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与对策研究_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与对策研究_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小康论文,目标论文,农村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难点有:指标难点,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达到小康值难度较大;地区难点,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县城难点,贫困县要在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是很困难的;行业难点,以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为突出。针对这些难点,作者提出了加速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对策: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2.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者素质。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率。

邓小平同志反复阐明:只有经济搞上去,使中国摆脱贫困并富裕起来,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内的安定团结局面才能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巩固,中国在国际上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对人类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上述思路,小平同志还亲手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到下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由于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6700多亿元,原定2000 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五年实现了(李鹏,1996)。因此,就没有必要再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第二步战略实现的可能性,而主要是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实现小康目标的可能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问题不大,工作的重点是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现在离2000年只有3年时间了, 农村实现小康的程度如何?难点何在,应继续采取什么良策?这些问题的,无论是对宏观对策的调整,还是对实现工作的指导,都是十分有益的。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些粗浅分析和探讨。

一、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

农村小康目标的确定,除了定性描述外,涉及到指标体系的设置和量化标准。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很多,有的从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等6 个方面确定16个指标(国家统计局,1992);有的从总量指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保障等4个方面确定了20个指标(湖北省农业软件中心,1994 );有的提出22个指标(郭犹焕,1993);有的还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等5个方面设置了49 个指标。为了简化研究内容,这里不打算对各种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也不提出新的指标体系,而是以国家统计局提出的16个指标和国家计委提出的有关量化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评价。据专家测定,我国农村小康综合指标体系实现程度,到1990年已超过50分,到1995年末已超过75分。所以,从总体上综合分析,农村实现小康目标不容乐观。那么,具体分析,难点何在?

(一)指标难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

国家统计局提出的16个指标包括: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蛋白质摄入量、衣着消费支出、钢木结构住房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用电户比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在这些指标中,有的已达到小康值,如衣着消费支出、基尼系数等;有的指标实现可能性大,如恩格尔系数等;有些指标则难度较大,如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 4.5%。根据国家计委要求,按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 2000 年要达到1200元,这意味着,“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7.2%以上,而国家“九五”计划中该指标也只有4%的平均增长速度。回顾历史,除1978~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10%以外,在此前后的增长速度从未超过6%,大多在1%至3%徘徊。

从绝对量讲,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44.8元,比1990年增长158.8元,但同2000年1200元的要求相比,还要增长355.2元。这就表明,前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0多元,后5年要求增长350多元。可见难度之大。

鉴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衡量农民小康水平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其他指标的制约关系,我们主张将指标体系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主体指标,即可以较高的权数(如有的规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权数为30%、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的权数为2%)参加综合评价, 又可单独进行评价,实行“一票否决”。

此外,农村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在指标体系中的权数也很高,仅次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于受主体指标的制约,实现的难度也很大。

(二)地区难点——中西部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地区之间的差别是贫困程度的差别,而非富裕与贫困的差别。但如果差距过大,且不断扩大,则势必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并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这里,我们按照国家常用的办法,将全国分为三大地区,即东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8个省、自治区)。据统计,1995年东部地区总人口占全国41.18%,GDP(当年价)占全国58.26%;中西部地区总人口占58.28%, GDP 占41.74%。1995年人均GDP,东部地区8199元,中部地区3741元,西部地区3016元,东部地区人均GDP超过中西部地区一倍以上。1995 年东部地区已实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的目标,而中部地区仅实现目标的62%,西部地区仅实现45.6%(见表1)。

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表1及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单位:元

地 区 人均GDP 农村居民家庭

(当年价计算)人均纯收入

东部沿海地区

8199.0 2354.36

中部地区

3741.7 1390.30

西部地区

3016.0 1020.19

资料来源:根据《1996中国经济年鉴》第449~680页、第842 页资料整理。中国经济年鉴社,1996。

以农村小康16项指标衡量,小康的综合实现程度,东部地区109 个调查村的综合分值为89.7分,中部地区107个村为78.1分, 西部地区仅为55.9分。

以县为单位统计,1994年全国已有266个县、7600 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2%和6%。其中大多数县集中在东部地区。

由上可见,以地区而论,农村实现小康的难点在中西部地区。

(三)县城难点——贫困县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政府一贯追求的目标,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脱贫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从1978~1984年6 年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由2.6亿减少到8900万(世界银行,1992)。但由于80 年代后半期整个农村经济增长缓慢,199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保持在97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0%左右。到1995年底处于贫困线上的还有6500万人,占世界贫困人口的5%。

