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公园园林规划设计探讨论文_刘磊

燕山公园园林规划设计探讨论文_刘磊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摘要:公园的设计应该在尽量满足生态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一个成功的公园应该是将自然与人工更好地衔接起来,在利用原有资源的前提下打造生态和谐的公园景观,完美的将山、水、人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打造为一个可赏、可观、可游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本文主要结合燕山公园论述了如何进行公园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燕山;公园;规划;设计

1燕山公园的园林设计背景

本项目东至燕山南路,南至宁杭高速,西至S241,北至G104,基地规划设计面积为259.63hm²,。燕山公园一期于2012年完工并对市民开放,在开放后,发现一期工程在功能布置、景观配套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设计,将燕山公园打造为舒适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公园的园林设计定位

经过分析将燕山公园定位为集生态景观、运动健身、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打造为溧阳市的绿色新地标。规划将公园的功能由单一的山体绿地向城市综合绿色休闲空间转变;重点进行植物生态设计,进来争取为人们打造一个绿色的天然氧吧。在遵循原有山水格局与景观条件的基础上,着力营造亲切的城市活动空间,打造多方连接的城市绿核,创建舒适健康、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外部空间环境,将燕山公园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3燕山公园园林设计要点

3.1植物生态体系设计原则

燕山公园作为连接北部城区与南部新城、衔接西郊景区与东部社区的大型综合性节点公园,具有自然的山水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其植物生态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对整个山水花园城市的打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生态性原则

植物生态体系以构建生态平衡、和谐稳定、自然控制的生态体系为目标,注重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在原有植被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营造互惠共生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构造生态、稳定的绿色山体景观。

(2)景观性原则

重要景观节点的植物规划注重乔、灌、草相结合,密林与疏林交替,形成疏密变化丰富、季相色彩多样、林冠线与林缘线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强化植物围合空间的作用,形成开敝有序、旷奥有度的空间序列。

(3)文化性原则

充分结合利用原有的区域特色及新规划的硬质景观,挖掘溧阳的植物文化,营造独特的植物景观,融传统文化、生态教育、景观游赏于一体。

(4)经济性原则

充分利用原有乡土树种,以此为主体骨架,适当引进特色的新品种,构建具鲜明地带性特征的植物景观,有效降低造价。利用植物景观类型创造不同的休闲活动空间,提升空间的利用率,并通过旅游、商业的形式外化为经济效率的提升创造条件。

3.2植物生态体系设计具体分析

根据燕山公园各个方向不同的微气候以及各类功能区对环境气候的要求,从而进行功能区的布局。同时构建不同的植物群落加强该区域的“微气候”特点,使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健康舒适。

(1)养生馆——清新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位于公园东南角。该区域南邻交通干道虽有一定的干扰,但中间有一定的绿化隔离空间,可以利用植物群落达到弱化噪音、尘土污染的作用;同时,该地区的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可以为该区域带来凉爽、清新的感受,因此该区域适宜人们进行各种休闲养生活动。

该区域南侧靠近交通干道的绿化采用“香樟+女贞+刺槐+乌桕-柑橘+樱桃+紫叶李-芳香草花类”模式,其中乔灌木都为防风抗风品种,同时女贞及紫叶李还是很好的滞尘植物,该植物群落可以保证小环境温湿度平衡,并有效地起到挡风沙、滞尘土、减噪声的作用,保证环境的温和舒适。该区域东侧以“大树+草坪”模式,大乔可以遮阴,草坪没有遮挡,东风的进入可以起到降温、通风、除湿作用,保证环境的凉爽舒适。

(2)芳香谷——暖和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位于公园西南角。该区域一年中风量较小,同时能接受较长时长的日照量,容易形成一个暖和的微气候,有利于芳香植物的花香慢慢释放并传递,适合人们去慢慢品味及体验各种芳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该区域为活动相对平缓的区域,风速不宜过大、温度不宜过低、且空气纯净度要求较高,可以采用“池杉+臭椿+乌桕+银杏+香樟—桂花+腊梅—芳香草花类”模式,其中,银杏能抗多种有毒气体,池杉、臭椿、乌桕都是很好的抗风品种,可以对该小环境起到隔离、净化空气的作用。

