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前景浅析论文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前景浅析论文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前景浅析

王 雨

摘要 :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其他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升级转化,大量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近年来随着我国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亚非拉国家经贸联系的加强,这些剩余劳动力开始对外输出,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外劳务输出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有效增进我国同其他国家民众间的了解和信任。对比其他国家的对外劳务输出和国内的劳动力流动,中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劳动力数量多、相对质量较高、组织化程度以及可信任度都比较高,但文化差异带来的信任危机、务工群体人身安全保障问题等劣势同样不可忽略。因此需要中国政府通过多边协议优化对外劳务输出的环境,积极提供相关保障,维护国际务工市场中中国务工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 :人力资源;对外劳务输出;国际贸易;人力资本

一、国际劳务输出的必要性与意义

在国际贸易中,国家之间的劳务输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外劳务输出也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下,越是亟须发展的国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中国当前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导致竞争市场激烈,失业率高,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低端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而高精尖领域的稀缺人才还在培养当中。人口众多不仅拉低了生活质量,而且给城镇都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改良,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量农业人口也来到城镇谋求工作;另外,每年的应届生们也有着迫切的就业需求。以上因素致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都相当艰巨,国家需要保持一个高速的增长来为这些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与劳动力市场。但是近两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逐渐放缓转为稳步前进了,即使国家保持历史最高的增长速度,每年依然会有上千万的剩余劳动力。

各地政府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相关制度,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地区的差异问题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农机推广制度,尤其是针对那些发展较慢的偏远乡镇,需要给它们提供特别的帮助,最大限度的减少差距。为保持各地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可以实现平衡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地区差异问题,在政府的引导和制度支持之下,建立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优罚劣促进推广体系有效的发展。

基于此研究,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不高,但存在个体矛盾冲突的现象。基于上述隐患,已经采取对应防范风险对策,尽可能地消除潜在风险。不可否认,实施后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防范措施的执行力度的。

实际上,彻底解决人力资源饱和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浪潮推动下,盘活人力资源,释放一部分人力资源向国外尚有需求的劳动力市场转移,是缓解国内劳务资本压力、解决高失业率的有效办法。劳务转移通常意味着将技术人员、职业工人及其他劳动者从一个国家派到另一个国家就业,向他国的工程业主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服务或其他专门服务,从而进行外汇交易赚取收入的活动形式。一般来说,海外劳动力转移需要满足从劳动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外汇收入为目的,以及劳动换取收入的形式这三个基本条件。

应用专用计算软件对发电电动机突然短路电流进行计算,同时考虑参数饱和的影响。额定容量对应短路电流各分量在不同时刻的计算值见表6及图3。

建立军民融合式军需战备智慧仓库,依托地方先进的信息化仓储平台,将军需物资自身保障体系和地方物流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在保障模式上,实现战时军需物资“主动~快速~可视~精准”配送式保障,形成物资精准定位管理、库与库间信息共享和智能分配算法的“中心~支点”式辐射保障体系;在仓储建设上,通过军需通用物资军地整合,达成优势互补,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形成规模储备能力;在储备管理上,先进仓储管理技术实现军地共享,将为军需部门节约大量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在物资供应上,智慧仓库将缩短军需物资保障时间及流通环节,提高保障效率。

对于国内环境来说,人口向外流动,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人口环境以及就业市场的压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国产业结构来说,劳动人口向外输出之后,在新兴领域可以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或者先进经验,当劳务群体结束了在海外工作回到国内时,他们会从普通的中低端人力资本转化为更高价值的人才资本,间接地推动产业品质的升级换代。

中国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史和艰苦不屈的奋斗历程。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中国的“华工”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这些华工在各国的历史进程中都做出不容忽视的成绩,但是在历史中的记载却鲜有只字片语。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中国人民愿意摒弃过去的不公,与世界人民携手并进,共同繁荣。而在海外务工的劳动人民,在与当地老百姓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友谊与信任。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贸易活动的互通有无以及文化的相互交流,都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作用,拉近国家之间的关系,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国际劳务输出的优势与隐患

总的来说,中国对外输出人力资源的趋势不可更改,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大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能够认识到这样一项事业既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对于国家未来的对外劳务输出战略,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最早在国外取得成就的服务业之一,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点。中国的劳务输出古来有之,在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有着更加良好的基础和成绩。对外劳务输出一般是通过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这两个渠道进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逐渐向非洲、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扩散,成为第三国家炙手可热的劳动力资源。近些年,随着国家实力的壮大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的部分高知识劳动力也开始向欧美国家进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比较全面的对外劳务输出格局。