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3.9元,相当于全国人均纯收入1578元的52.2%。我们从湖北省统计局的资料分析,贫困县集中的十堰市和恩施自治州199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51.0元和851.3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511.22元的62.9 %和56.3%。上面两个资料能解释的问题是一致的。

加之,贫困县多集中在山区,进而带来交通、用电、通电话等指标实现的困难。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测算,这些贫困县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至少要比全国平均水平推迟3~5年。可见,如无特殊措施,大多数贫困县要在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是很困难的。

(四)行业难点——农业

目前,不论城市或乡村,按产业都可划分为一、二、三产业。若按行业,可划分为五大行业,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及仓储业。

据统计,1995年乡村劳动力45041.8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 渔业的劳动力32334.5万人,占乡村总劳力的71.8%;工业劳力3970.7万人,占8.81%;建筑业劳力2203.6万人,占4.89%;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劳力983.0万人,占2.18%;批发、零售贸易业、 餐饮业及仓储业劳力1170.4万人,占2.60%;其他非农行业4397.7万人,占9.72%。从乡村劳动力的行业分布看,乡村劳动力大部分仍集中在大农业中(其中有一部分未充分就业而闲置)(详见表2)。

表2乡村劳动力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人

1978年1985年

1990年 1994年1995年

乡村劳动力 30638.0

37065.1

42009.5 44654.1

45041.8

农林牧渔业 28455.6

30351.5

33336.4 32690.3

32334.5

工业

827.8 2741.03228.7 3849.53970.7

建筑业 229.8 1130.11522.8 2057.32203.6

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79.6 434.1 635.3

908.3 983.0

批发、零售贸易业、

餐饮业及仓储业

64.3 462.6 693.2

1084.31170.4

其他非农行业

980.9 1945.82593.1 4064.34397.7

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经济年鉴》第880页,中国经济年鉴社,1996。

然而,农村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资料,湖北省1995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为7243元,平均每个农村工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村工业总产值为95051元, 平均每个农村建筑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村建筑业总产值为21256元, 平均每个农村运输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村运输业总产值为36033元, 平均每个农村商饮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村商饮业总产值为32170元。 如果以农业劳动力创造的总产值为1,则工业为13.12,建筑业为2.93,运输业为4.97,商饮业为4.44。由上可见,农村五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这其中虽有价格因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的影响,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一趋势是难以消除的。这势必影响占劳力总数70%的从事农业的农户的经济收入,进而影响他们小康目标的实现。这也可以解释农村大量兼业农户存在和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

另外,从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看,1985~1990年,上述各行业劳动创造的产值的增长幅度均在1倍左右;而1990~1995 年各行业劳动创造的产值增长幅度在1.5倍至20倍以上。 这其中除了物价指数上涨的原因外,亦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且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差距拉大。

二、加速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前面的难点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决不可简单从事。但在操作时,又要抓住重点、难点。因此,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研究,除了进行小康目标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外,还要重视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主体指标的评价(一票否决);在促进全国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及贫困县域的发展问题;在注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农业(大农业)的发展,决不可轻视农业在实现小康目标中的特殊意义。

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虽遇到许多困难,但也有良好宏观环境的支撑和新的发展机遇。诸如: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京九铁路、成昆铁路等的开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其它改革措施的出台,无疑对中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只要发展思路清晰,战略决策合适,改革措施配套,前面分析的难点也是可以逐步化解的,因而小康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

资源丰富,劳动力富余,市场广阔,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所在。这些地方不仅耕地资源丰富,而且山水资源更丰富;劳动力资源不仅富余,且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低,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发展农、林、牧、渔业能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受益覆盖面大,是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也是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

据全国的统计资料分析,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578元,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为947元,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531元,其它非生产性收入100元。上述数字显示,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的部分占60%。湖北省的统计表明,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11.22 元,其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占74.51%,非农业生产收入占19.22%,非生产性纯收入占6.27%〔1〕。江西省的统计资料表明,199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9.81元,其中来自农业生产纯收入的占67.9%、来自非农业生产纯收入占24.4%,非生产性纯收入7.7%〔2〕。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而且比较稳定。由此判断,今后实现小康人均纯收入的目标,也应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专家提出,中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必须充分优化经济增长结构,把生产要素合理地向非农业流动作为一重要战略。这种战略考虑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但在操作中要区别情况,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可不顾条件,盲目向东部沿海地区看齐,过分强调发展乡镇企业,放松农业生产,这样反而会影响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原因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信息、管理、劳动者素质等多种条件的制约,而农业资源丰富,投资小,稍有启动资金就能运行,家家户户都能参加,受益覆盖面大,市场风险要比工业低,成功率高。作这样的分析,决不是反对发展乡镇企业,而只是强调,我们的思路要从实际出发,保证采取的措施能稳定地向小康目标逼近,而避免大的波动,进而影响小康目标的实现。

