决定了社会科学在思维上更注重发散式、深入式、思辨式等思维方法,轻逻辑推理、观察演绎和实证的思维方法。

社会科学常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有操作性地引导学生建立社会科学思维模式?如何扎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做以下探讨:

一、训练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科思维模式

社会科学思维包括很多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整体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教师可在教学中长期地、有针对性地反复使用、训练;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明确指出各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科学思维模式。

1.发散性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主要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社会科学往往面向复杂的社会事务和历史现象,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这就给社会科学进行精确、客观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只能大量地采用定性分析的手段。而一个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条件又能作出多样化的定性分析,这正需要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突出特点是由点到面、由中心到网络地不断扩散。这种思维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去考虑,而应多角度、多方位去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同一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思维导图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围绕一个中心不断联想、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中心事物的网络型知识。

如,在政治学习中,学到每个政治行为主体都可以发散式地形成知识网络。当学到“公民”主体,可以把各课各章节的公民知识进行梳理,通过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的原则、参与民主政治的内容等进行逐一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正是社会科学发散思维的代表。试想,如果仅仅是分散地知道这一点那一点公民的零碎知识,没有对公民知识的全面发散,也就无法在政治生活中深刻理解公民的作用。这就与数理化等学科更多地强调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完全不同。

又如,哲学生活中“创新有哪些哲学依据”,可按下图角度发散思维。

 唯物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要求与时

 俱进、不断创新。

 辩证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要求树立创新精神。

 认识论→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以上通过由点“创新”发散到面“因为实际情况变化的要求、发展的要求、认识发展的要求”再发散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原因”,形成知识的新组合、新关系,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形成网络,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2.深入思维方法。

深入思维往往从一个疑点开始寻找其答案,接着又以其答案为疑点再寻找答案,如此环环设疑、层层解决,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它的突出特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设疑、层层推进。社会科学学习既要通过发散思维找到同类问题的共性规律,也可以通过深入思维深入剖析个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讲解“市场调节”时,知识比较抽象、宏观,学生要理解市场机制比较困难。一开始不能直接给学生看书、看概念,而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层层设疑:“水荒、电荒反映了社会什么问题?”“资源不足社会要怎么解决?”“计划是如何调节资源配置的?”……这时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计划用行政计划配置资源”。再启发学生:“我们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不用计划了,社会怎么配置资源?”学生可联系前面所学价格相关知识得出“市场经济用价格、供求来配置资源”。然后问学生:“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比计划配置资源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抽象出“市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结论。接着,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市场经济有没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市场经济做不好、管不了的领域怎么办?”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市场经济的利弊,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要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看书,明确市场经济概念,提炼市场机制,深刻理解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如此环环设疑,旧疑获释,新疑又生,迫使学生不断探索、追求。

深入思维符合社会科学复杂性、思辨性的特征,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层层深入中不断强化知识,也能促进学生在深入理解中提高思考能力。

3.聚合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它和发散性思维方法刚好反向,表现为由面到点、由多方位到一终点的聚合思维过程。培养聚合思维常见的方法有抽象归纳法、联想猜想法等等。这种思维方法能把一系列知识、信息串连起来,找到它们间的共同联系,能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现在的政治高考强调考查学生提炼和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培养聚合思维,有利于从材料中分析、提炼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答案,因此聚合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文综的解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第15题为例:

(2014全国卷Ⅱ.15)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

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

①钢铁产业 ②信息产业 ③保险业 ④汽车产业

A.①-②-③ B.①-④-③ C.②-③-④ D.④-③-①

使用聚合思维方法,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关联性强的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从而产生逻辑结论“行业要形成上下游带动关系”;再从题目选项中分析各种排序是否符合逻辑结论,如A选项①-②-③中钢铁产业不能带动信息产业因而错误,B选项①-④-③则钢铁产业带动汽车生产,汽车消费带动汽车保险增长,锁定B选项。解题过程既有从材料信息指向答案,也有对选项的推理分析指向答案,最终从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信息点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二、抓好思维能力的两个基本功,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

思维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点滴培养。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我们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遇到相似的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遇到抽象概念举出具体例子方便学生理解,这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两个基本功。当我们能更自觉、更科学地做这两个基本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大大提高。