在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走出国门去海外务工并非十全十美。各个国家情况不尽相同,如从治安环境上,可能亚非拉地区的环境比起国内要差许多,务工人员可能会面临着人身威胁或危机。第一个威胁是来自劳务派遣合同和劳工的合同风险,中介公司存在隐瞒、夸大、欺骗等情况,各种“黑中介”“黑劳务派遣公司”充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非正规中介劳务公司可能会对其工资、福利甚至人身安全进行欺骗和隐瞒。此外,我国劳工群体可能难以适应外国的语言或者宗教环境。医疗健康方面也存在着威胁,前往西方发达国家的务工人员面对的环境应该比较好,但是前往第三世界国家的务工群体可能要面对瘟疫、疾病等隐患,并且一旦沾染上病痛,所接受的医疗医护条件也会比较糟糕,最后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第二个优势体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致力于与各个国家之间开展多边外交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这使得中国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比如中国以优惠的价格政策对亚非拉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提升工程水平,还帮助他们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这有利于践行大国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外输出人才和技术的做法,其实在国内外都有一些非议。有些人认为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的人则以阴谋论的观点唱衰中国,但中国政府在与各国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双赢的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三、对国际劳务输出战略的建议

中国劳务输出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内条件来说,劳动力质量高但价格低廉。如今在世界市场上,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万吨级别码头的吊机,都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流通着,为中国创造着巨额的贸易顺差。其次,中国以教育为本的国策,使得中国拥有数以亿计受教育的劳动力资源,这既是数量上的对外输出优势,又是质量上的相对优势。虽然国内老龄化情况严重,但中青年群体的数量依然相当可观,在年龄和身体素质上也具有优势。最后,中国在诸如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等领域中,是科技领域的排头兵,国家科技水平的上升,使产业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职业化的保证,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在外劳务群体的工作效率。在某些领域中,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向海外输出产业化的熟练工人,而是在自身保有优势的前提下,连同产业链一并输出,将整个工程外包下来进行作业。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最大限度减少了工人群体在工程实施行动中遇到的外来阻力,给他们创造了跟在国内工作一样的环境,并且对工程的质量保证更有信心。

充分利用人口优势,优化劳务输出环境。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应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尽可能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加大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对于行业规范以及中国公民的利益保护,中国政府应与主要劳务输入国政府制定双边协议,在双方条款明确、达成利益共识的前提下,推动外派劳务的深入发展。在劳务输出的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协议并未考虑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其中政治经济因素所产生的波动一旦超出可控范围,会侵害中国劳工群体的利益。因此中国应积极创造条件,与经济、政治关系密切相关的国家签订多边自由经贸协定,当他国形势动荡的时候,不会仅仅因为一方制度的约束,对中国的劳务输出市场产生桎梏。除此之外,中国还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谈判中掌握发言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主动争取发达国家在劳务交易过程中的优厚条件。

强化外派劳务管理,深化劳务体制改革。面对更为广阔复杂的国际劳务市场,首先应对国内对外派经营公司进行检查,对劳务群体提出必要的培养要求,提高对外劳务资源输出的整体业务素养,使中国人才资源在国际劳务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同时,中国政府也应对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形势进行研究,把握最新动向,完善在对外输出方面劳务体制的改革。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明确、简化相关交易手续,提高中国劳务合作项目的效率、可信度;另一方面对国际上部分负面的歧视性言论和不平等交易,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警告、惩罚,保障中国劳务群体在外务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务移民权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在这一领域中,因为职业安全、工资纠纷、社会保障等问题产生的冲突矛盾层出不穷。虽然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但是在保障我国海外务工人员的利益上依然不能松懈,坚决保障劳务移民群体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致力缓解贸易摩擦,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旧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与多边国家达成一种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但始终不间断的贸易摩擦,依旧影响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中国在世界高铁产业中的领先位置,其实是由高铁的核心技术换来的。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向尖端发展,完善产业链向上下游延长,加大科研力度以及培养高精尖技术型人才,才能掌握核心科技换取话语权。

参考文献 :

[1]杨云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分析[J].人口学刊,200(6):42-45.

[2]汪涛.对外劳务输出:各国政府政策面面观[J].国际经济合作,2000(6):13-17.

[3]刘权,罗俊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对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24-29.

[4]徐全红.中国劳务输出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7(3):70-72.

[5]尹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综述[J].人口学刊,2002(6):13-18.

[6]尹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9(1):29-32.

[7]李丽,陈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现状[J].国际经济合作,2008(1):54-57.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标签:;  ;  ;  ;  ;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前景浅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