(3)运动健身区——干爽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位于公园西侧,东、西、南三个方向均与交通干道相邻,属于较嘈杂的环境,不适宜设置安静休憩区,因此将运动健身区布置在该处,并通过植物群落的构建减弱该区域的噪声、尘土污染,加强阴凉、干爽的效果,营造一个适宜户外运动的小环境。

该区域内种植宜不遮挡阳光,不遮挡通风,临马路的种植要具有隔离的作用,采用“银杏+女贞–红叶李-洒金珊瑚+小叶女贞”模式,其中乔灌木都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滞尘的作用,同时该群落的蒸腾作用较为明显,可以很好地调节温湿度。

(4)玫瑰园——凉爽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位于公园西侧。该区域东西方向地势较为平坦,通风情况较好,且一天日照时长适量,这些均有利于月季的培植。

该区域种植以不遮挡光照、不遮挡通风为宜,可采用“大树+地被”的模式,保证该小环境的日照量及通风良好,为月季的培育创造适宜的小环境。

(5)草坪活动区——清新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位于公园北侧。该区域地势平坦,东风贯通,北临大面积水体,南以公园主山体为依靠,东西两侧远离交通干道,因此空气纯净度较高,温度适宜,较适宜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

该区域以疏林草地、开敞草坪为主,采取“大树+草坪或地被花卉”的群落模式,保证小环境的通风、遮阴效果。

(6)岩石园——干爽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位于公园东侧。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风,同时东边的日照量较长,能为该区域营造干爽的微气候,较适宜营造岩石园的旱生、岩生植物景观。

植物群落构建:该区域东侧入口种植以不遮挡东风为宜,可采用“大树+地被”模式,区域内部以各种岩生植物为主,形成区域特色,同时种植适量乔木,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

(7)山林漫步区、生态保育区——自我调节型微气候区域

该区为燕山公园的主山体部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组成相对丰富,可以很好地自我调节微气候的变化,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基本上可保持原来的植物分布,如林木密度过大,可根据需要适当梳理下木,以保证空气的流通,较空旷处也可适当点缀遮荫树。

3.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以“绿野、生态、人文”为设计主题。从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出发,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点,根据建筑功能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院落式、园林式、内街式等多种空间布局形式。

(1)公园管理服务建筑

根据各个区的不同布局与划分,将建筑布置在不同的区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管理办公、接待会客等功能。根据各个功能区块的不同功能,将管理建筑设计成不同风格的建筑,能够更好地契合功能区的功能。根据各功能区服务面积和游人数目,有区别地对待建筑面积,能够更加经济合理地进行建筑设计。

(2)公园游览休憩建筑

公园游览休憩建筑包括了电瓶车服务站、滨水休闲建筑、游船码头、公共厕所、亭廊构架等,这些建筑都能更好地使游人游览和休憩。这些建筑遍布全园,根据区域,风格不同,富于特色。

(3)公园主题功能建筑

此次设计主题功能建筑包括休闲文化街、燕山会所、梅园小筑、婚纱摄影俱乐部、水竹居、松风画院、养生VILLA、奥特莱斯、农庄小筑等,根据其具体功能将其设计成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体,更好地融入公园环境。

4结语

总之,本设计在遵循一期规划方案“自然、生态、人文、艺术、活力”五大理念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公园建设、经营、管理的新思路,对公园进了设计升级,以期将燕山公园打造成一个健康活力的公园。

参考文献:

[1]易澄.浅议生态园林与郊野公园[J].中国林业.2002(05A):42-43.

[2]胡卫华,王庆.深圳郊野公园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1):58-63

论文作者:刘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燕山公园园林规划设计探讨论文_刘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