1.训练作比较、找联系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系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事物,在联系中认识规律,既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又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如在复习“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时,就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

第一种情形是相近、相似、易相混的现象、概念间的比较。

(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比较。它们虽然都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但是内容、渠道、方式都各不相同。

(2)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比较。不同的选举方式适用于不同的选举需要,又有各自的优缺点。

(3)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情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的比较。同样作为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抓住不同的参与渠道即可进行有效区分。

(4)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的比较。它们都是公民民主监督的渠道,方式、对象不同,监督的特点也不相同。

第二种情形,同质异形的比较。这种比较一般使用于同样概念在不同条件、不同主体的区别。

如同是“监督权”,如果是公民行使,则指的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如果是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则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第三种情形是同形异质的比较。这种比较一般适用形式相同但概念内涵不同的情况。

如:公民通过写信、打电话、听证会参与政治生活,既可能是参与民主决策也可能是参与民主监督。它们虽然有相同的形式,但从具体行为是“事前”提建议还是“事后”作监督,即可区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不仅能准确记住这些知识点,而且能多方位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训练抽象化、具体化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本质,又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是思维的两个相互渗透、相互交替的过程。教师在提出或讲解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时,尤其应该训练学生一方面能从生动丰富的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某一抽象概念,一方面又能依据形成概念的生动表象以具体事例来阐述某一抽象概念。如:从日月星球、风雨雷电、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磁场电场、教室桌子等一系列生动的客观实体,帮助学生形成抽象的物质概念;又让学生利用已形成的哲学物质概念去分析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从而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又到个别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哲学知识,能让学生有效地把哲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也能让学生扎实提高哲学类试题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这两个基本功贯穿在思维的全过程,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手段。抓住培养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使学生学会用脑想问题,善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并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1)课堂教学运用过程展示法。

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具体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直接提示,让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进行探索、尝试,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或方法,比课本上的结论或方法更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让学生自我生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辩证思维能力。

(2)课堂教学运用层次教学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首先对概念和原理作多层次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理解和掌握时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先一层一层地认识,理解每一层次表达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和综合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形成完整的易于掌握的知识,自然引起学生思维。其次要对问题和情境进行多层次的创设。思维肤浅的学生,只能领会到问题中几个元素之间的浅层关系;思维深刻的学生则能深入问题内部,透过表层,掌握其内部元素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这样的教学既能丰富社会科学复杂性的特征,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

(3)课堂教学运用设疑自解法。

采用此法大致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课上教师直接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涉及辩证思维的问题,但不分析解决此问题。

第二步,学生课后自学教师指定的有关文章,自己到文章中去找观点、找方法,并用以分析解决课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学生把心得写成小段总结,并作适当的交流。这样做,既可避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又可把课内课外的学习沟通,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方法应该多种多样。适当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养成思考习惯的效果。

2.善于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系统法。

即在学习和复习知识时,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不仅学不好知识,而且能力也得不到培养。系统法要求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头脑思路清晰,然后分析具体的内容,弄清部分知识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再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这样学习思路不仅清晰,而且“丰满”,使学生思维具有逻辑性。

就政治学科而言,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哪一个板块,都需要学生形成知识的小系统,再构建整个知识体系。如政治生活可构建公民、政府、人大、政党等的知识小系统,哲学生活可构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系统等。

(2)追根法。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3)联想法。

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是孤立地对待知识,而是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把握知识,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更容易,思维能力自然提高。

如围绕“创新”,哲学生活发散思考“创新有哪些哲学依据”,也可以即时联想“创新的经济生活依据”、“创新符合近期时政中哪个政策要求”……这种多角度、流畅灵活的思考,正是我们追求的政治学习能力。

总之,政治学科的学习考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要求非常之高,无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板块,都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全局观之上才可能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有自我学习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会一题;有知识的大局观,而不仅仅纠结于知识的细枝末节。要把握社会科学思维特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政治学科学习能力。

论文作者:卢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  ;  ;  ;  ;  ;  ;  ;  

把握社会科学思维特点,培养政治学习能力论文_卢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