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学科的空间观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地理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空间观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观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或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也正值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因此基础地理教育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突出地理空间观的教学。
实施地理空间观的熏陶与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追踪地理思维的轨迹,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地理学科是关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学科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
空间联系、空间的制约关系等,这些对于人们思考如何生活在地球上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的空间观,是赋予基础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
地理学一向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地理研究的区域性要求着重注意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既研究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把握区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异规律的同时,探讨区际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开发、区域协作和交流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认为,空间观应主要包括区位与空间分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
一、区位与空间分布
“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关系的前提。”
区位与空间分布主要指在认识地理位置与空间分布时应持的基本观点。
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空间性的基本特征,一般是指某个地理事物的空间占位状况。更具体一点说,地理位置是指地表某一事物,如国家、区域、居民点、工农业企业、交通运输枢纽、风景旅游点等与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总和。
空间关系包括方位和距离。地理空间分布一般指地理现象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
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经济活动的变化或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与其所在的地理或空间位置密切相关。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应渗透如下的观点与方法:
一是位置变化观。这一区位观点旨在告诉学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作用随相互关系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城市位置不变,但其政治、经济地位可以随历史而变化,深圳濒临珠江口和香港的位置早已存在,但其位置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后将其列为经济特区后,才得以显现。
赋予地理教育的职责是,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去认识地理位置。
二是位置联系观。这一区位观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某个区域因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它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活动的发展。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往往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
例如,在影响某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一般把位置的因素放在首位。由于地球的形状、地表的起伏状况,使光、热、水等在地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组合分布,这就直接影响了该区域其它要素的组成特征;人们的经济活动都受区域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
比如,以同样的投资来建房,在黑龙江就不如在山东建的大,黑龙江为御寒,墙体要厚,窗要双层。同样的投资修公路,也不如山东修得长,黑龙江有融冻作用,使公路造价提高。山东在这方面具有位置优势,相比之下,黑龙江在这方面具有的则是位置劣势。可见,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地理位置与其它要素有密切的联系,并发挥着重大影响。
赋予地理教育的职责是,使学生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位置在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
三是空间分布上的成因联系观,这一观点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讲清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展开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还要解释分布状态与其它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即空间上的成因联系。
例如,学习地中海气候的分布,不仅要知道它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在水平方向上,它介于北面的中纬度大陆西岸海洋气候和南面低纬度沙漠气候之间。即从水平方向上看,地中海气候只是介于这两种气候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气候分布的规律性和他们在空间的成因联系。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它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的区域总体特征与区域差异,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也给教学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于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总体特征。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作下述理解。
第一,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
第二,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这一区域的整体性。例如,非洲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是一个高原大陆,自然景观以热带、亚热带为主,荒漠面积广大;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并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热带为主的各自然要素类型众多,动植物特有种丰富。非洲这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由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要素的特征组合而成的。
第三,整体性反映在与其同等级及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总特征的比较中。例如,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是所有热带沙漠气候中,南北最狭长、最接近赤道的这一空间分布特征,是与同等级的热带沙漠气候的空间分布状态的比较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针对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时应当努力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大洲、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例如,在黄土高原景观特征的教学时,要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所认识,就不能仅仅限于对黄土高原景观特征的描述,而要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及分布规律,再启发学生研究判断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作用,才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这一整体景观的。在对黄土高原景观成因有了全面、完整、系统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引出结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互相联系、影响、渗透、制约而形成的。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平衡,地表组成物质在各部分的差异,不同的地形结构,相异的海陆位置,以及地表各部分不同的历史发展,大陆的地理环境按照不同地段的总体特征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就体现出差异性。这里包含这样的认识观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一定的规律。区域不同,特性各异,从而产生区域间的差异。
认识区域间的差异及某个区域典型的地理特征,常常要借助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区域间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性质,分辨事物的程度和级别,找出区域间差异显著的征象和标志。例如,在分析北美洲西岸海洋性气候的局限性时,只有通过与欧洲西部类似气候在程度和地区范围的比较,这个特点才会显示出来。再如,北美大陆环境结构的空间格局,只有通过与其他大陆的比较,北美大陆的总体框架才能显现。
总之,正确的地理空间观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在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把形成地理空间观作为一项核心目标,精选蕴含地理空间观教育因素的案例,以地理基础知识为载体,渗透地理空间观的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