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研究的新进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研究的新进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研究近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况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哲学界根据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的原本和当代社会现实,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意见。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哲学教科书都采取这种理解(当然,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不一定赞同这种理解)。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其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依据。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推广到历史领域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物质本体论,就不可能正确揭示社会存在的本质,也不能正确说明社会和人的存在。马克思正是批判了唯心主义本体论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才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恩格斯和列宁继马克思之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曾多次声明:“我是唯物主义者”,“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13页)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83页)列宁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11 页)。

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他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把物质本体论当作从前人承继下来的理论前提,承认外部自然界是人类感性活动的物质前提。但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只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和辩证的性质,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界限。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意味着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而是说,只有实践唯物主义,才能更准确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新唯物主义”,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而且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硬核和基本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认为,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都体现了实践精神,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但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实践问题,无论是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都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确证。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创造。马克思没有创造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它哲学。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已经蕴含着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价值论等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哲学的新贡献时,只有“新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更准确地说就是“唯物史观”。他们强调自己的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新唯物主义的“物”,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旧唯物主义的“物”,则是指物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6页)尽管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最能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的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就在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四、实践本体论的理解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是一种不同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尽管两种理解都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持这种理解的同志认为,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实现了本体论的转换,即从传统的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传统的物质本体论,是一种以抽象的物质为基础的本体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因为“抽象的自然界,只是名为自然界的思想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1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把存在物(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指出,“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同上)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6、77页)可见,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和感性世界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思想中最主要、最具有当代意义的成就。进而言之,实践本体论当中又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实践理解为社会本体,另一种是把实践理解为整个世界的本体。

五、实践人本主义的理解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关键是把握其思维方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是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的思维方式,而我们传统的教科书,是以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而不可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把握。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追求终极本原,注目过去,着重现在,进而形成了旧哲学的两极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暴露了人本身的内在矛盾,也暴露了本体论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克服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既不能在唯心主义的意义上,也不能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看来,“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可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人本主义,它以人本学为骨架展开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精神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是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以往的哲学就是由于找不到统一这些矛盾的现实基础,便总是陷入两极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回答了上述哲学的根本问题,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克服了旧哲学的两极对立。而这种崭新思维方式的确立,引起了整个哲学理论的深刻变革,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所在。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研究的新进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