(二)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者素质。

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国农村特别是东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要想实现小康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的一着,也是困难的一步。

我们曾用1985~1990年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通过拟合CD生产函数求解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结果显示:从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传统要素看,土地的供给弹性小,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不能寄托在土地规模总量的扩张上,因而推动节约土地型的技术进步就成了必然选择;劳动力总量富余,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良好条件,但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动力,亦需文化、科技的武装;资本投入具有较大的产出弹性,农村经济增长对资金的依赖度在50~60%,然而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瓶颈”因素,且利息率高,近期内不可能有大的转机,因而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

1.正确选择形成有效需求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使农民在经济生活中日益提高自己的素质,有能力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关键。围绕这一关键,把“短平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突破口将是最佳的选择。这是因为,“短平快”适用技术注重实效,和农民的现实条件比较适应;项目投资小、见效快,与农民实现小康的愿望相符;生产实践是学习和应用技术的过程,素质随之提高,有效需求必然会随之扩大。当然,这种“短平快”技术要逐步和骨干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并由温饱工程技术体系向小康社会的技术体系转变,不断提高技术体系的总体水平。

2.正确引导技术开发。要进行技术开发,须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后技术开发的关系;二是传统农产品与新技术农产品的关系;三是常规品种和优质品种、高价值品种技术开发的关系。

3.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网络,完善服务手段。

4.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在于提高了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了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决策效率。因此,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办好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必将加速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

(三)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在第一步农村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飞跃的伟大创举。它有利于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吸收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投入农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企业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因而有利于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目前,值得重视的问题有:

1.必须扎根于“农”,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突破口来抓。各地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必须从“农”起步,以加工起飞。因为只有扎根于农,才能发挥资源优势,调动大多数农民的积极性;只有农产品加工业和加工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延长产业链,才能增值,才能扩大销售市场。湖北襄阳县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坚持以农为本的同时,创办了万宝粮油工贸集团、农工商总公司等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年加工能力达15.6亿kg;以襄樊正大和希望公司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企业群,年产饲料达到36万吨。这既促进了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又为发展养殖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把“包袱”变成了财富,实现了农业大县与经济强县的统一。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居全省之冠,农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县市第二位, 1996年完成财政收入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工业总产值的70%、乡镇企业产值的80%、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农业产业化经济。

2.选好主导产业,提高规模效益。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农业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才能真正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才能形成企业化经营,才有进入市场和谈判的资格,才能获得规模效益。

要使农业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必须选好主导产业。就一个县市讲,只有选好一、二个主导产业,才能有规模可言。美国的玉米带,加拿大的小麦带,俄罗斯的牛奶生产;山东诸城的养鸡,山东寿光的蔬菜,湖北英山的丝茶等都是由于主导产业的地位而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型财团,就有4 个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工业集团。

主导产业作用的发挥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要有基地和科技的支撑,要切实避免趋同性。

3.大大方方进入市场,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缩短农户与市场的距离,促进农产品增值,分享流通领域的利润,仍然是产业化成败的关键。湖北襄阳县程河镇通过各种途径打开国际市场,开发了柳编产品,现创汇已突破1000万美元。孝感米酒已有100多年历史,但由于受到保鲜技术限制, 不能走出孝感。90年代以来,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研究了瓶装米酒保鲜技术,使保鲜期延长到1年。1996年生产米酒8000吨,产值8000万元。 现在已在北京、南京、西安、武汉、长沙、广州等大城市设立了6 个米酒销售办事处,辐射1000多个销售网点。

所以,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市场。首先,要满足现有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数量、质量的需要。其次,要利用信息和科技开发潜在市场。再次,要勇于挤占国内外市场,外国人挤中国人,中国人也可挤外国人。挤就是竞争、靠优势竞争、靠名牌竞争、靠科技含量竞争。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要敢于通过竞争,去开拓新的市场,走新的道路,实现新的目标!

注释:

〔1〕《湖北统计年鉴》(1996年),第18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2〕《江西统计年鉴》(1994年),第20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标签:;  ;  ;  ;  ;  ;  ;  ;  ;  ;  

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与对策研究_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