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_李国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_李国定

(四川省南部县火峰乡小学 南部 637300)

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严重影响到成年期的行为表现,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我们每个学科教师教学的内容。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作为语文老师,我仅从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民主了,学生才会爱屋及乌的喜欢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学生才会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成长为具有健康体魄的一代新人。

二、深入挖掘教材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我们教师应深入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三、感悟平凡生活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充满着情趣的。只要我们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就能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在体会大自然奇光异彩、千姿百态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些稍纵即逝的镜头,是因为她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心中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挚爱。还可以从课文中指导学生感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教学萧红《火烧云》一文,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在轻快的音乐声中重现火烧云变幻莫测的奇观,指导学生感悟晚饭后火烧云“上来”时瞬息万变的壮丽奇景,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感受艺术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当学生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从而使学生心灵净化、情趣高尚。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这样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不也如此吗?学了这篇文章,我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写写自己的爱好。学生们兴致盎然;有的写集邮的苦与乐,有的写做模型的不易与欢喜,有的写看书,有的写看电视,甚至有学生写起了学习的乐趣。当学生找到了一向被他们认为苦不堪言的学习、考试的乐趣时,他们能不热爱生活吗?

四、指导树立正确挫折观,培养学生耐挫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了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

五、让学生在作文中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心理,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六、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同样蕴含着许多心理教育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探索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康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文作者:李国定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_李国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